黑龙江挠力河湿地文化的现状、保护与传承
2016-04-10王广鑫崔兴波许林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红兴隆分局八五三管理站黑龙江双鸭山558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红兴隆分局五九七管理站黑龙江双鸭山558
王广鑫崔兴波许林(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红兴隆分局八五三管理站,黑龙江 双鸭山 558;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红兴隆分局五九七管理站,黑龙江 双鸭山 558)
黑龙江挠力河湿地文化的现状、保护与传承
王广鑫1崔兴波2许林2
(1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红兴隆分局八五三管理站,黑龙江 双鸭山 155811;2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红兴隆分局五九七管理站,黑龙江 双鸭山 155811)
摘 要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黑龙江垦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这里孕育着特有的北大荒文化和极具代表性的农业文化、湿地文化。针对保护区湿地文化的重要性,对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独特的湿地文化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对保护区湿地文化的开发、保护与传承等方面,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做好社区共管、结合地域文化以及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强化宣传等若干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挠力河;湿地文化;黑龙江湿地
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高、生态功能最强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湿地文化是在数千年人与自然、人与湿地的长期协调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湿地文化也是湿地及与其相关的周边文化。湿地文化可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湿地文化是指,人类在与湿地互相依存的过程中所积累的与湿地相关的历史、风俗、习惯、制度、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狭义的湿地文化是指,与湿地相关的文学创作、精神作品、舞蹈、音乐、绘画、摄影、影视作品等(陈琦,2014)。
湿地文化在整体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湿地文化具有时代性。由于湿地文化是伴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而演变的,所以在不同的时代,湿地文化会蕴含着不同的时代烙印,在历史的洪流中,一直保持与时代整体文化相契合。第二是地域性。中国湿地总面积占全球湿地总面积的10%,湿地面积大,分布广,不同的区域,湿地资源的分布、经济文化发展程度有所不同,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制度各异,这一系列的差异也就使湿地文化的地域性愈加明显。中国湿地文化大致可分为东北湿地文化区、西北干旱湿地文化区、高原湿地文化区、黄河中下游湿地文化区、长江中下游湿地文化区、东南和南部湿地文化区、滨海湿地文化区等7个大区(齐建文等,2014)。每个区域的湿地文化都是该区域生态文化的重要部分。第三,湿地文化的发展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理念的不断转变,湿地文化也随之得到不断的发展,在人们合理利用湿地的前提下,湿地文化在保留精华的同时,也在不断汲取湿地中的先进思想,形成进步的湿地文化理念。
1 挠力河湿地文化历史
1.1 挠力河自然保护区概况
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东北部边陲,黑龙江省富锦市、宝清、饶河、抚远三县一市行政辖区内的农垦红兴隆、建三江分局。保护区沿挠力河东西分布,地理坐标为132°22′41″~ 134°10′24″, 北 纬46°30′10″~47°22′17″。保护区东西长180 km,挠力河主河道长165 km,最宽处13.5 km,最窄处4 km,总面积16万hm2。保护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中的“内陆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生境多样,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共记录有动物593种;其中脊椎动物6纲38目96科218属373种,记录有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6种,本区也是丹顶鹤、白枕鹤、东方白鹳、大天鹅等濒危水鸟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保护区记录有植物1 047种,包括森林、灌丛、草甸、沼泽、水生植被5个植被类型;记录有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10种。在保护区管理上,挠力河自然保护区一直以“人与自然,天人合一”为理念基础,弘扬“北大荒精神”,强化湿地文化建设,社区共管保护活动。将保护区开发建设与湿地文化建设相结合,保护工作与社区共管相结合,提高生态保护意识,最大限度地提高保护区管理效率。
1.2 保护区的“北大荒”文化
挠力河保护区坐落于黑龙江垦区,从1946年,中国共产党揭开了移民开发这片荒原的序幕,随着大量的部队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几十万知识青年援助北大荒以及民国期间数千万齐鲁人民移民北大荒,挠力河两岸的黑土文化被不断地冲击、升华,北大荒文化随之开始孕育。通过几十年来的生产、生活,一群富有特殊使命的北大荒人及其后代,使这里逐渐形成了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融合“军旅文化”“知情文化”“齐鲁文化”以及黑土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成了具有垦区特色的北大荒文化。从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诞生于挠力河保护区雁窝岛管理站境内的《荒原春夜》和《第一道脚印》等版画名作,开辟了富有北大荒特色的版画流派——“北大荒流派”,以及《雁飞塞北》《江畔朝阳》这样的诉说挠力河保护区诱人风光以及挠力河人优秀品质的文学作品。此外,这里走出的一批作家、画家、企业家、学者、科学家,他们为北大荒,为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著名表演艺术家姜昆、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书法家郭沫若、著名的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等文化界名流,都曾在这片土地上续写过这里的诱人文化。他们的作品对这里也产生了很强的文化影响力,他们对丰富挠力河的“北大荒文化”,提升保护区的“北大荒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1.3 保护区的农业文化
近年来,大量的挹娄文化的农耕文物、遗址在挠力河保护区被发现,据考证早在距今1700-1800年以前的汉魏时期,满族的先祖挹娄人,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原始的农业文化也随着人类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逐渐产生,起初的黑土文化、原始的农业文化也就随之形成。在这种文化熏陶下,挹娄人不断壮大,建立了大清王朝,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疆域,促进了东北各民族之间与中原的联系与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国家的强大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后期随着北大荒拓荒建设,现代农业技术迅速充斥到这片土地上,这里逐渐形成了具有区域特性、历史传承性以及民间性的垦区特色农业文化。伴随着我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农业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今的保护区地域的农业文化、技术水平已经跃居全国首位。这里的农业文化不仅代表了东北地方的农业文化,这里的农业文化演替过程更可以说展现了中国的农业文化发展历程。
2 湿地文化的发展
2.1 社区共管,湿地文化深入人心
多年来,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直秉承“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以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为目标,开展具有周期性、常规性、年轻化的湿地文化宣传活动。如挠力河保护区红兴隆分局红旗岭管理站所在的农垦红兴隆管理局红旗岭农场,每年二月二日和四月末都会以农场中小学生为主要活动对象,面向全社会举办“世界湿地日”和“爱鸟周”主题活动。通过现场发放宣传单、放飞白鸽、保护湿地千人签名活动、爱鸟护鸟讲座、湿地观鸟、投食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促进人们保护野生鸟类资源意识、普及鸟类基本知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作用,大大提高了人们保护湿地、爱护自然的主动性。
2.2 结合实际,开发特色湿地文化建设
由于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黑龙江,从湿地文化分区来看,属于典型的东北湿地文化区,黑龙江湿地文化亚区,三江与嫩江平原湿地文化小区。这里具有特有的北方农耕文化,尤其是由于近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农垦文化。由于历史和地理的独特性,这里的湿地文化也就具备了农耕文化和它特有的北大荒文化特点。在挠力河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旅游规划中,着重将保护区所在各个农场的本体文化元素包含在其中,如定位为“东北特色农业观光”的五九七农场高产水稻展示区,将东北特色农业观光和湿地观光相结合;八五三农场的“河流湿地观光”和水上历史文化雕塑相结合。红旗岭农场千鸟湖景区在景区内部的观鸟台、观景台,更是把自然与科教融会贯通。挠力河保护区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将科普教育、生态保护、北大荒文化、农耕成果等多种文化元素蕴含其中,不仅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湿地文化的接受度,更大大加强了湿地保护的自觉性。
2.3 专人专管,结合“互联网+”创新发展
为确保挠力河保护区长足有效的湿地文化建设推广,结合当前“互联网+”新形势,在广泛搜集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文化、生活等信息,建立保护区湿地文化大数据库,通过开设“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官方微博、“挠力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微信公众平台、官方网站等多种形式,对保护区湿地文化相关建设项目、保护区特色产品项目等进行加工推广,通过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保证保护区湿地文化建设项目的稳定发展及有效开发利用,从而完善挠力河保护区的管理。
3 挠力河湿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1 多措并举,增强湿地文化及保护意识
湿地的有效管理和保护是当前保护区迫在眉睫的问题。目前,人们普遍缺乏对湿地的认识和了解,更谈不上知晓湿地文化。因此,加大湿地文化推广强度,加强地区间的合作,强化社区共管,促进湿地文化与人类文化的交流、融合。通过网络、电视、微博、微信等媒介广泛宣传,让人们了解湿地文化,知晓湿地生态功能,增强生态意识,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保护湿地的主动性、湿地文化传承的自发性。
3.2 因地制宜,湿地文化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
由于湿地文化所具有的地域性和创新性,各地在湿地文化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特性。从实际出发,根据各地域不同的人文、自然、历时特点,结合各地经济文化氛围,进行针对性、特色性的湿地文化开发利用。如在黑龙江垦区,在具备东北文化区常规的少数民族文化、关东文化等以外,还具有独特的北大荒文化。保护区在进行湿地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着重研究相关的文化发展方向,宣传地区的特有文化,进一步加强湿地文化建设,以地域文化为纽带,使湿地文化深入人心。
3.3 有机结合,将湿地文化融合到保护区发展项目中
湿地文化是保护区管理的重要内容,把湿地文化有机地利用到保护区发展建设项目中,为保护区发展提供无限的助力。保护区应大力挖掘自身的湿地文化,将自然生态景观赋予更多的文化气息,让人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在精神上也能得以熏陶。在保护区的发展建设项目中,应将湿地文化也考虑在内,让保护区的基本建设项目更具有文化性,从基础的土建项目升级为文化建设项目,让保护区的建设项目在具备满足工作实用性的基础上,具备旅游开发的观赏性和人文性。
3.4 加强领导,组建湿地文化建设专项小组
为了更好地宣传湿地文化,保护区可组建湿地文化建设专项小组,完善湿地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小组内部成员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将湿地文化建设提到保护区建设重要的日程上来,为湿地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湿地文化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对湿地保护区的管理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美丽中国不可缺的重要环节。保护区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发掘湿地文化,普及生态保护意识,打造人们心中的自然湿地生境,发展生态文明理念。总之,随着保护区管理的日益发展,湿地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湿地文化建设项目的有序发展,社区共管的良好进展,将会为保护区管理工作开辟出一条更加宽敞的捷径。
参考文献
陈琦.2014.生态旅游视域下湿地文化开发与利用分析[J].南方农业,(8)15:102,106
齐建文,但维宇,但新球,等.2014.中国湿地文化分区研究[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33)2:60-64
doi:10.3969/j.issn.1673-3290.2016.02.09
收稿日期:2016-02-16
作者简介:王广鑫,男,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主要负责保护区宣教科研等方面工作。E-mail:china_wgx@163.com
Present Situation,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Wetland Culture of Naoli River Nature Reserve in Heilongjiang
WANG Guang-Xin1CUI Xing-Bo2XU Lin2
(1 Heilongjiang Naoli River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dministration, 853Sstation, Shuangyashan 155811, Heilongjiang;2 Heilongjiang Naoli Rriver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dministration, 579 Station, Shuangyashan 155811, Heilongjiang)
AbstractNaoli River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located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China's largest wetland nature reserve, and it holds the unique culture of the great northern wilderness and typical wetland culture representing agriculture culture.Considering the increasing signifcance of wetland culture in the nature reserve, a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its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of the unique wetland culture in the reserve.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wetland culture in the reserve,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enhancing organization and leadership,strengthening community co-management, integrating local culture and making full use of internet resources for public awareness raising.
Key wordsNaoli river; Wetland culture; Heilongjiang wet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