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教化,美风俗
——历史教学中的民俗教育

2016-04-10江苏省新沂市第一中学

中学政史地 2016年23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史料民俗

●江苏省新沂市第一中学

王 斌



广教化,美风俗

——历史教学中的民俗教育

●江苏省新沂市第一中学

王斌

民俗就是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它“作为鲜活的、兼有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已经进入中国文化主流的视野”。但是笔者曾经就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时间和习俗等对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有效调查问卷,只有32%的高中生了解传统节日的名称与时间,14%的高中生对节日习俗有所了解,但是对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知之较多;96%的高中生参与过圣诞节的联欢活动,有的在平安夜互赠“平安果”甚至彻夜狂欢。在调查中还发现部分高中生对“洋快餐”情有独钟,崇尚韩版衣服,交流语言中夹杂着韩语、日语等“洋词”,洋文化的影子好像附在学生身上。此种现象引人深思:传统文化教育怎么了?究其原因,固然有社会经济的转型与外来文化的冲击的影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致使青少年在传统文化方面迷失。

2014年3月26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高中学段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但可以传承民族文化,抵制外来文化的腐蚀,还可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高中学段加强民俗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中历史教学自然应当承担部分任务,如何完成这一迫在眉睫的任务呢?首先,中学历史教师要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课前选好民俗史料,认真做好功课;课堂用好民俗史料,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课后开展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

一、广泛搜集、精心挑选民俗史料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民俗史料浩如烟海,怎样才能选择有价值的民俗史料呢?我认为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与地域文化一致性原则。

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概论》中指出:“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这说明民俗有地域性特征,我们选择民俗史料也要注重地域性,不能忽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训,因为“个体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与这种文化的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

2.与课程目标相吻合原则。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民俗史料的选择,应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吻合,通过民俗史料的阅读与分析,能够熟知和理解各类民俗事象的表现。

3.有利于学生发展原则。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指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的兴趣。”民俗史料的价值在于是否适合高中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只有与高中生成长相适应的民俗史料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促进高中学生的健康发展。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判断是非的能力,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处于发展阶段,对事物的判断与分析尚缺乏理性,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而民俗文化中既有传统文化的精华,也不乏陈规陋俗,所以,民俗史料的选择要有利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利用课堂主阵地,加强民俗教育

白寿彝先生认为:“用历史学的眼光来看,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信仰和民间文学,都是社会的存在,也都是历史的一部分。”这就是说民俗资源中也包含着大量历史信息,我们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可以把民俗史料与历史教材有机结合,加强民俗教育。

1.课前对民俗史料进行考证,认真做好功课。

首先,要挖掘教材。教材是民俗文化的物质承载,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材料依据,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我国有着丰富的民俗资源,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教材也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知识。要进行民俗教育,就要挖掘教材,对教材中涉及的民俗文化知识进行全面的梳理和研究,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课堂教学做出合理的规划。高中历史教材必修2中《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既有衣食住行等物质民俗的介绍,也有婚丧嫁娶等礼仪民俗的内容。另外,高中历史必修1教材中有关于宗法制度及祭祀的相关内容;必修2中有铁犁牛耕的变化,属于物质民俗。

其次,要对选择的民俗史料进行考证,如徐州农村地区,农历二月二的早晨,家家户户用草木灰在地上画出一个个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画单不画双,中间放五谷杂粮,美其名为“围仓囤”,祈望当年大丰收。还有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习俗的起源已不可考,但反映了先民对农业丰收的渴望,在准备中国古代农业备课时,就可将其巧妙嵌入教学内容当中。

2.课堂用好民俗史料,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

民俗史料的适当引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探究历史的兴趣。引用民俗史料进行教学导入,如在讲授“大跃进”相关内容时,引用歌谣:“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擦擦汗,凑上太阳吸袋烟。”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之中。运用民俗解决重难点,借助民俗激发学生兴趣,如“农历正月不剃头”,学生感兴趣的是正月为什么不剃头。讲授“辛亥革命时期剪辫易服”时,引入这个民俗,使学生理解此民俗起源于清朝,清军入关后,为了彻底从精神上征服汉人,发布了“雉发令”,用野蛮手段强迫汉族百姓改变自己的风俗习惯:剃发蓄辫。清政府下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正月里不剃头,是汉族人“思旧”。

但是历史课堂教学,不是以讲授民俗文化作为主要目的,民俗史料的选取不能冲淡课堂教学主题,只能为课堂教学服务。对民俗文化要进行正确解读,如纪念土地神活动,不能理解为封建迷信活动,要正确认识:土地神信仰在中国源远流长,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原始农业产生之后,人与土地的关系更为亲近,所需生活资料都离不开大地,所谓“地,底也,言其底下载万物也”,“土,吐也,吐生万物也”。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走出课堂,开设民俗文化阅读课,向学生推荐民俗阅读书籍,引导学生进行民俗主题阅读,涉及的内容:节日民俗、礼仪民俗、语言民俗、物质民俗等。举办民俗知识专题讲座,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搜集整理民俗文化的知识,提高学生对民俗文化的鉴赏能力。另外,还可以设计民俗模拟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民俗活动仪式的各个环节,通过切身感受,了解民俗风情。

走出校园,指导学生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调查,记录节令习俗,追溯传统节日的渊源、发展、流变,如在寒假期间,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各种年俗活动,收集春节民俗资料,动手制作春节纪念物,亲身体会民俗文化的意蕴。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本地的历史发展沿革与民俗。然后通过主题班会、图片展览等形式将学生的实践成果展示出来。

活动设计要主题鲜明,还要富有教育意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理论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民俗文化,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洞察力、判断力与理解力。

民俗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广大中学生要自觉接受民俗文化教育,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传统民俗文化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容易忽视的薄弱环节,中学历史教师要勇于承担,积极探索,努力结合教学实际,加强对中学生传统民俗文化教育。

注:此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立项课题《民俗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研究》;批准号D/2013/02/014。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史料民俗
冬季民俗节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民俗中的“牛”
史料二则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