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德”事件后中韩关系不会过度恶化
2016-04-10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外关系定量预测组曾绍毓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外关系定量预测组 曾绍毓)
“萨德”事件后中韩关系不会过度恶化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外关系定量预测组 曾绍毓)
2016年7月8日,韩国宣布将在驻韩美军基地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这是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最为严重的外交事件之一,引发中国国内舆论的强烈反对,也使得中韩关系趋冷。在9月份的G20杭州峰会中韩首脑会谈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韩国总统朴槿惠表态反对部署“萨德”系统,我国国防部发言人也多次就“萨德”事件表明了反对立场,并表示将考虑采取必要措施。
根据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外关系定量预测组对中韩关系的衡量,自1992年建交以来,中韩关系逐年稳步提升。“萨德”事件发生后,许多人担心未来中韩关系会因此而持续恶化,甚至降至1992年建交前的水平。在下图中我们比较了中韩关系和中日关系自2000年以来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在2000年,中韩关系与中日关系水平接近,然而“钓鱼岛事件”等矛盾导致中日关系急剧恶化,相较而言,中韩关系曲线稳中有升,今年发生的“萨德”事件对中韩关系的负面影响不太严重,双边关系恶化程度不大。我们预测,“萨德”问题对中韩关系未来变化的负面影响依然有限。
图1 2000—2016年中韩关系与中日关系曲线
日本和韩国都是美国盟友,在美国宣布重返亚太战略后,日本与中国就钓鱼岛等问题多次发生争执,同时中韩也就“萨德”事件产生矛盾,为何中韩关系恶化程度将不如中日关系严重呢?预测组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萨德”问题对中国民众的心理冲击不如领土利益严重。尽管中国官方和民间都高度关注“萨德”事件,但是双方并未就此出现军事紧张局面,中国政府主要运用非官方的力量对韩国政府施压,并非以军事方式应对。而在领土问题如钓鱼岛和黄岩岛问题上,由于中国历史上有受到列强侵略的经历,人民对于领土问题非常敏感。例如,对于钓鱼岛问题,中国人民于2012年进行了大规模反日保钓示威游行。而在“萨德”问题上,迄今未见中国国内民众有类似的举动。因此,有理由预测,在今后一段时间直至“萨德”完成部署,中国民众都将不会有太大的反应,这也就减轻了中国政府未来在应对“萨德”问题上的国内压力。
其次,“萨德”事件出现的时机使中国偏向柔性处理。钓鱼岛问题引起中日关系的全面倒退,既有中日二战中的历史恩怨和钓鱼岛所属主权之争等原因,也与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背景有关,因此中国应对安倍政府的策略偏向强硬,中日外交关系恶化,军事上出现紧张对峙,经贸往来也减少。而在萨德问题出现后,由于中国同时在东海与日本交恶,在南海面临南海仲裁案,若与韩国的关系急剧恶化,则中国的外交压力过大,在外交环境上容易四面受敌,因此中国对于“萨德”问题主要采用外交表态反对的方式,并没有诉诸军事方式来解决此事。例如,在2016年7月美韩宣布将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分别召见美国驻华大使和韩国驻华大使,提出严正交涉。外交部长王毅也在老挝万象出席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期间会见韩国外长尹炳世,奉劝韩方权衡利弊、慎之又慎、三思后行。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也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周边安全压力依然不容小觑。日本政府前不久通过内阁决议,赋予海外自卫队“驰援护卫”的职能,进一步解禁集体自卫权,此外还煽动东盟多国与中国对抗。而美国方面,其“亚太再平衡”战略也没有消退的迹象。这些无疑都牵动着中国政府的神经,在对韩国“萨德”问题上不会有太强硬的行为,以免陷入全面被动。
第三,韩国内政不稳,影响其在“萨德”问题上的强硬程度。近日,韩国总统朴槿惠深陷“闺蜜门”,11月12日,韩国民众在首尔集会,批判朴槿惠的外交政策,并质疑其在“萨德”问题上的立场。朴槿惠的国内支持率猛降,甚至在决策层内部也出现了反对的声音。朴槿惠受到国会弹劾,因此在部署“萨德”问题上,韩国的政策将会变得犹豫不决,以免过度强硬进一步激起民众的不满。
根据上述分析,中韩关系虽会因为“萨德”事件而恶化,但不会像近年来的中日关系那样全面倒退。朴槿惠下台后,韩国政府可能是一个弱势政府,在内外压力下,其决策将会变得犹豫不决,因此很可能不会再出台明显与中国对抗的强硬政策。而朴槿惠之后的韩国领导人将会把中韩关系恶化的责任推到她身上,从而主动与中国改善关系。因此,“萨德”事件对中韩关系的负面影响将比较有限!
《国际政治科学》2016年第1卷第4期(总第4期),第159—161页。Quarterl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