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Meta分析*
2016-04-10朱贻霖蔡嘉洛阳仁达
朱贻霖,肖 姮,蔡嘉洛,阳仁达
(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 410208)
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Meta分析*
朱贻霖,肖 姮,蔡嘉洛,阳仁达△
(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 410208)
目的:评价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收集关于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经分析筛选,最终确定8篇文献符合标准,将其作为Meta分析对象,并采用Review Manage5.2.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首先进行同质性检验,结果显示χ2=1.53,自由度为7,表明8篇文献具有同质性,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式进行分析。OR合并后经Z检验:Z=6.26,说明电针与其他疗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优于其他疗法,但由于本研究纳入文献的样本量有限、方法学质量偏低,可能产生偏倚,对于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不能得出肯定性结论,故需要更多高质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型面瘫的临床疗效。
电针;周围性面瘫;急性期;Meta分析
周围性面瘫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年发病率为26~34/10万人每年,患病率为258/10万人每年[1]。关于面瘫的治疗,西医常以药物对症治疗,但长期服用此类药物副作用较大。近年来对于面神经损伤较为严重的患者常通过面神经吻合术、面神经减压术等手术疗法进行治疗,但仍然存在修复后恢复时间长、机能无法全面恢复、联带运动等问题,而针灸作为治疗面瘫后的一种重要的康复手段,已广泛应用于治疗面瘫的临床实践中,且因治疗简便、见效快,无毒副作用,越来越受到临床推崇,成为研究的热点。但临床上对于面瘫急性期(1~7 d)能否使用针灸治疗,特别是能否使用电针等重刺激治疗手段上产生了很多争议,许多学者认为过早使用电针会加重面神经炎性水肿。故本研究利用循证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电针治疗急性期面瘫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方法
以“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电针”“针刺”“周围性面神经炎”为关键词,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关于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文献,搜索年限为2000~2014年。
1.2 纳入标准
1.2.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1.2.2 研究对象 具有明确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新世纪课程教材《神经病学》[2]《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3],中医诊断参照新世纪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4];若未采用以上标准或未注明诊断标准来源者,经研究者阅读筛选,将等同于以上国家标准时亦纳入本次研究;纳入的患者年龄、性别、病例来源、病程均不限。
1.2.3 干预措施 原始文献内容中治疗组干预措施为电针,并设立了有别于治疗组治疗方法的对照组;对照组在急性期采用非电针治疗,急性期后干预措施与治疗组相同,2组间的基线材料均具有可比性。
1.2.4 疗效指标 总有效率。
1.3 排除标准
原始文献未设对照组;重复发表的文献;综述性文献、回顾性研究、个案分析及专家经验类文献;诊断标准不明确或无诊断标准。
1.4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首先两位研究者对文献独立进行阅读,然后根据Jadad评分标准[5]制定3项5分制质量评价量表,按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其评价,0~2分为低质量文献,3~5分为高质量文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循证医学协作网提供的 Review Manage 5.2.6系统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异质性分析,质性检验标准采用P=0.1,若检验结果为P>0.1,表明多个研究具有同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反之则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或相对危险度(RR)为统计描述指标;计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WMD)或标准化均数差(SMD)。各效应量均以95%可信区间(CI)表示,采用漏斗图表示文献发表性偏倚。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和筛选结果
表1显示,采用上述检索方法,共搜索到272篇相关文献,再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经研究阅读筛选后共纳入8篇文献,其中共有668名患者的研究符合纳入标准。
表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质量评价
表2显示,纳入的所有文献质量偏低,无1篇文献Jadad评分高于3分,均为低质量研究。纳入的8篇文献中,随机方法:所有文献均提及随机分组,其中2篇[6,12]按患者就诊顺序进行随机分组,4篇[8-10,13]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2篇[7,11]仅提及随机分组但未描述分组方法;②分配隐藏:均未描述;③盲法:均未提及;退出与失访:所有文献均未提及退出与失访研究;基线可比性:所有文献中纳入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轻重等一般情况分布都比较均衡,基线可比性较好;Jadad评分:8篇文献中6篇为2分,2篇为1分,文献质量低。
表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综合分析纳入的8篇文献同质性检验结果χ2=1.53,自由度为7(P=0.98),说明文献之间不存在异质性,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因本研究资料属于二分类变量,故采用OR及其95%可信区间(CI)来进行计算,纳入各研究原始数据、效应量及合并效应量分析结果。图1显示,合并OR= 3.58,95%CI为[2.40,5.35],合并效应检验(Z= 6.26,P<0.00001),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1 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分析森林图
2.4 纳入临床研究的发表性偏倚
漏斗图可以检测分析结果是否存在偏倚。若资料偏倚存在,则出现的漏斗图呈不对称性,不对称越明显偏倚程度越大。从纳入8篇文献的漏斗图(见表2)可以看出,各项研究效应的点大致呈对称分布,说明本次研究基本不存在偏倚。
图2 纳入文献偏倚性分析的漏斗图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多因受寒、病毒感染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而导致面神经缺血水肿,使面神经受压产生炎性变化。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患者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无力防范外来致病因素及风邪、寒邪等外邪侵袭面部经络,造成面部经络经气失调、气血痹阻、气血津液等不能濡养面部,经筋纵缓不收而致。针灸作为治疗面瘫的I级病谱[14],多项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针灸治疗比常规西医疗效更确切[15],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而对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是否适宜运用电针治疗,仍存在较大的争议。有研究表明[16],急性期使用电针会引起面神经变性。也有研究表明[17],急性期使用电针可明显改善面神经功能,刺激表情肌产生节律性收缩,同时改善面神经周围血液循环,加快面神经炎性、水肿吸收进程,从而促进受损神经恢复。
故本研究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将纳入研究的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显著,治疗组采用的电针疗法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其他综合疗法。
通过分析发现,所纳入的临床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值得讨论研究。一是文献纳入的文献、样本量较少,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协作研究;二是部分文献未具体描述随机分组的方法,且所有文献均未提及分配隐藏,因此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倚;三是所有文献均未采用盲法评价。因考虑到电针治疗的特殊性,在电针治疗过程中很难采用盲法,故受研究者或受试者主观因素较大,容易产生偏倚,影响最终的研究结果;四是所有文献均无退出与失访病例报告,有导致失访偏倚的可能;五是所有文献对针刺方向、强度、针刺穴位以及电针的波形、时间和频率均未统一,无法精准地完成每次试验,可能产生偏倚。以上不足使本研究的论证强度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故不能得出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优于其他综合疗法的肯定性结论。因此,还需要更多样本量且设计更严格的多中心双盲对照试验的研究,进一步增强本研究的论证强度。
[1]杨期东.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5-236.
[2]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18.
[3]陶天遵.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98-99.
[4]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24-225
[5] JADAD AD,MOORE RA,CARROLL D,,et al.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report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is blinding necessary[J].Control Clin Trials,1996,17(1):1-12.
[6]瞿群威,熊涛.电针治疗不同病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5,05:323-325.
[7]徐华明,张志红,付玉智,等.电针透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疗效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6,22(6):9-10.
[8]张中一,刘茵.电针干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9):517-519.
[9]刘立安,朱在波,戚其华,等.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不同干预方法疗效比较[J].中国针灸,2010,30(12):989-992.
[10]陈能章,梁才雄,黄雪芬,等.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1):85-86.
[11]蔡锣杰,黄桂兴.综合疗法治疗急性期面瘫48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18(3):201.
[12]马红涛,王炜,王卓文.电针及穴位贴片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2,29(11):30-32.
[13]江进忠.穴位透刺配合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7):62-64.
[14]杜元颧.现代针灸病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118.
[15]郑晖,李瑛,陈敏.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刺灸方法的循证评价[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1):77.
[16]位孟元,宫子超.针刺治疗面瘫的体会[J].山东中医杂志,1997,16(8):58.
[17]张建平.电针治疗早期周围性面瘫93例[J].江西中医药,2010,9(41):70-71.
Meta Analysis of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during Acute Period
ZHU Yi-lin,XIAO Heng,CAI Jia-luo,YANG Ren-da△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 410208,China)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during acute period and provide evidence-based medical evidence for clinical practice.Methods:Comprehensively search CNKI,VIP,Wangfang data to collect the clinic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bout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during acute period by computer.Ultimately 8 standard articles were found as Meta analysis objects after screening.Then using Review Manage 5.2.6 software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Results:8 researches by Meta analysis combined showed that 8 studies homogeneity test results,χ2=1.53,degrees of freedom was 7,and 8 studies had homogeneity,so we use the fixed effects model.OR combined checked by Z:Z=6.26,which suggested that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other treatments had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Conclusion: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during acute period is better than other treatments.But with these research were low methodological quality and had limited sample size,the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during acute period can not make definitive conclusions,More high quality clinic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re needed to further verify its effectiveness.
Electroacupuncture;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Acute period;Meta analysis
R245.9+7
A
1006-3250(2016)12-1673-03
2016-04-26
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01514)-针刺合谷穴对面神经损伤家兔面部运动功能及面神经元分布的影响
朱贻霖(1990-),女(苗族),湖南怀化人,医学硕士,从事针灸推拿临床疗效及机理研究。
△通讯作者:阳仁达,E-mail:yangrd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