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常见的一些误区
2016-04-09黄宝玲
黄宝玲
新课程在全国各地已经实施多年,教师的教学观念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逐步改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引以为戒的误区,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尽快步出这些误区。
一、仔细研究课标,避免将三维目标割裂开来
新课程在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研究教材不研究课标,不知道什么是三维目标。还有教师误认为三维目标就是在化学知识、技能上加上情感,加上科学方法的介绍。
其实三维目标不是三大块,因为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不断探究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都有一个情感、态度倾向,这种倾向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态度,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都需要教师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来落实。同样,也只有通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新课程强调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
例如《爱护水资源》教师讲节约用水,单纯靠教师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如何节约用水,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换一种思路,先让学生回家查阅资料、调查研究:“在自己的体内有多少水?水在自己体内有什么重要性?水稻生长的条件?工厂厂址如何选择?水资源受到污染有哪些原因?水体污染会带来什么危害?”,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以“水的重要性”和“我应如何爱惜水”“设计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为主题进行汇报。在这一过程中,单调、枯燥的内容也显得亲切有趣,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增进了爱惜水资源的情感,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构建合理的“化学合作学习小组”
新课程高效课堂构建 “合作学习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所以每个班级的班主任会结合本班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心理素质、兴趣爱好、性别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尽可能合理的学习小组的分配及小组长的配备。
九年级化学课程开设后,有的化学教师误认为沿用往年的“合作学习小组”就可以开展化学教学的活动,他们没有考虑到化学的形成和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此过程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我们化学学科“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以及小组长的配备,除了班主任考虑的那些因素外,还有一个值得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每个小组必须有一两个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就是要具备胆大心细的特质。否则在教学中可能出现有的小组热闹非凡有的小组却冷冷清清的场面。所以我们化学教师不能把以前的学习小组全盘照搬用作化学学习小组,而是要根据化学科的特点、表现情况,结合班主任的编排,进行小范围内课堂小组人员的调整,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更适合我们的化学课堂。
三、充分利用课程意识整合教材,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新课程实施后有很多教师感觉初中化学课时量不足,主要原因之一是教材设置了一些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展示科学发展新成果的最新数据和资料等一些学习情景素材,许多教师习惯于围绕教材转,误认为凡是教材上有的内容,都要进行讲解,结果导致课时量不足。其实新课程的理念是教材不等于课程,“生活世界”才是课程的范围,教师需要对课程进行适当的“剪裁”和“加工”,使之更适合学生发展。
例如,在介绍氧气的成分时,我们从课本P11“图1-8拉瓦锡纪念馆一角”作为情景素材,介绍当年拉瓦锡在对硫、锡和铅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研究时,为了确定空气是否参加反应,设计了一个著名的钟罩实验(课本P26图2-2)。围绕这个实验,引导学生采用课本P27图2-3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对空气的成分进行深入的探究,把分散在不同单元中相同或相近一些知识和内容,根据本课题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剪裁”和“加工”后,同时推给学生,供学生学习研究,用节约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以此淡化技能,培养意识和能力。同时还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四、理解科学探究的内涵,有效开展探究活动
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但有的教师误认为科学探究就是实验探究,其实化学实验并不是探究活动的唯一方式。探究活动采用什么方式应根据探究目的、问题情境、教学资源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来决定。探究活动除化学实验外,还应包括调查研究、访谈、查阅资料、交流与讨论等多种方式。
课堂上还有不少教师误认为探究活动是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和提高兴趣,把探究活动当成了一般的课堂游戏。有一些所谓的“探究活动”如小品表演,表演的内容与课堂知识毫无关联,学生在忙忙碌碌,教室里热热闹闹,但实际上这种探究活动中动手与动脑相脱节,活动毫无目的,无体验与反思,这种形式化的探究活动不仅浪费时间,也毫无意义。事实上,探究活动与游戏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新课程所说的实践活动有着明确目的性,即只有让学生理解探究活动的意图,才能使相应的探究活动真正成为一种学生自觉的行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才能真正体现。
例如,第六单元在介绍“金刚石和石墨”时,可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探究它们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把化学学习小组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小组成员利用球棍材料连接石墨的结构模型,另一部分小组成员利用球棍材料连接金刚石的结构模型,连接好之后互相交换观察,这样各组学生自然把石墨和金刚石的立体模型进行了一番对比,教师再引导学生归纳这两种结构的异同点。学生在这种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中主动得出“石墨和金刚石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所以物理性质不同”的重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