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淡勿奇
2016-04-09党朝阳
党朝阳
一、关于艺术和艺术家
我时常感叹,大自然是如此博大精深,多姿多彩,而人的生命却极其有限,和自然万物一样,人的生命过程也是一个极其自然的现象。对自然的观察、领悟其实就是对自己生命过程的一种感悟,关怀自然就是关怀生命。因此,觉得所谓艺术首先无非是人的一种活动,即人的一种对自然对生命的体悟活动,一旦这种活动借助于一些手段传达出来便成为艺术了。所谓艺术家只不过是有体悟又能借助于恰当有效的手段来传达的一些人。
如此看来,艺术决计离不开感受和恰当的表达手段。有感受但表达方式不对或不恰当会影响感受自身,而有手段无感受也只不过是技巧的炫耀,这都成不了艺术品。
所谓艺术品是感受的充分传达体。因此,艺术创作有感而发是前提,即首先必须培养感受。通常感受是不可传授的,可传授的感受是经验,或者是他人的感受。要让前人的经验或他人的感受变成自己的个人感受必须自己以一定的方式、角度去观察自然,在自然中反复印证之后变为自己个人所有。
也有人说他人感受的重复无多大意义,殊不知任何新的个人式的独有感受正是在前人的感受中获取养分,在自然印证中得到升华的。自然现象的更替,岁月的磨砺,这些都是形成感受的源泉,而长期不懈地观察和揣摩,反反复复地印证是区别感觉和感受、感受的肤浅和深刻以及其细腻程度的手段。感受形成于反反复复体味中。因此,感受的重复是有积极意义的,是获得个人感受的必由之路。
艺术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家对自然的深入观察、对生活的态度及感受。
二、关于形式
有效的手段即好的形式。形式的有效与否必须以内容为准绳,凡是能够有效地传情达意的形式我认为都是好的形式。这里暂且不论传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同样是传达情感,有的三言两语,言简意赅,有的则洋洋洒洒长篇大论,看来,形式本身具有多样化特征,其选择要根据艺术家自身的喜好和观念需要。另外,艺术家要有对形式的基本套路熟悉了解后进行重新组合编排的能力,尤其是对重新组合后的形式的审美判断和敏感是当代艺术家的重要标志。
当代艺术家對形式要素应具备两种能力:1、主动去组合编程产生新形式的能力 ;2、对某些固有的形式换一个角度重新定义的能力。在我看来这两种能力无不是建立在传统的基本上,任何人的思维决不是空中阁楼,是建立在前人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上的,任何形式绝不是无本之源,它需要我们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喜欢的事情开始。对形式的选择,首先必须是尝试,不断的尝试。由于被迫灌输式教育,我们知道的手段并不多,在有限的选择中失去对更有潜力事物的挖掘发现,也就是失去了某些审美判断的功能,就好比苹果、梨子、香蕉、橘子,必须都尝试之后你才会敏感的判断哪种口味适合你。写实、表现、抽象,架上、架下等各种形式必须都好好了解一下你才能判断自己喜欢什么,更喜欢什么。反之,会造成感受的单一、形式的贫乏。对形式的选择过程实质也是艺术家自我了解的过程,对形式的不断追求也是艺术家对其自身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
三、关于我的绘画
我个人把艺术创作看成是做实验——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实验中那种自然天成、不可预见性、不可控制性和不可操作性均是我实验所需,因此,我在创作中的不确定因素非常多,唯一确定的因素是使画面必须保持某种感受、某种意象,即自己需要传达的情感,创作过程中反反复复的加法减法均围绕这一需要去调焦。综观我的绘画体验中,发现自己自觉不自觉始终对自然痕迹和岁月流逝有一种莫名的关怀和敏感,这种情怀总是隐藏在我的画面中,无论题材如何转换,手段如何变化以及材料如何锲入,它总是独立存在。而且随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脉络愈加清晰,甚至我自感可以通过绘画抚摸到生命的颤动,唤起我对美好的忧伤,对逝去的追忆。
山的符号,水的灵动,还有东方式的神秘,这些都足以让我徜徉、沉醉,而“一切均在似与不似之间”是我的信条,我喜欢抽象。当然,抽象乃自然之抽象,它先总是依托自然之物自然生成,尔后到心中之象的,“看山似山,看山不似山,最后到看山仍是山”揭示了这一过程。至于材料的介入,让我的表现空间更为广阔自由,语言本身也更具表现力,架上画也变得愈发有趣……
寄情于山水,我喜欢寂静处闻惊雷,朦胧中现闪电,若隐若现中显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