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换理论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学校人际交往
2016-04-09陈皓
摘 要: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交往的实质是各种资源的交换过程。本文从这一理论视角出发,将当代大学生学校人际交往的特征归纳为功利化、便捷化、浅显化和多样化,从而得出加强大学生正确三观教育、培育良好交往环境和利用社会支持的建议,以期对引导大学生正确开展人际交往有所帮助。
关键词:社会交换;大学生;学校人际交往;建议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8.039
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际关系建构的表现形式正是人际交往。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发生在学校范围内,其在学校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的特征既反映出当代社会年轻一代的人际关系特点,也深刻影响着这个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群体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学校人际交往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下面笔者将从社会交换理论出发,尝试对时代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学校人际交往现状进行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背景
人际交往的发生深受其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影响,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
随着知识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致使全球都处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下。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自然会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经常处于与知识相关的情境当中,知识经济的浪潮让大学生深知,提升知识水平和学历层次是增加话语权的重要渠道。
2.多元文化背景
改革开放的30年发展历程将国外特别是西方欧美国家的异域文化带入中国,年轻一代突出的猎奇心理也促使他们对这些文化因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多元的文化不断冲击大学生原有文化的同时,也充实了大学生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涵,这一背景势必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3.转型期的社会背景
我国正处在急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的存在让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观念、行为和方式上都打上烙印。物质层面的生活质量的提升、人脉关系被越来越重视,自我观念的强化等等,都是这些烙印的体现。
二、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的任何交往实质上都是一种交换。从原始社会时期的物物交换到现在的货币交换,经济行为的交往显然符合这一观点。但,即便是两个人的闲聊,也与交换紧密相关,因为闲聊也是在交换各自占有的信息。基于这个观点,我们可以引申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交换属性,即人际交往的动力和目的更多地倾向于交换。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如下:
1.功利化
人脉关系是中国社会从古至今的重要资源,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种社会资本,当代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越来越看重对方为自己能带来什么资源,从而产生有目的、有所企图的交往行为。以自我为中心,主要考虑自己的得失,使得大学生的交往出现理性经济人的特质,工具性越来越占据上风。
2.便捷化
便捷化既体现在人际交往的方式上,也体现在人际交往的速度上。信息时代的来临特别是互联网的发明,让人们的交往效率变得更加高效。当代大学生作为最为熟练掌握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群体,更容易实现迅捷的人际交往。例如即时聊天、论坛、电子邮件等网上工具方便了大学生的日常交流,但同时,也使得大学生交往变得更加快速,如今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容易产生人际交往行为。
3.浅显化
正是由于便捷化的存在,大学生学校人际交往的交往层次往往偏低,也就是说大部分大学生的大部分交往都只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上,交往层次的深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交往的功利属性和地域范围的局限性上。
4.多样化
大学生学校人际交往的形式多样,内容也多样。常见的交往形式有偶发交往(比如搭讪)、正规交往(比如同学间交往)、网络交往(比如网友交往)等,而在形式上则有情感交往(比如恋爱追求)、工具交往(比如请客托人办事)等。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存在着相互交织的现象。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开展人际交往
当代大学生由于高速发展的时代环境、丰富的交往内容和渠道、自身心理发展特点等原因,呈现出人际交往功利化、便捷化、浅显化、多样化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对大学生开展人际交往进行正确引导。
1.加强大学生正确的三观教育
功利化的交往特点凸显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把人际交往当做追求物质利益的工具,这种物质至上的交往观念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反而会使人越加浮躁和势利,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正确的三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去功利化”的人际交往。
2.培育良好交往环境
当前的网络发展迅猛至极,人际交往的环境日趋复杂多样,如何维护好人际交往的环境,也成为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效率的重要课题。对于交往环境的改善,需要每个人坚持道德准则,更多地追求互助共赢的人情社会,杜绝冷漠和势利,从而净化浮躁的交往环境,达到交往的真正目的。
3.利用社会支持
大学生人际交往虽然具有多样化和便捷化的特点,但依然存在部分学生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的问题。受限于狭小的学校环境,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际范围并不宽广。有些孤僻、自卑、不善交谈的学生甚至出现人际交往困难的情况。因此,无论是从拓宽大学生交往范围还是从解决大学生交往困境角度出发,均需要社区、社会的大力支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与合作,多为大学生提供人际交往平台,提升能力,拓展范围。
参考文献:
[1]石巖,邢秀茶.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及改善建议[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4(03)
作者简介:
陈皓(1987--)男,汉族,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贵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研究方向: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