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物是打开小说阅读大门的钥匙
——小说阅读指导与练习

2016-04-09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长衫于勒赵老师

安徽 牛 锐

人物是打开小说阅读大门的钥匙
——小说阅读指导与练习

安徽 牛 锐

【阅读指导】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必不可少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又是一篇小说中关键的要素。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才能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小说的要义。那么我们在阅读小说中应如何来分析人物形象呢?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一、从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入手。肖像描写不仅可以勾画出人物的外部特征,还可以让我们从外部特征中洞察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分析人物肖像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从而更好地阅读小说。如我们学习的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描写“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这就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形象。“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通过服饰的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

二、从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入手。

人物行动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如《孔乙己》中通过对人物行动、语言的描写,显示孔乙己这个人物所独有的性格特点。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以及那用手罩碟子的动作,这都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和穷苦的生活状况。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文章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三、从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入手。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思想活动的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有时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孔乙己买酒时“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正反映了他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心理。

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当菲利普确认这个穷困潦倒的水手就是于勒时,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细节来刻画人物:他惊恐万状,不知所措,而他的太太则很快镇定下来,沉着冷酷地做了一步步安排。先打发丈夫“去跟船长打听一下”,以进一步证实是否是于勒;嘱咐丈夫“多加小心”,防止于勤“又回来吃咱们的”;告诫丈夫“别叫他们看出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最后决定“回来的时候改乘玛洛船,避免再遇到于勒”。在这里,作者通过人物的神态举止及个性化的语言,活画了一对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人性发生了扭曲的灵魂。

四、从人物的侧面描写入手。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是小说创作中经常使用的两种艺术表现手法。所谓的侧面描写,就是在描写某个人物形象时,通过其他人物对这个人物的种种反映,去间接地表现他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例如:《孔乙己》中的“我”是咸亨酒店里的一个小伙计,是孔乙己的生活、性格和悲剧的见证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这段文字的介绍和评价,完全是从“我”的眼睛里看和感受出来的。它可以明显地让人知道:孔乙己是读过书的人,是受过封建教育的知识分子。而从他的脸色、伤痕,以及又脏又破的衣衫来看,说明他的生活很贫苦,他的地位低下,是个被侮辱、被损害的人。

五、从描写的前后比较入手。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因此我们在读小说时,可以从作者前后对人物的描写不同点上来阅读小说,这样更有利于认识人物和把握作品的主题。如《孔乙己》一文,对于孔乙己付钱的前后动作描写就很让人回味无穷,以前是“排出九文大钱”,后来则是“摸”出钱来,这中间的具体情况,细细品来,含义深刻;再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父母前后对于勒的语言、感情的变化等。把握住了这些,对理解作品的主题则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实战演练】

“柿把儿”老师

赵广存

他姓赵,个子很矮,比拿破仑肯定还矮几厘米。满脸的“青春美丽痘”。小小的眼睛上罩副近视镜,厚厚的嘴唇上蓄着两撇小胡子。

第一堂语文课,他自我介绍说:“我嘛,就这副尊容,是吧!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差也差不到哪里去。是吧!”就那一堂课,有心的同学做了次不完全统计,他总共说了180个“是吧”,平均每分钟4个。于是大家暗地里叫他“是吧”老师。因为“是吧”与“柿把”谐音,而这里多的是柿子,大家就管他叫“柿把儿”老师。

他的课讲得不好,甚至可以说比较糟,可他的写作水平却出奇的好,还是市作协的会员呢!同学们常在报刊杂志上拜读他的大作。老实说,在同学们心中的某个角落,还装着对他的敬意呢!

他在爱情上也是失败的。快30岁的人了,至今孑然一身。听说谈过的不少,可没一个成功的。近日,又有好心人给他介绍了一位,是文学青年,长得特俊,又是某局局长大人的千金。姑娘因喜欢他的文章而爱屋及乌地喜欢上他。连别的老师都说:“你这家伙艳福不浅啊!”姑娘有个条件,要把他调到某局办公室,以后朝政界发展,前途大大的。这哪里是条件呀,分明是千载难逢的美事一桩。他倒好,说要考虑考虑。

那一天,姑娘笑盈盈地飘进他的寒舍来打探结果。他望了姑娘一眼,低下头说:“我还是爱我的学生,我不能离开我的学生,离开他们,我就失去灵感了。是吧!”听了他的话,姑娘气红了脸,大喝一声:“去你的‘是吧’吧!”说着转过身“噔噔噔”走了。他望着姑娘灵动的背影,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儿,可终于没有流出来。

同学们知道这件事,一个个感动得直流泪,真想把“柿把儿”老师亲两口。

第二天,“柿把儿”老师去上课,发现讲桌上立着一个花瓶,瓶里插着一束鲜艳的野花,花颈上系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赵老师,我们全班同学都爱你,我们不能没有你。我们不再叫你‘柿把儿’老师了,我们以后要好好听你的课!”

“柿把儿”老师痴痴地望着纸条,眼睛眨也不眨,半天说不出一个字,只有那两撇小胡子在剧烈地抖动。突然嘴一张,迸出两个字“是吧!”听了他的话,教室里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笑。

(选自2015年7月5日《新安晚报》)

1.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一下“柿把儿”老师得名的原因。

2.文章开篇对赵老师的描写很不尊敬,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局长大人的千金喜欢赵老师的什么?最后为什么又离开了赵老师?

4.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篇小说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5.请你探究:

(1)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选自《儒林外史》)

(2)教室里“哄”地一声笑成一片,气得他的那两撇小胡子一抖一抖的。这时候下课铃响了,他走出教室时,向同学们告别,竟说:“老师再见!”同学嘴张开了,还没问出声,“哄”地又笑了。

请你探究这两段文字在描写人物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因为他上课爱说“是吧”,平均每分钟4个之多。于是大家暗地里叫他“是吧”老师。因为“是吧”与“柿把”谐音,而这里多的是柿子,大家就管他叫“柿把儿”老师。

2.与后文中的老师爱学生形成对比,突出文章的主题。

3.喜欢上他的文章而爱屋及乌地喜欢上他;因为赵老师舍不得他的学生,离不开教育岗位。

4.文章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把这位外表丑陋,内心美好的老师刻画得生动形象。

5.这两段在写人上都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严监生是中国古代有名的吝啬鬼形象,选文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如“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把严监生的吝啬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文中的老师走出教室时,向同学们告别,竟说:“老师再见!”则写出了一个敬业、认真同时又心理紧张的老师形象。那多次出现的他的那两撇小胡子的细节,更是个性十足。

(作者单位:安徽省临泉县城中南路学校)

猜你喜欢

长衫于勒赵老师
我的 “蜡烛”老师
晚清民国男士长衫结构工艺研究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赵老师的眼睛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超级难写的字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
“民国长衫客”的微时代营销
长衫悠悠数风流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