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诗歌鉴赏“炼字题”解题指导

2016-04-09云南王兆林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情状景象诗句

云南 王兆林

高考诗歌鉴赏“炼字题”解题指导

云南 王兆林

古代诗歌讲究语言的精练、含蓄,因用字用词的精妙留传于世。用字词营造诗歌意境,是诗歌创作的大家功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诗歌的用字用词艺术历来被人们称道,也是鉴赏解读的必由之路。

一、考点分析

高考题中,所谓“炼字”,就是品味、赏析古代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通过品味、赏析精妙字词,打开走进诗歌境界与诗人心灵的一扇门,实现对诗歌艺术境界、思想情感、作者审美取向的体验与领悟。如读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其中一“铺”字用得精妙。“铺”的本义是把有形的物件(如席子、毯子等)拉开平放,在这里是夕阳照射之意,用“铺”字把夕阳紧贴江面照射的景象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把无形无影的阳光具象化,可视、可感、可触、可想,江面上仿佛铺上了一块金色的地毯,这块地毯静静地躺浮在江面上,是那么的恬静,安宁,仿佛与诗人同赏这天造的奇观一般,何等畅快、惬意。

那么,诗歌创作中哪些字词是作者提炼的对象呢?诗歌中,人、事、物、景的描绘离不开动与静,虚与实。人物的行为、心理变化,事物、景物的存现,消灭等的运动变化,需要用表动作行为的字词来表现,所以动词便成了诗歌造境的最佳选择。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出”字等。再是形容词。人、事、物、景是有形(可视、可感)之物,有性(可闻可嗅)之物,它们的形象靠性状、情态来彰显。诗人往往借用它们的形、性(神)营造意境,传达情感思想。如,“风急天高猿啸哀”“细草微风岸”“星垂平野阔”中的“急”“高”“细”“微”“阔”等。还有副词、数量词、叠词。副词如“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数词如“万里悲秋”“百年多病”“千里烟波”;叠词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等。

二、解题指导

鉴赏古代诗歌的“炼字”艺术,要从品味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字词所营造的意境(景象画面)、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思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炼义——理解分析所炼之字在诗词句子中的含义。诗句中作者所用的字词已经超越了字词本身的意义,赋予了更多的形象义,如语境义、比喻义、象征义等。例如: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在诗句中理解为“独自”“自己”;“空”在诗句中理解为“无人,没有人”。李弥逊《春日即事》:“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其中“网”用得精妙。“网”用作名词是捕鱼工具,在这里作动词用,表留住之意。用比喻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把诗人惜春之情态表现出来。

二是炼象——描述景象(描述该字在句子中所表达的景象)。该字在诗句中所表达的内容景象包括描写的对象、内容、景象等要素。即炼所写对象、炼所写内容、炼所营造的景象(图景画面)。首先是炼所写对象——人、事、物、景。人物,用该字写什么人,诗人还是诗中人;事件,用该字写什么事;物,用该字写什么物;景,用该字写什么景。其次是炼所写内容——描述景象。即人物形象——对人物外形、行为、神态、心态等特点进行描绘(描绘人物形象);物象——对所写事物特征作形象具体描绘;景象——对所写景象特点作细致、生动描绘。

三是炼所营造的意境——用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优美,或雄阔,或幽静等。

四是炼所用手法。即对该字所用手法,如比喻、双关、拟人等作分析,用了什么手法,如何用的,有何表达效果等。

五是炼表达效果。即分析用该字在描写特点、表情达意上的好处。

六是炼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分析用该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三、答题思路

第一点要说出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第二点要描述该字在诗句中所写内容的景象或画面,并概括景象特征(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第三点要分析该字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第四点是分析用该字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何好处。

四、考题例析

1.(2015广东卷·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2)描述该字在诗句中所写内容的景象或画面,并概括景象特征(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3)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何好处。

【分析】一是炼义,“软”在诗句中的含义是绵柔、轻柔之义;二是炼象,描写对象——既是描写风的特性,也是描写水的特性。描写内容:用“软”既写出了微风拂面,轻柔温和,也写出了微风吹拂江水,微波轻漾,绵软温柔的情状;三是炼意境——营造出恬静温和的意境;四是炼情思——表现了作者轻松畅快的心情。

【答案】(1)“软”在诗句中的含义是绵柔、轻柔之义。

(2)用“软”既是描写风的特性,也是描写水的特性。写出了微风拂面,轻柔温和的情状,也写出了微风吹拂江水,微波轻漾,绵软温柔的情状。营造出恬静温和的意境。

(3)一语双关,化无形为有形,化景物为情思,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

2.(2015山东卷·改编)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2)描述该字在诗句中所写内容的景象或画面,并概括景象特征(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3)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何好处。

【分析】一是炼义,湿,衣服沾湿,迷,迷失了归路;二是炼象,描写对象 :“湿”描写衣服形态,“迷”描写小舟情状。描写内容:用“湿”字写出了作者在秋江上夜露沾湿了衣服的情态,用“迷”字写出沙溪上漂浮着淡淡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的情状;三是炼意境,营造出清幽静逸的意境;四是炼情思,表现了作者乘舟秋江上夜不能寐,幽怨迷茫的心情。

【答案】(1)湿,衣服沾湿;迷,迷失了归路。

(2)用“湿”字写出了作者在秋江上夜露沾湿了衣服的情态,用“迷”字写出沙溪上漂浮着淡淡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的情状。营造出清幽静逸的意境。

(3)表现了作者乘舟秋江上夜不能寐,幽怨迷茫的心情。

五、真题演练

1.(2015·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①“荒”在诗句中是冷落偏僻,人烟稀疏之义;“瘦”,土地贫瘠之义。

②用“荒”字写出了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用“瘦”字写出了这个偏僻的荒村,瘦野薄田,土地贫瘠,狭促如刀的萧条景象。营造出荒凉、萧瑟的意境。

③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之情。

2.①“藏”,在句中是覆盖之义;“透”,在句中是穿透之义。“藏”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的景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的情景。营造出宁静、清远的意境。

②一“藏”一“透”,写景生动、形象,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③用“藏”“透”二字表现出了友人邹明府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至清至廉的形象。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情状景象诗句
从学生作文中审视语言描写的特点
幸福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池中景象
杯中异景
英语句子中体、时制和情态的语序认知理据探析
冬天的景象
巧用诗句育新人
《左传》“非完整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