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怀着作家梦的少年
2016-04-09吴茂盛
文/吴茂盛
那些年,那些怀着作家梦的少年
文/吴茂盛
@导师团
正是那些年,我们以文学少年的名义见证了那段激情澎湃梦想飞扬不可复制的历史。
吴茂盛
湖南祁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东方诗书画院常务副院长。现实批判实力派作家,十四岁发表作品,十八岁出版诗集,中学时代被评为“全国十大中学生诗人”之一,“全国优秀文学少年”称号。著有诗集《诞生在冬天的孩子》《无尘的歌唱》《独旅》《到达或者出发:编年诗选》和长篇小说《驻京办》《招生办》。
日子像一尾尾游走的小鱼,一转眼消失得无影无踪。易逝的是岁月,永恒的是记忆。譬如那些年,譬如那些怀着作家梦的少年。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文学黄金的岁月,一个文学可以改变命运的时代。正是那些年,我们以文学少年的名义见证了那段激情澎湃梦想飞扬不可复制的历史。
小时侯,我从未想过会成为一名作家。我的老家是僻静的山村,祖祖辈辈都是没走出过大山的山民。对于十来岁都没看到马路的孩子来说,我的梦想就是翻过一座座大山,走得更远些。
确切地讲,《水浒传》是我接触到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当我如饥似渴读完《水浒传》后,只觉得施老先生写得太好了,哪敢有半点非分之想。作为山里孩子,除了语文课本便无其它课外读物可读。
进入初中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借到一本叫《少年作文辅导》的杂志。这是专门刊登同龄人作文的刊物,一口气读完后,我突然做了一个后来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定:投稿。
经过反复权衡,我挑选了一篇自己觉得最好的文章,工工整整抄写后,装上信封,写上编辑部地址,帖上邮票,见没有人时偷偷地塞进了邮筒。
接下来,便是漫长的等待。
几个月过去了,我自命不凡的“杰作”仿佛石沉大海,无声无息。就在我把投稿这事忘了,一学期后的某天突然收到从长沙寄来的样刊和7元钱稿费。这篇发表在《少年作文辅导》1986年第8期的处女作,在我就读的学校轰动一时,连一向不苟言笑的邓校长也露出了微笑。
高中后,学校有文学社,我一下子进入另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和后来成为诗人的毛梦溪、作家唐珍名等社员编辑油印刊物,组织采风活动,把发表的文章做成剪报珍藏起来……那时,我的作品在《语文报》《中学生学习报》《少年文艺》《潇湘文艺》《诗歌报》等报刊遍地开花。
那时,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我们最常用的通信方式就是写信。我曾经一天收到过几十封信,都是同龄人写来的,他(她)们有的寄来自己的习作请求指点,有的请教成功秘诀。为此,我和成名更早的少年作家马萧萧、邱华栋、洪烛、邵文杰、周劲松、周瑟瑟、冯桢炯、雷霆等朋友频繁地通信,我们谈文学、谈理想、谈我们将来一定会成为鲁迅成为托尔斯泰会写出伟大的传世之作。
那些年,很多报刊整版发表我们的作品;很多出版社编选我们的作品出版;很多大学伸出了橄榄枝,提前免试录取了我们中的佼佼者。是的,因为文学,我也终于走出了大山被保送上了大学。
那些年,那些怀着作家梦的少年是幸运的,因为文学特长拿到了大学校门的入场券。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可能无法直观地感受这份小幸运,但文学却能使人成长,带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