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及其对依法治国的启示

2016-04-09张玲花

西部皮革 2016年4期
关键词:德治依法治国

张玲花

(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及其对依法治国的启示

张玲花

(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摘要:在我国,“德治”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儒家针对社会和治理国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德治”的治国方略,给予道德在国家治理中很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对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德治思想进行梳理,以期为当今时代提供一种历史借鉴。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同时,不可忽视道德建设,将依法治国和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精华密切结合,更好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全面建成法治中国、法治社会、法治政府。

关键词:德治;先秦儒家;依法治国

2011年2岁女童小悦悦的遭遇震惊国人,在广东佛山街头,小悦悦被两辆车先后3次碾轧,7分钟内十多名路人视若无睹,默然走过。武汉市88岁的李老汉在离家不到百米的菜场摔倒,众多围观者无人伸出援手,老人因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而窒息身亡。……是什么让人变得如此冷漠呢?失守的良心道德?社会风气的堕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倾斜?还是法制的不健全呢?近年来,道德冷漠和道德滑坡的现象频频发生,有些不道德的行为甚至触碰了法律这根红线。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建设法治社会、强调法制的同时,也要加强道德建设,因为仅仅依靠法律的强制性无法解决目前道德滑坡的严重问题。先秦儒家德治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也有我们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把依法治国方略和德治思想紧密结合,构建和谐社会。

1“德治”的内涵

西周时期周公就已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德惟治,否德乱。”①意思就是说,用德治理国家,就会天下太平;不用德来治理国家,就会天下大乱。这可能是古代把“德”和“治”联系在一起的最早的例子。

《辞海》上对德治的解释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主张用统治阶级的道德感化来统治人民。《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认为政、刑只能起镇压的作用,德、礼则可以笼络人心。”《哲学大辞典》的解释为:“‘德治’即‘以德治国’。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的治国之道。”

笔者认为,德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治仅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广义的德治不仅指儒家的思想,还包括其他学派或思想家的主张,是“以德治国”的简称。本文探讨的是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是狭义上的德治思想。先秦儒家主张的“德治”就是统治者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通过自身道德感化民众,实现国家大治,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目的。

2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2.1孔子的德治思想

(1)孔子德治思想的核心——教化

孔子认为单靠行政命令与刑罚治理国家,人民虽然服从统治,但是不会心悦诚服;只有用道德来教化、引导和感化人民,并以“礼”来规范人民的思想和行为,这样人才有羞耻心,并会安分守己地服从统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②这段话揭示了当时存在的两种对立的主张,即“德治”还是“法治”?孔子分析了“德治”和“法治”的不同特点和功效,认为“德治”的效果优于“法治”。

另一方面,孔子所主张的教化并非空洞的说教,有其坚实的经济物质基础。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③显然,孔子主张在实现“富之”的基础上开展“教之”活动,强调先富后教,把经济问题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为此,孔子一再提醒统治者对人民必须“宽”、“惠”,即必须减轻压迫和剥削。“宽则得众,惠则足以使人。”④他对那些残民以逞的统治者曾发出“苛政猛如虎”的感叹。

(2)教化的主要内容——伦理道德

孔子所谓“教”不单指文化教育,更重要的是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孔子虽然生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但仍向往西周的典章制度,主张“为国以礼”的“礼治”。为了维护“礼治”,孔子提出并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孔子是立足于宗法人伦的根基,由孝梯之道始论述其德治思想的。子曰:“弟了入则孝,出则涕,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⑤意思是,弟子在家中要孝顺父母,出外要友爱兄长,言行要谨慎,诚实可信,泛爱众人,亲近其中有仁德的人。如果这样做之后还有余力和闲暇,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德性相对于知识,具有绝对的优先性。子以四教:文、行、忠、信。⑥“文”、“行”是人立于世的本领,“忠”、“信”是人行于世的道德前提。由此可见,孔子认为人的道德是影响社会的最根本因素,而这根本的因素又直接决定一系列的政治主张和理想能否实现。因此,孔子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进行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

(3)教化的主要形式——以身教为主,言教与身教相结合

2.2孟子的德治思想

(1)“民贵君轻”——“仁政”学说的核心命题

(2)“制民之产”——“仁政”学说的经济实施

(3)荀子的德治思想

①德治的具体施行办法——“礼”

②提出“隆礼而重法”,主张德主刑辅

与孔子和孟子相比,荀子吸收了一些法家的思想,对法治、刑罚的看法比较积极,把礼和刑罚视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手段,提出“隆礼而重法”,主张德主刑辅的治国之策。他认为要先导之以德礼,爱之以忠信,尚贤任能使之各得其所,再用爵赏加以勉励。如果有人违背礼俗,不服从统治,百姓自然会反对他们,消除他们,这样就可以对那些人施加刑罚了。可见,这一思想是对孔子的“为政以德”的发展。

③强调教化

3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对依法治国的启示

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以“仁政”为核心内容,以“道德教化”为主要手段,以“大同”为理想目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两年多年封建社会的治国实践有着指导意义,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根木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有其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对于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原理,一分为二,对于那些过时的内容要摒弃,那些仍然适合当今时代的内容要继承和创新,赋予其时代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1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党的十六大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策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略,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原理,对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作出的最新的概括和理论创新。在全面建设法治中国、法治社会和法治政府的同时,要充分地认识到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的互补和不可替代性,在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同时,注重道德建设,提高执政党自身和普通民众的素质。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给价值观和金钱观带来的变化也愈发明显。在经济发展的冲击下,出现了道德下滑、诚信缺失等副作用,这样的情况即不利于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即需要法治建设保驾护航,也需要加强道德建设,抵制钱权交易,挽救信任危机,实现互惠互利,保证市场经济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当今社会的发展既离不开法制建设,也离不开道德建设,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需要法治和德治的双重保障。

3.2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为全社会树立道德榜样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不仅担负着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物质文明,而且担负着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精神文明。执政党全体党员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就能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引导全体公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一些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道德滑坡,甚至腐化变质,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共产党员的一举一动,关系到党的形象。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抓好党风建设,形成以共产党员为依托的道德示范群体,对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普及和提高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是关键。领导干部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他们的道德建设对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影响和导向。领导干部是人民群众的表率,他们的道德水平决定着民风。领导干部的道德素养高,身体力行执政党倡导的道德,就会对广大群众产生正面影响。反之,领导干部不能以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会在人民群众中造成负面影响,他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就成为空洞乏力的说教,依法治国方略就会遭到破坏。

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十分重视个人修身,甚至把修身同个人立身处世、治国安邦联系起来。中国共产党本质上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因此,领导干部必须按照有关要求,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自觉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时刻注意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在道德修养方面成为民众的表率。当然,自律还要与他律结合。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还要强化领导干部道德监督机制。这样,自律与他律紧密结合,必将有助于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领导干部道德,从而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

3.3坚持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中国自古就有道德教化的传统,并且积淀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儒家认为,人性无论是善还是恶,都可以用道德教化的力量,使人心善良,知耻而无向邪之心,从而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在儒家看来,这种道德教化的方法是最彻底、最根本、最积极的治国良策,是法律所无法办到的。法律没有强人为善的力量,只能以威慑的力量使人不敢为恶,最多达到“民免而无耻”的程度。一旦法律松懈、这种威慑力量不存在时,人们仍将为恶。

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应在全社会大张旗鼓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营造全民族“德教”的氛围。开展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倡导“五种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道德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国家现在和未来的精神面貌。青少年是个可塑性很强的群体,通过德育课程的灌输,少先队、共青团的活动及其它科目教学渗透,使青少年明是非、辨善恶,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当务之急。在德育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德育“双主体论”理念。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是受教育主体,教师和学生应当互相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在德育目标的确定上,不仅要考虑社会的要求,更要重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在德育内容的安排上,不仅要依据社会规范,更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在德育途径和方法的运用上,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从而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旧三中心论”,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使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生活,内化为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

结语:

在经济急速发展,社会转型的今天,完善法治体系是当前的状况所需,但是没有了德的约束功能,再健全的法治也不可能完全涵盖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样,没有了法的强制力,再完善的道德体系,再坚定的信仰也不能有力的惩治犯罪,社会发展的趋势将不堪设想。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处于社会一分子的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需要法与道德的共同约束,单纯的依靠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可行的。一个社会是一个整体,只有将法与道德完整的结合了,才能有效的约束个体的行为,为自身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

注解:

①《尚书·太甲下》

②《论语·为政》

③《论语·子路》

④《论语·阳货》

⑤《论语·学而》

⑥《论语·述而》

⑦《论语·卫灵公》

⑧《论语·颜渊》

⑨《论语·子路》

⑩《论语·颜渊》

参考文献:

[1]葛荣晋.儒家为政以德的人文精神能给现代管理提供什么.载候样祥士编《我的人文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2]吕振羽.没周时代的中川社会.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289-290页.

[3]马妍.先秦如技术德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西安工程大学,2011.

[4]苏世福.浅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体系[D].山东大学,2008(4).

[5]杨文霞.古代儒家德治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6.

[6]杨丽红.孔孟德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山东大学,2008(4).

[7]黎池.儒家德治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03.

[8]温克勤.略论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1(3).

[9]苏晓云.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及其时代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2003(6).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4-0192-03

作者简介:张玲花(1992-),女,江苏镇江人,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德治依法治国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荷叶礼赞
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探析——基于德治的视角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法治与德治并举的哲学思考
中华文化经典中德治思想与法治思想辨析
依法治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