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
2016-04-08
2月13日,《新京报》微信公众号“政事儿”刊发题为《政事儿:习近平这些“狠话”针对谁? 》的文章。
“政事儿”公众号梳理了《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一书中的部分内容发现,习近平不仅向各层级领导干部讲述为官之道。同时,习近平在不同场合有关党的纪律问题,也讲了很多“狠话”。
《摘编》中提到,2015年1月13日,习近平曾说道: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大多发生在担任一把手期间。有的践踏民主集中制,搞家长制、一言堂,居高临下、当“太上皇”,手伸得老长,个人说了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处心积虑树立所谓“绝对权威”,大有独霸一方之势。
去年8月10日,《人民日报》发文批评这一现象,文章称,长期以来,我们党的许多领导干部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正确对待身份地位的变化。然而,也有的领导干部不仅在位时安插“亲信”,为日后发挥“余权”创造条件;而且退下来多年后,对原单位的重大问题还是不愿撒手。
那么,在我国的反腐过程中,有那些“太上皇”呢?
在人民网的一次网友问答中,反腐专家邵道生就举例说,河北的“太上皇”程维高在台上的时候,也有很多揭发者,比如说郭光允,但是,郭光允的命运就很惨,被开除了党籍,被劳动教养,他为反腐败付出了不应该付出的代价。邵道生建议,现在我们应该采取足够的措施,来保护广大群众举报的积极性,要从制度上保证,让举报者不受打击报复,不仅不受打击报复,还要让他们享受“英雄”的待遇。
据《文史参考》刊发的“太上皇现象”一文称,太上皇,是皇权政治的特产。辞书的解释是:皇帝的父亲,也叫太上皇帝,简称上皇。不过,第一个被称为太上皇的秦庄襄王,却是死后由其子秦始皇追尊的;其后,汉高祖刘邦亦尊其父太公为太上皇。这两个早期的太上皇,和后来的由皇帝而太上皇的那种情况有别。
由皇帝而太上皇,用当代政治语汇说叫“退居二线”吧。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上皇,他禅位之时已经85岁高龄,为了不打破祖父康熙千古一帝61年的在位纪录,也为了皇权的平稳过度,他选择了禅位于太子颙琰(乾隆禅位之谜有很多猜测,这是官方说法)。但是乾隆皇帝毕竟做了太上皇,仍然手握实权,直到四年后去世,嘉庆才算真正意义上的皇帝。
皇帝宝座极具诱惑力,坐上去诚然不易,而下来也非常之难,要么病死于龙榻,要么被另一个“英雄”武力赶下台;活着能让出皇帝宝座——哪怕是让给自己的儿子,毕竟很难得。那些禅位去做太上皇的,实乃形势所迫。(据政事儿公众号 《文史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