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也有高深学问
2016-04-08陈钱林
一些家长,因工作繁忙顾不上与孩子亲近,或把孩子托付给保姆,或将年幼的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不可否认,有些保姆很有责任心,在养育方面也很有经验,在习惯养成、知识学习等方面,学校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再细心的保姆给孩子的亲情也不可能与父母相比,再好的学校也不可能弥补家庭教育。
陪伴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事业
我的孩子出生时,瑞安老乡蔡笑晚先生的育子事迹已在坊间流传。他非常看重孩子的亲情,曾说“那些只在周末晚上亲一下孩子额头的父亲是失职,更是失败!”这句话激励着我把家庭教育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事业。
两个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先后在瑞安市教育局和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任职,免不了会有应酬。我的原则是:可去可不去的坚决不去,非去不可的尽量早回家。在家时,我基本上不接座机,凡有手机来电都接。常有友人打手机邀我外出应酬,或说某某领导在场,碰到这些很难回绝的事,我都是婉言谢绝。期间,曾多次有领导推荐我去瑞安市政府部门工作,我都没有去。一方面,我不愿意离开教育工作,另一方面,相比职务升迁,我更看重亲情。现在回想,我很欣慰能有较多的时间陪伴两个孩子。
陪伴孩子,到底陪伴什么
陪伴孩子,相对好做的有亲子旅游、亲子阅读、亲子运动等。
《爸爸去哪儿》电视节目播放后,父亲带孩子外出旅游的多了起来,这是好事。外出旅游,不仅能增长知识,对孩子的能力、情商、习惯、性格诸方面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还在两个孩子小时候,我便三次带他们去上海过年,每一次都收获不菲。当然,旅游毕竟花时间和财力。实际上,家长抽空陪孩子在家门口转转,对家庭教育的意义而言,与外出旅游也是相当的。
抽空与孩子一起看看书,则是低成本的陪伴方法。阅读,不只是学知识,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既为孩子树立好学的榜样,也会与孩子多了些共同语言。
爱好运动,不只是锻炼身体,更会促进人的阳光性格形成。运动对孩子而言,基本上属于天性。家长与孩子一起运动,几乎没有孩子不喜欢的。
如果有充裕的时间可以陪伴孩子,家长可以在参与孩子的游戏、引导孩子探究、与孩子平等对话等方面有更多的作为。
小学低段的陪伴,与孩子一起探究是很合适的。孩子总是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上学后往往更喜欢探究。探究是个综合的学习过程,孩子往往异想天开又期望过高,结果常常会力不从心而半途而废。如果家长能做孩子探究的帮手,则能激发孩子研究的热情。两个孩子小时候做研究碰到一些困难时,常常会叫我帮忙。我很乐意给他们“打打下手”,捉一些蟑螂、苍蝇之类。
孩子们9岁开始,我引导他们看报纸。先读《温州都市报》《温州晚报》,后来读《环球时报》。两个孩子自由读报纸,不时了解社会的阳光面与阴暗面,通过父子间对话进行价值观引领。读报纸后,父子间就有了更多的讨论话题。这种陪伴,已经变成心灵碰撞、沟通的过程。
孩子们的青春期开始,我的陪伴主要就是平等对话。与孩子聊聊,只要孩子喜欢的话题,我们都可以聊。孩子们成人后,我曾问他们“爸爸的家庭教育对你们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孩子们把“平等对话”作为最重要的三点经验之一。
如何让孩子喜欢家长的陪伴
家长在工作之余能专门拿出时间陪伴孩子自然是好事,但有的家长时时事事控制着孩子,这样的陪伴,孩子并不喜欢,还有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那么,如何让孩子更喜欢家长陪伴?
每个孩子都有人格的特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人的心理也会不一样。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尽可能多地尊重孩子,又尽可能恰当地要求孩子。
尊重孩子,就要让孩子多做主。孩子的事应该让他们学会自己做主,这既是基本权利,也是做人的责任。比如家长参与孩子的游戏,听从孩子的指挥是关键,如果希望主导游戏进程,或者呵斥孩子的“不当”指挥,那么孩子就不喜欢与大人玩了。
自主,可以从给予选择权开始。比如春天适宜带孩子外出游玩,如果直接带孩子外出也无妨,而如果家长能问:“天气这么好,许多小朋友都到外边玩,你去不去?”孩子说“去”,就是选择。如果说“不去”,也是选择,家长不宜强制,可以先给孩子讲道理,再让孩子选择:“今天不去,那么是明天去还是后天去?”
尊重孩子,就要多赏识。孩子们小时候,我常给以赏识、期望。每当下班回家,孩子会向我汇报一天中发生的“大事”,有趣事,有感想,也有犯的错误。我的原则,不管孩子说什么,我几乎都说好。孩子说了自己的错误,我也表扬,说:“知错想改就是好孩子。”孩子上学后,只要我有空,就会引导孩子讲讲学校里的事,或同伴关系,或学科学习,或校内见闻。我的方法就是不住地点头,并适时提出期望。当我选择以赏识和期望为主的沟通方式时,孩子就喜欢对我讲。
多赏识,并不是说纵容孩子的缺点。当孩子犯了错误时,肯定得提出教育的要求。但提出要求,并不意味着都要狠狠批评。孩子们小时候,每当犯了错误,我觉得这个错误非改不可时,采取方法是:把孩子叫到房间,关起门来讨论、批评。批评前,我会听听孩子的意见。平等的表达,孩子更能口服心服。至于批评什么,我会保密。当孩子接受批评并决定改正时,我的批评结束,打开门时我就表扬了:“这孩子真不错,这么上进,有点错马上就改。”
如此一来,孩子与我就很亲近。孩子有什么事,也都会与我讨论。有时我出差了,孩子们有事都会等我回来再讨论。我也乐在其中。陪伴孩子,也就成为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回想,那段育儿的历程,是非常幸福的美好时光。
(陈钱林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