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流动的花儿”竞相开放

2016-04-08杨水琴

教育·综合视线 2016年42期
关键词: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

杨水琴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必须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它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和智力發展。因此,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对人的生长、发育及其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齐贤镇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本镇幼儿园的生源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外来人口子女在幼儿园的比率一年比一年高。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发展应该说还是健康的,心理状况还是良好的,但毋庸讳言,由于地域、文化、经济、家庭、教育等种种原因,这一幼儿群体中相当一部分像一群候鸟,随自己的父母辗转各地,漂泊在不同的城镇之间,学习能力、经济条件、文明程度等差距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融入齐贤镇中心幼儿园的生活,不少孩子或自卑,或孤僻,或行为偏激,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担忧。因此,这些“流动的花儿”的心理健康和教育问题成了一个令人关注的新课题,如何才能使这些“流动的花朵”竞相开放,让他们如阳光般灿烂,积极融入社会,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突出的问题。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表现

以本园大(6)班为例来谈谈外来务工人员孩子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该班共有幼儿41名,其中外来务工子女15名,占37%,这些孩子来自全国各地,这就造成他们在个性品质、学习和生活习惯等诸方面,与本地孩子存在较多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班级的日常管理。所以近年来,笔者一直非常注重观察这些孩子在心理方面的表现,发现在他们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以便对症下药。经过两年的观察记录,笔者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卑型 【案例再现】张小小,女,6岁,来自河南。家庭条件一般,性格非常内向,有很强的自卑心理,很少与人交往,整天闷闷不乐、心事重重的样子,即使是特别高兴的事也不大能从脸上表现出来。喜欢去娃娃家,可看到别的孩子在玩了,她就又把手缩回去了。老师邀请她参与活动,她总是摇头说不要,可当别的孩子离开后,她却总是一个人小心翼翼地去摸一下娃娃家的物品,脸上满是羡慕的表情。

像小小这样存在自卑心理问题的孩子不在少数。在他们看来,自己在这个班级上没有任何的优势,当他们看到本地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老师要求小朋友带一些区域角中的材料来,很多小朋友都把家里的玩具带来,而她却没有。再加上不断地换幼儿园,造成了他们知识、交往上的断层,区域角上的很多游戏规则都不了解,很多时候只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局外人,虽然很向往,但又不敢参与。在这种自我轻视、自我消极心理下,他们滋生了极度的自卑感,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所有这些无疑给他们的心灵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甚至是难以愈合的心理伤害,长大之后很有可能成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孤僻型 【案例再现】欧阳婷婷,女,7岁,来自重庆,家庭条件一般。每天一大早,就被卖菜的爸爸早早地送到幼儿园的门卫处,一个人呆呆地坐着。活动时宁愿独自呆着,也不愿与别人在一起,不愿与其他小朋友接触,和老师交流,运用最多的是摇头、点头和微笑。喜欢独来独往,小朋友们也很少留意她,很少和她一起玩,都认为她不会说话。据了解她在家也从不与主动与家人交流。

像婷婷这样的孩子可能是个案,但在整个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中,应该不是少数,反映了外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当他们远离家乡的同时,他们也远离了自己的伙伴,心灵上缺少和谐的交流。在接受新环境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如生活习惯、民俗风情难以适应等),他们渴望交流,渴望帮助,渴望被人呵护。但是父母们为了生活忙于奔波,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陌生的学校、陌生的老师和陌生的同学,再加上极度的自卑和趋于自我保护的自尊又使他们不愿启齿求助,于是只能默默地忍耐,独自承受着生活、学习的种种考验。心理上的自我封闭,行为上的自我孤立,使他们渐渐脱离了集体的温暖和纪律的约束,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缺乏自控型 【案例再现】李磊,男,7岁,来自贵州。家庭条件一般。父母在私营企业打工,每天做12个小时,平时由年已古稀的爷爷接送,家里还有一个比他大2岁读小学的哥哥。该孩子平时做事情虎头蛇尾,甚至半途而废。集体教学活动时说话随便,做小动作,扯扯前面女孩子的头发,又拉拉旁边男孩子的耳朵。刚答应老师一定听话坐好了,可没等老师讲几句话,又故态复萌。自控能力弱,行为习惯差。

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这是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这跟家庭教育不无关系。父母的言行举止,教养方式、教育观念都会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放纵式的家庭教育,放任自流,容易使幼儿养成散漫、毫无约束的个性,使其不愿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加以克制。

行为偏激型 【案例再现】戚超然,男,6岁半,来自安徽。家庭条件一般。是班里有名的调皮学生,班里只要出了什么事,总归有他的份。例如早上区域活动时,建构区中的孩子正在为自己用易拉罐搭的电视塔而欢呼,他一脚踢去,把塔踢倒了;又如,女孩子们正在美工区进行树木拓印,他一下子冲进去把女孩子们刚放好的树叶弄乱;再如饮食店中,小伙计们刚包好饺子,他一掌拍在了盘子上。在一片谴责声中,他还在追打着向老师告状的小朋友。到后来,小朋友们看到他如临大敌,老远就做好防范工作。

像这样偏激型的孩子,往往按照个人的好恶论人论事,不顾后果地莽撞行动,常常会干出一些傻事,或者引起一些纠纷。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成因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存在的这些心理问题,跟他们在这个社会中的特殊性不无关系。他们处于独特的家庭环境中,大都来自农村,其父母中的多数人文化水平低,工作和生活环境差、流动性大,终日忙于做生意而无暇照顾孩子,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对于利润的追逐,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成长环境不尽如人意 这些孩子大多居住环境拥挤、狭小、不卫生,特别缺乏安静游戏的必要环境和条件;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教育子女手段简单、粗暴;孩子平时接触的人员较复杂,较多的外地学生的家长是打工者,所接触的亲友、老乡等亦大多素质不高,且大家都身处异乡,来往较多,他们身上的一些粗俗的习气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这些外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并产生负面影响。

学习环境不容乐观 家长工作的流动性,让孩子不能拥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其一,家长的不重视或不负责任。他们对工作比较随意,干得好干,干得不好走人。笔者曾经和一个家长进行过交流,他明确表态,喜欢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走,不喜欢在同一地方待很长时间。作为成年人,可以天马行空,可为人父为人母必须得有一份责任。所以每年看着一些因父母原因而中途进出的孩子,心中总有一些愤慨。其二、由于父母工作忙,没有时间静下心陪孩子玩,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连一学期一次的家长会都不参加,也很少与孩子进行沟通,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够了,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更是无从说起。看到家长开放日上,那些因父母缺席而神态落寞的孩子,不由得会一阵心疼。

教养方式亟待提高 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平均文化水平在初中阶段,具高中以上学历者只占极小比例。家长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对子女的教养方式。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物质轻精神,重管教轻沟通。无论是家长方面的调查还是子女方面的调查,都反映出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批评和打骂的比例分别高达35.6%和15%。有10%的孩子表示经常挨家长打,53.4%的孩子表示偶尔挨家长打,从不挨打的孩子只占2%。

另外由于来自生活各方面的不尽如人意,致使家长情绪低落,碰到不顺心的事往往就把气往孩子的身上出。父母时常拿孩子出气,使子女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压抑,形成胆小、倔强、回避、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心理。

由于职业的关系,外来务工人员大都因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而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因而亲子关系疏远,亲子互动少甚至没有,由于缺乏关心和爱护,亲情关爱、心灵沟通等普遍缺失,加之缺乏科学的心理引导教育意识,致使孩子形成孤僻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焦虑、任性极端、抑郁暴躁等弱势心理。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对策

热爱学生,为孩子撑起明净的天空 爱心是扫清问题儿童行为“迷雾”,直指问题实质的探照灯,解决心理问题,爱心是基础。外来务工子女的很多心理问题,如自卑、孤僻等等,都源于爱的缺失,如案例一中的张小小。为此,在平时的活动中,笔者总是有意无意地去和她说说话,多用眼神和她交流,多和孩子肢体上的接触,如拉拉手、摸摸脸,努力走进她的心灵世界,用真诚的心去和她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让她感受到老师是喜欢她的,老师永远都在关注她。一次区域活动,她看到娃娃家中的布娃娃没人玩,就去玩了,没玩一会儿,就被另外一个女孩抢走了,理由是这个娃娃是她带来的。看着委屈又倔强的眼神,笔者把她抱在怀里,把布娃娃给了她,并告诉布娃娃的主人,好玩具要分享,并鼓励她们一起玩,完了还在两個小姑娘的额头分别亲了一下。就这样,笔者时时关注着她,一有空就跟她交谈,慢慢地,她和集体融合在一起,也能与小伙伴们快乐地玩耍、学习。“亲其师而信其道。”当教师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同他们共享喜怒哀乐,以真诚善良的心灵为其示范领航时,他们自然就会消除恐惧、自卑的心理。

赏识学生,为孩子扬起生命的风帆 外来务工子女由于跟随父母转战南北,语言交流上会有一定的障碍,学习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激发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从而要求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教师的赏识可成为这种转变的“催化剂”。谁运用了赞美,谁就是一位成功的教师,作为教师,应拿着放大镜寻找学生身上的优点,加以赞美,甚至在无可赞美之时找赞美之处,千万不要低估了赞美的力量。有一次,笔者组织大(6)班的点名,按照惯例,点名时要每个孩子要把昨晚或今天早上看到的事用一句话表达出来。笔者按照点钟册中的序号一个一个地进行下去,当报到欧阳婷婷时,一男孩子说:“杨老师,她不会说话的。”话音一落,旁边孩子都呼应起来。笔者微微一笑:“谁说的,我们婷婷很会说的,而且声音也特别好听。”然后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她。“今天早上来幼儿园的时候,我看见路两边的树叶变黄了”。她的话音一落,笔者的掌声就跟上,随后的是孩子们的掌声。事后班主任老师说,这孩子确实很孤僻,平时确实一直不说话的,今天确实有点意外。看来是笔者对她的赏识,让她找到了自信。从此,这孩子特别喜欢和笔者讲话,而笔者也从来不吝啬赞美:“你太棒了!”“你真能干!”……一次“表扬”居然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可见,教师的赞美能扬起学生前进的风帆,激励他们不断前进。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学生的赏识,可以使他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功,这种成功的经验增强了他的自信,使他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会做出合理的举动。

寓教于乐,为孩子创造游戏的空间 游戏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认为游戏是幼儿发泄情感,避免损伤的出口。游戏能够让孩子摆脱现实环境及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愿望不能实现时,缓解他们的心理紧张,避免造成心理矛盾和冲突,并帮助他们在主观上实现欲望、避免抑郁。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很多意愿都不能够得到满足。如坐飞机,这种愿望对于这一层面的孩子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如何让自己的这一情绪能够得以满足或者说是宣泄呢,孩子在寻求帮助。而游戏正是一种有着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活动,当孩子坐在一架以几张椅子组成的飞机上时,当游戏中的角色在说着“飞机起飞了”“飞机飞高了”“飞机飞低了”“飞机降落了”时,他内心的满足感和愉悦可能与真正坐在飞机上的感受不分伯仲。它不是教师的知识灌输,而是儿童的自我参与,是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间的互动,其中的喜、怒、哀、乐幼儿都是以一种愉快、乐意的心态去体验、去感受的。

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也能让孩子的规则意识在这里得以强化。外来务工子女的孩子,因为父母工作忙,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又比较少,有的时候连生活都照顾不了,更不要说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和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了。这些孩子大多比较好动,自控能力差,行为习惯差,如案例三中的磊磊。一开始,对于这个孩子确实也比较头疼,每天状况不断,批评、表扬,什么法子都试过,可总也安静不了几分钟。有一次,在玩一个传统游戏“山上有个木头人”,当说到“不会说话不会动”时,只见他做了一个孙悟空高举金篐棒的动作,真的一动也不动,当很多孩子坚持不了动了的时候,他依然还举着想象中的金篐棒,双目炯炯,无论旁边孩子怎么干扰他都不动,一直到宣布他获胜。通过这一游戏,笔者发现他只要是他喜欢的还是能控制住自己的行为。于是在平时的游戏活动中,笔者有意识地选择一些需要有毅力的角色让他参加,并适时地延长坚持的时间,如“狼和小羊”的游戏中,“狼”需要“潜伏”,不能动才能吃到“小羊”,就让他演“狼”,并不时地延长“潜伏”的时间,结果每次他都能出色地完成角色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另外,对于一些规则性较强的游戏,也让他事先了解游戏规则,如违反就出局。一段时间下来,他的游戏规则意识逐渐增强,由此及彼,将要求提到日常生活中去。游戏不仅让幼儿体验到自由、愉悦、创造与自我力量的活动,还培养了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构成一种有益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心态定势,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家园共育,书香浸润 除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孩子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一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本园十分关注和家庭的合作,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一方面使家长了解德育教育的目标,幼儿行为习惯的要求及孩子的在园表现;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家庭来了解孩子在园以外的一些行为习惯,从而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通过家庭和学校的相互沟通和配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为了解案例四中戚超然的基本情况,笔者专门做了家访,还没走到他家门,老远就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和他父亲的呵斥声。推门进去,看见孩子跪在地上,他父親拿着一把扫帚正往孩子身上抽去。笔者连忙劝住了他父亲,扶起了孩子,把孩子抱在了怀中,问其原因,才知道孩子去邻居老乡家玩,在和邻居孩子争夺玩具,并打了人,邻居前来告状,就有了刚进门的一幕。其实从进门的那一刻起,笔者就对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暴力倾向就有了答案。安抚了孩子的情绪,了解了孩子在家的一些活动后,笔者离开了他家,并趁着他爸爸送自己的机会,笔者结合孩子的在园表现以及他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和他作了一次深谈,并恳请他多和幼儿园沟通,改变以暴制暴的教育。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孩子的暴力现象有所好转,他父亲也多次来电交流育儿方法。

鉴于家长的教育方法,以本园开展的“书香幼儿园”为契机,把“书香家庭”作为创建“书香幼儿园”的一部分,鼓励家长在家庭中形成读书、与书为伴的乐学氛围,以此来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文化素养和水平。由于外来务工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幼儿园从实际出发,与镇图书馆、各村委会合作,购置书本,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提供给外来务工人员家庭选读。同时幼儿园分年纪,给孩子、家长推荐书目,让外来务工人员家长真正受益于书香家庭的活动。当《孩子你慢慢来》《好母亲就是一所好学校》等一大批好书“漂流”起来的时候,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在慢慢地改变。

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孩子健康的心理,将来做一个健康人,不仅是当前幼儿教育的主题,也是家庭、社会各方面不可推卸的责任。幼儿阶段,是孩子语言、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其性格情绪、自我意识、社会交往、行为习惯诸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孩子的许多心理品质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是培养他们健康心理行为的大好时机。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积累性,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心理倾向,使得教师在这一阶段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成为可能。因此应该对幼儿实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融合于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中,融合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孩子通过体验平等与感受,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他们长成大人之后,能依靠自己的心理素质,立足于社会,成为一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正确面对挫折的生活强者。在全社会都要来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发展潮流中,本园不只是喊“口号”,更重要的是付之于行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成功经验,走进了外来孩子的心灵,树立外来孩子的自信,真正缩短外来孩子与本地孩子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共同健康成长,共同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齐贤镇中心幼儿园)

猜你喜欢

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主阅读能力提升的路径
Tomb-sweeping Day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河南省汝州市检察院检察长刘新义
“进城务工人员不想上社保”背后的大问题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