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如水般润泽生命的教育
2016-04-08孙雪梅
孙雪梅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
编者按:“上善若水”,是道家的思想精髓,源自《道德经》的第八章。它是道家思想中最为深邃、广博的理念,在修身律己、齐家治国等方面均能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有一所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认为水的润泽万物不争与学校育人的价值与方向相得益彰,真正的教育是水样无痕的,如水般的包容与灵动,润物无声,轻柔、舒适而又不露痕迹。基于这样的教育思考,学校匠心独运地将“上善若水”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凝练出“若水教育”的文化体系,将其运用到了校园管理、环境建设、课程创建之中,滋养、呵护着一个个生命的成长。
她就是北京市顺义区马坡第二小学。在这方校园内,“若水教育”如水般澄澈,如水般灵动,如水般包容,如水般坚守,为每一位师生的血脉中注入了“上善若水”的精神力量,成为学校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带着敬佩与景仰,笔者走进了这所学校,去解读“若水教育”的缘起和深厚内涵,去领略校园内最美的教育风景……
马坡第二小学是位于顺义城区北部的一所农村小学,南侧有奥运大道白马路,东临京密路,学校周边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目前学校服务马坡镇12个自然村及一些镇村企业。校园占地面积20237平方米,建筑面积5132平方米。目前有教职工52人,区级园丁新星、骨干教师9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45%,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约占67%。现有18个教学班, 604名学生,来自全国25个省市区,其中非京籍学生占72.9%。
学生来自天南海北,生活起居和学习习惯大不相同。如何在生源复杂的情况下,保证每一个孩子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成为摆在马坡二小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基于此点,学校联想到水的包容与汇聚特性,提出了“若水教育”的办学理念。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多方力量与智慧的汇聚,最终构建出“若水教育”的理念体系。在“让学校成为师生喜欢、共进向善的精神家园”的办学目标引领下,树立以“培养灵动儒雅、健康自信的若水少年”的育人目标,灵动儒雅、乐学善思、自主探究的学风,润泽生命、乐业善教、尚学创新的教风,顺势而为、让师生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校风,全方位、多维度地助力每一位师生的个性成长。
顺势而为,管理文化的最高境界
崔树昆校长是馬坡二小在改革新时期乘风破浪再谱新篇的领航者,他到校时间不足一年,却以独特的教育理念与个人魅力,带领学校实现了内涵发展。近三十年的教育生涯让他明白,到一所学校担任管理者,绝不能摒弃学校原有的理念与特色,而要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立足学校原有的优势,在传承中创新,实现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基于这一思想,他深入探索“上善若水”的文化内涵,得出了“顺势而为”的管理理念。
“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石,只有合理地掌握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的‘度,努力将尊重人格、理解人心、文化育人的意识贯彻于管理之中,才能实现‘顺势而为管理境界,使‘刚性的制度绽放出了‘柔性的人文的光辉”。崔树昆的一席话揭示了他对校园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建立规范、有序的制度体系是学校各项工作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些重要决策、敏感话题,学校都以3.18、9.18民主日为契机,向教师广泛征求意见,依靠教师共议解决。如绩效工资方案、考勤制度、奖励政策、福利费使用等方面,学校都会采纳教师们的合理化建议进行制定与完善。此外,学校还借助北师大专家团队智力支持,先后多次组织全体教师、学生、家委会成员代表等,对学校管理、教学、德育、课外活动、课程设置、学校文化、后勤等多方面工作进行访谈调研。对问卷、访谈结果,科学分析,认真关注,并在反复与教师反馈的基础上,制定学校未来发展的目标与措施。
活动是文化再现的重要载体。学校用心设计每项活动,赋予它一种含义,让大家在活动中尽可能地传递快乐,传递温情,传递力量。组织暖人心的工会活动,让教师有归属感。组织全校教师参加踢毽、跳绳、趣味运动会;组织女教工瑜伽练习;组织全校教师进行旱地冰球锻炼;组织教师去人民大会堂欣赏高雅音乐……其中,召开的“芬芳他人、幸福自己”庆教龄会,给每位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他们不断成长进步。要求每位入职年轻教师撰写职业规划,拜师献课,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
自今年开始,学校在六一儿童节为孩子们送上特别课堂,要求所有在当天任课的教师自主选择想和孩子一起度过课堂内容。孩子们可以将印象深刻的、享受到的快乐与体会记录下来。从反馈看,孩子们这一天过得很开心、很充实,有的了解了很多国家小朋友过儿童节的场景;有的和老师一起在做沙雕游戏,有的和老师在一起谈天说地……通过这样的活动,老师们放下师道尊严,亲近孩子,发现孩子的可爱与闪光点。孩子们也在嬉戏中了解到教师有趣、有才的另一面。
家校协同是马坡二小德育研究的主题,学校开辟了育子经验集园地,传递着家校之间的温情,每年都会组织经典活动拉近家校之间“心”的距离。在中秋“圆梦家园”的家校协同现场会上,学校设计了本地、外地家庭共庆佳节,家长和孩子一起寄相思、了解世界各地习俗,在趣味活动中感受亲情的美好。
精致自然,环境文化的最优设计
文化,对于学校、企业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都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清华前校长梅贻琦曾有言:“学校之大,乃谓有文化之谓也。”放眼名校,皆有其深入人心的文化理念在熏陶、浸染着数辈师生的心灵和思想,也使得学校成为世人景仰的文化圣地。环境文化以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在校园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作用。马坡二小又是以何种方式让环境文化体现“若水教育”的深厚内涵呢?将视角聚焦于精致自然的环境景象,最是美不胜收。
漫步马坡二小校园之内,随处可见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上善若水园内,假山石上“上善若水”的字样,时刻提示着师生追求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善行;绿树芳草间,幽幽池水旁,手持书卷的励志学子和嬉戏期间的鱼儿相映成趣;数十年树龄的白蜡树,是学校树中之宝,它的安静、干净、坚韧与二小人的追求相得益彰。温馨相伴园内,戏沙池里,常有师生们留下创意的足迹;一块一亩见方的小菜园,更是师生们体验耕种乐趣之地……这不仅仅是布局现代别致的建筑、花园式的校园和宜人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这里每位学生身上的那种好学向上、严肃活泼的态度和神情。
为了让“书”与孩子在校园中如影随形,时常带给他们阅读的冲动,学校室外配有立体书架、读书桌椅和读书长廊,让孩子们在课外时间随时有书可读;教室书格里放有学生们自选的图书,是每天中午、每周三下午一小时集中阅读的书籍;门口读书长廊处的橱窗中,“读书故事”“推荐书籍”“读书方法”等内容,随时对孩子们的阅读进行着启示。
学校尽力让“玩”随时可能,让一切设施、更多空间为孩子们成长服务,为孩子们所用,释放他们活泼的天性。楼两侧放置各类健身小器材,方便孩子课间随手可取,运动健身;配置18张乒乓球台,让孩子们课余时间体验国球的魅力;甬路东侧建有棋智园,十多张棋桌,十几类棋艺,常常吸引着孩子们乐居其中,在小小棋盘之上,激烈对抗,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在方寸宫格之间,灵思飞扬,遨游在智慧的海洋,体会着伙伴对弈之趣。
校门口的橱窗里展示的是孩子们成长的身影;楼两侧展板上随时会有不同学生的精美书画作品展示;楼道内、洗手池旁、树木旁、专用教室内外,更是孩子们充满童趣与创意的空间。今年,学校为缓解教室空间小,在专用教室放置了储物柜,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大胆涂鸦,把它变成了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建设不同风格的室内文化:教室、专用教室是师生们充满自主权的天地,学校只规定了一条原则,即每学期每个学生,至少要有一次作品在这里被展示。这里有师生们共同设计的班徽、班训、班级发展目标,不同时期的个性化的作品,有学生获得的集体和个人荣誉和各具特色的板报。此外,学校还用心设计校徽,通过内涵文化的建构,营设出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彰显“上善若水”核心理念。校徽的波浪是“马”字的拼音首字母“M”变形,代表知识的海洋;涌起的水滴是“坡”字的拼音首字母“P”的变形,跃出水面代表师生不断求索、锐意进取、共同成长的象征。纯净的海洋蓝色是师生包容豁达、博大宽阔的美好人格的向往与追求。
睿智的马坡二小人,通过外塑形象、内育精神,使校园成为了无声的诗、流动的画,营造了和谐愉悦的乐学氛围,默默地发挥着对师生心灵、精神和思想的熏染作用,让师生时时处处都能受到环境的熏陶,从而有情有意地做人,有滋有味地生活,有责有为地工作。
灵动儒雅,课程文化的最佳诠释
当今时代对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既要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又要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对于学生而言,课程学习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总之,课程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
在马坡二小,国家课程规范实施,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效开发与整合是其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近两年,学校在建立共识与调研的基础上,开设四类活动课程。一是全员参与的成长课程:阅读、国际电影、少先队课程、古诗文诵读考级课程;二是按年级推进的健体课程:一年级快乐健身舞、二年级中华武术、三年级人手一拍的乒乓球、四年级美式橄榄球、五年级篮球、六年级旱地冰球,这些课程很受孩子们欢迎;三是双向选择的社团课程:装饰画、书法、儿童画、种养殖、朗诵与表演、儿童舞、架子鼓、中国象棋、科技制作、葫芦丝等课程,这些课程能让教师因趣而教、学生因趣而学;四是传统文化特色课程,主要是龙舞、五虎棍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学校将其作为传统文化课程传承与发扬。
为了给学生搭建高而坚的展示平台,学校以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每周三的红领巾广播为依托,实行班级轮换制度,让各班学生根据学校主题,自主选取讲述内容,自行完成主持与广播。这对师生很有挑战性,但是各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鼓励与帮助下都能勇敢地走上这个舞台,得到了看似只有好学生才有的锻炼机会,涌現出了一批很有主持天赋的小主持人。
崔树昆认为,课程改革的重心在课堂。如果课堂没有发生变化,一切都是虚的。
为此,学校在课堂文化上下功夫,一是探究创建课堂文化。以“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为核心,在每一学科的每一节课上体现马坡二小的灵动课堂文化:有兴趣、有自主、有质疑、有生成。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大胆实践,涌现出了许多非常有代表性的“学生教师”,不仅锻炼了执教学生的综合能力,还使课堂趣味盎然。
二是给教师自主空间,组织作业、教案的有效研讨与调研。学校尊重教师的意见:教案可以多种形式呈现,以课堂教学实效性为准,要能按年级段逐渐积累适合的有价值的学科教案。作业体现学科、孩子年龄特点,按单元呈现过程性作业,布置、批阅时要求能体现学生习惯培养、学习方法、过错知识的指导等。
三是借助专家团队,进行课堂有效研究。探讨什么样的课堂文化、课程文化才能让师生在校园生活中“更有质量”,才是学校今后追求的目标。在校内探究实践的基础上,学校注意借助外力进行高效研究,多次聘请市、区内学科教研员和专家到校讲座、进行课堂指导与示范。
马坡二小的课堂是师生共同体验、共同成长的场所,也是学校文化独特的呈现地与创生地。多姿多彩的课堂,为孩子们提供了多元发展的丰厚土壤,他们各取所需,各展所能,既发展了个性特长,又培养了团结、合作、进取等意志品质。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星,星光闪耀,构成了璀璨的星河——这里,有架子鼓击打时迸发出的冲天豪情,有挥墨泼毫时的一丝不苟,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与使命……
多年的春风化雨,辛勤耕耘,马坡二小收获了满园春光。学校被评为北京市第二批文化建设示范校、区级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参加区运会连续三年蝉联小学普通校榜首;被评为市区级书香校园;少先大队被评为市级“千优带队”标兵校;被命名为全国乡村少年宫;被评为北京市交通安全管理先进单位;龙舞队参加农民春晚开幕式,参加全国少年宫民间艺术表演获金奖;获全国中学生龙狮锦标赛第二名;五虎棍参加民间花会表演获一等奖,在北京电视台北京新闻栏目播出。
后记:临行前,崔树昆校长对我们谈及了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他提出了“重视学校核心文化的体现”“关注师生文化自觉与自省”两点发展思路。的确,文化的根本在精神和行为,而非五彩缤纷的画面。如果游离于教育之外,就会成为死的东西。有了系统的办学理念之后,就要注重其在校园中的体现,在办学过程中把它转化为师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师生有了文化自觉与自省,就像一粒种子找到了土地,就会不断地生长,最终扎根于师生血脉之中,化为一股精气神,默默濡染其成长。
相信马坡二小的未来,正如他所期待的一样,“文化底蕴如同奔流不息的江河一般,生生不绝,磅礴而大气,对身在其中的人产生深远而悠长的影响”。
上善如水,利万物而不争,育人无痕。
不得不说,这也正是教育事业的本质与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