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物化理论探析
2016-04-08杨柳
杨柳
摘 要:物化理论是卢卡奇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探索过程中讨论的核心概念,更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的主要思想武器。本文从整理归纳卢卡奇物化理论产生的背景出发,总结出物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它的表现形式,最后通过分析卢卡奇物化理论,看是否对我国当代存在现实价值。
关键词:物化;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以人为本
一、 卢卡奇物化理论产生的背景
理论总是在时代孕育下产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即是资本主义的“垂死阶段”,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而现实中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没有垂死,相反,进入空前稳定的阶段。从19世纪末开始,垄断加剧,生产趋于集中,企业发展向规模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企业之间竞争加剧,追求剩余价值成为了资本家进行生产的最大动力。在资本主义企业大力发展的背景下,泰罗看见了雇主和工人之间的不可调和性,他认为劳资关系紧张是因为两者利益的对立,雇主希望能创造更多利润,而工人则要求获得更多工资。而科学管理就是让两者的利益达到均衡,满足双方要求。泰罗认为一个企业效益提高,社会生产率增大标志着一个国家迈入文明社会,而在文明社会中,工人需要摒弃以前劳动率低下的工作模式,转而以更加科学的方法进行生产。这种科学的作业方法需要工人使用标准化机器、材料、工具,进行标准化、规模化和批量化生产,扩大市场。随着在科学管理下的劳动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职业专业化,生活局限化,人们目光变得短浅,只停留在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上,丧失了对社会的好奇心和理解力。
卢卡奇认为技能的专门化使得工人的整体性被破坏,工人的工作都被简化成机械性的重复动作。在科学管理的大背景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得到了很好的理论依据。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在分析资本主义的物化意识时,显然继承了马克思《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即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①卢卡奇通过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从商品和商品拜物教出发,提出“物化”理论,在当时科学管理盛行下,解剖商品经济,阐述物化概念,并追溯到劳动的异化。
二、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提出物化概念,物化是商品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是人通过劳动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的必然的现象。②卢卡奇先是提出了拜物教的特征,提出了“人的关系物化”。之后又全面的论述了物化问题,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现象。
(一)物化的消极影响
卢卡奇认为“物化”会带来两个方面的危害:一是意识不受自己控制,成为了它自己必须顺从的一个客观消极观察者,人的主体地位丧失,物、事实的地位提高。二是它不主张社会革命,希望通过提高个人伦理水平来实现社会主义,将目光停留在个人和局部的社会上。三是它夸大了主体的力量,相信主体有能力改变这一切。实质上这是它本身在重压下主体意识茫然的表现。这也就是卢卡奇所说的“物化意识必定会无希望地陷入到粗糙的经验主义和抽象的乌托邦主义这两个极端中”。从卢卡奇物化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物化实际上就是没有主体,丧失了主体对现实的批判,片面的看事物,不能够从整体上对社会有把握。还有就是相信“超人”会改变社会的发展。卢卡奇为如何克服“物化”开出了一剂良药,这剂良药就是通过建构总体性的理论得以完成。
(二)物化内化为人的意识
商品的聚集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商品的必然表现,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独有的、普遍的现象。商品生产的神秘性在于通过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工人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人同人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③卢卡奇认为劳动在发展过程中是理性的,它不断地清理工人遗留的特性以及性格上的倾向。这也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异化和分工相互作用的体现。
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物化现象的普遍存在和继续深化,其结果是物化结构内化为人的意识,形成了认同现状的物化意识。这种物化现实和物化意识使社会进程支离破碎,丧失了纵观历史的整体性,这也是影响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因素。卢卡奇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要扬弃异化,就要依赖历史以及了解历史的总体性,而历史总体性的生成又取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自觉。
三、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具体表现
(一)人的机械化
资产阶级的发展需要把社会生产的一切机械化,这是资产阶级本质的体现。人作为机械环节中的一环,是服务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的机器,是雇佣劳动者和自身劳动力的出卖者。“劳动的过程逐渐地分化为抽象的、合理的、专门的操作过程,以致工人失去了同最终产品的接触,工人的工作被归为一个专门的固定动作的机械重复。”④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劳动都是被精确安排的,工人由主体沦为客体,变成被动的存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被物与物的关系替代。卢卡奇认为生产过程被资本家机械的分解,破坏了生产的有机整体,以及人和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某种程度上说,机械化把工人分成孤立存在的原子,导致工人相互之间被切断联系,每日重复做着机械而抽象的工作。
(二)人的物质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质意识开始侵入人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和物的关系,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被物和物的关系所掩盖。人开始丧失批判的本性,尽量去适应现实社会中的存在。人们开始追求物质,崇尚商品,物化俨然成为人的一种潜意识,不再考虑改变现状,目光短浅,只重视眼前利益,丧失斗争性。在资本主义劳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丧失主体意识,变得被动,成为一种物品受资产阶级摆动。人们默认了资产阶级的存在,并把它当做一种事实加以接受。卢卡奇认为人接受这种既定事实就是对现存社会的肯定和妥协。因此卢卡奇认为,随着物化被全社会所接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存在,那么就会产生物化内化的现象,也就是物化这一现象内化到人的社会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成为公众普遍认可的一种意识。即指人自觉地或非批判地与外在的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认同的一种意识状态。
(三)人的合理化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人在各种制度下生存,在这些制度下工人也进行着有限的活动,劳动过程也转化为精细而狭隘的分工。生产过程中的局部分工在商品经济中趋于合理化,生产也不再是劳动过程的对象,而是一种日益合理化的商品的局部组合。这些组合在合理性的限制下也产生出某种客观规律,即在制度运行下,人在社会事务中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可以自由活动,但扔然要按照制度要求加以限制。即在合理化的社会制度下,社会活动的主体将由社会制度建立起来的规律体系取代人,只有符合制度规定的人类活动才呈现出“合理”的特性,而社会人原有的特性则作为影响社会制度“合理性”的因素逐渐被剔除出去。因此,国家机构分工越细,越合理,所带来的物化现象也就越严重。
四、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当代价值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突显了人受制于物的事实,在现代化社会进程中出现的科学技术负效应、人的主体地位丧失、信仰危机等现代性问题,对我们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一)规范科学技术的应用
卢卡奇认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劳动生产过程中很有必要,然而在这个理性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也产生了物化以及人丧失了主体性。在追求科学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劳动者之间的物化关系,避免因单纯追求技术发展而忽视物化现象的产生。商品生产的发展,工具理性的扩张,不仅对生产过程产生影响,也对人们的心理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变化。在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劳动处于同一过程中,为了避免物化的产生,应该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发展经济,使得经济和科学相互促进不断进步。
(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社会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作为征服自然的重要工具,科技进步的每个里程碑都促进了社会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物化理论为批判科技理性提供了理论支撑。卢卡奇敏锐的发现科学技术虽然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也是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的工具。卢卡奇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实际上也是对西方理性史观的深刻反思。人们往往把历史的进步归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物质财富的增长。然而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发展中国家却出现了生态环境破坏、经济总量有增无发展、社会分配不公等现象。卢卡奇的批判正是指出了现实社会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是对西方社会的发展观提出合理质疑。当前中国也出现了科学技术发展过快所带来的负效应,更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也要合理使用科技带来的便捷,充分考虑科技在人道主义方面的价值,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三)揭示人与物的依赖关系
中国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人们的物化意识也在逐步增加。从信仰时代到拜金主义盛行,工业化加快,城镇化加速,人们越来越关心药价、房价、教育成本等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开始受制于物。人与物是双重的依赖关系,一方面,物化现象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消费者、生产者以及经营者之间活动增加,且各自收获自己合理的利润,对构建健康市场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物化现象容易引起拜金主义,产生错误的价值观。拜金主义追求个人利益至上,这种利己主义是以牺牲他人或社会为代价为自己获取利益,这种价值观与历史发展潮流相悖,终将被社会所唾弃。物化理论充分揭示了人与物之间的依赖关系,可以对市场经营管理者起到充分的警示作用,避免在市场活动中一些人成为了金钱的奴隶,防止拜金主义的发生以及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
(四)彰显以人为本
物化理论自觉的让人们进行反思,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复杂困难前所未有,个人能力和个性的冲突已十分明显。卢卡奇对物化理论的丰富也让我们更加科学、理性的面对物化现象,而“以人为本”就是解决冲突,实现全面发展的良药。社会的发展是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人民群众的实践促进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就应该积极的参与到时代中来,增加主人翁意识,融入到社会改革中来。人民群众应该带着总体性和批判性看待社会,对未来和前途进行思考,以求促进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市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动态研究咨政中心)
参考文献:
[1] 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2] 马克思.资本论[M].上海:商务出版社,1992.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 马克思.资本论[M].上海:商务出版社,1992.
注解:
① 马克思.资本论[M].上海:商务出版社,1992.
②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商务印书馆,1999.
③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14.
④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商务印书馆,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