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技能导向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2016-04-08周述波贺立静陈宇明张侨王哲河

大学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院校

周述波 贺立静 陈宇明 张侨 王哲河 文攀

[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要适应国家教育结构的调整,做好现代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技能型应用人才。目前各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职业技能导向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培养模式值得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是把握应用型人才内涵,实现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优化专业结构,对接产业,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采取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

[关键词]职业技能;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3-0024-0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成为世界第一。2014年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达727万人,但初次就业率只有70%左右,高职高专院校、独立学院和一般本科院校、科研院所等初次就业率更低。而当今企业行业所需的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在毕业生中却难以找到,这一现象表明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高校培养的人才供给过剩;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又得不到满足,行业企业出现用工荒。这显然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在培养上出现了错位,导致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这归结于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结构体系不完善。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等文件精神,2014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谈到中国教育结构调整和现代职业教育时强调,中国高校将发生革命性调整。2000年后近700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为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是 “断头桥”,培养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学制短,不能继续攻读更高学位。今后要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让学生可以从中等职业一直学到专科、本科到专业硕士,甚至专业博士,形成不断完善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一、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全国近700多所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在发展中普遍存在分类不清、办学定位不明、办学特色不显、课程体系不优、师资结构不良、校企合作不够等问题。

(一)办学定位不明

地方院校,尤其是升格后的新建本科院校,确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将专业定位为应用型,但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上,目标与规格的设定与专业定位却不吻合。多数院校沿袭或模访985、211高校或办学较久的省属重点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过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片面强调学科在专业中的作用与地位,没有从区域经济发展出发,培养应用型人才,而是培养与地方需求不相吻合的学术型人才。由于学校本身无相应的办学条件和基础,结果导致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中设定的培养目标、规格与课程体系严重脱节。地方本科院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不管在学科布局、科学研究、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质量评价、社会服务上均应以当地产业、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围绕应用才能办出特色。

(二)办学特色不显

许多地方院校学科专业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出现结构性脱节。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均开设有工科类的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文类的汉语言文学、英语,艺术类的艺术设计、音乐学,管理类的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理科类的生物科学、生态学等专业,这些专业招生人数多,规模在学校占的比例大。但是这样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雷同,毕业生社会适应性差,就业困难。一些行业背景很强的专科升格为本科后,特色也不再明显。

(三)课程体系不优

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来体现。目前各高校课程体系基本由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集中性实践环节以及素质拓展等几部分构成。这种课程体系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等学术型本科办学课程体系设置雷同,突出了学科基础知识的重要性,重理论,轻应用,但忽略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色课程体系设置在人才培养中很难体现,使得学校的专业设置中课程体系培养与地方产业结构发展相脱节。

(四)师资结构不良

地方院校在升格过程中,虽然引进了大量的人才,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比例满足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的要求,但是师资的结构并不优良,年轻教师多,博士多,但是具有应用能力的双师型师资少。引进的高学历、高职称的年轻教师多是从校门到校门,其理论功底虽然扎实,可相关行业的职业技能、实践经验不够,在教学中难以有效指导学生,学生学到的也只是一些书本的理论知识。

(五)校企合作不够

许多地方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都存在许多相同的问题。如毕业实习,虽然各高校与行业企业建立了许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但随着学校的扩招,学校联系的实习单位数量有限,实习基地的增加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加上无偿接收学生实习的单位不多,学校鼓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自主实习,这样的实习效果可想而知。而且学校对实践教学内容缺少监管。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是要去了解企业的生产、销售、新产品研发与管理等各个环节,掌握生产流程,以适应岗位,提升就业竞争力。但企业认为实习学生动手能力差,生产效率不高,会影响单位效益,很多企业将实习改为参观,这也严重影响了实习效果。许多实习单位实习参与度不够,有的实习单位安排学生参与技能性实践较少,却做一些与实习技能无关的事情,如充当实习单位的劳动力,做一些琐碎的办公事项等。这样学生的实习达不到实践教学的要求,校企合作难以保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更是无从谈起。

二、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

应用型人才分为四个层次,专科、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1];其不同于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属于职业化、专业化人才。其培养目标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练,培养能够运用知识与技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高素质(或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2]如技术工程师、现场工程师、技术师、企业主管、医师、律师、中小学教师等。本科应用型人才应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其基本特征为能应用、能实践、能解决实际生产。[3]随着产业的发展与升级,未来许多工种将变成专门的职业,故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

(一)把握应用型人才内涵,实现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

1.共性向个性的转变。地方本科院校应突破专业布局,打破人才培养模式雷同的局面,彰显自身特色。各地方院校应在合格评估的基础上建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则要由以前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全面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转变。

2.学科向专业的转变。学科为学术范畴,常与科研相联系;专业则为教育范畴,重在人才培养。[4]985、211及部分省属重点高校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体,则学科对于它们来说很重要;地方本科院校人才的培养应以专业为基础、以岗位为核心,应注重知识的集成与应用。

3.知识向能力的转变。传统教学方法为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主要通过考试来掌握知识。如此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具备从事各种职业的技能与能力。从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则要把应用能力作为核心,从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入手,分析职业能力所需要的知识,从而构建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理论知识、实践实训、技能操作等以突出应用能力为主的课程体系。

(二)优化专业结构,对接产业,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是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各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围绕产业进行对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要主动邀请行业、企业人士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以实现社会对人才选择的无缝对接。指导性原则突出以应用为中心,以职业技能为导向,做到公共类基础(通识类)课适用、专业(基础)课能用、专长课管用、实践技能现用的原则。

1.优化专业结构。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地方院校转型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专业结构不调整、不优化,将严重制约与对接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即影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首先要优化专业布局,打造一批与地方支柱产业相对接的专业群。如琼州学院位于海南三亚,则要对接三亚的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重点发展旅游业、热带海洋资源类(海洋渔业、海洋生态保护)、热带农业、海洋通信、电子电气类、海洋贸易及与东盟国的海洋文化类等专业群,形成一批有特色、优势明显的支撑性专业。其次,要培育一批特色专业。应重点培育3个左右的国家级和10个左右的省级特色专业,一批校级特色专业。再次,调整一批报考率低、就业率差、供过于求的专业,以形成结构优良的专业布局。

2.构建应用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课程体系。地方院校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应以社会需求,行业、企业用人需求为依据,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以行业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中心,构建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与产业、社会的需求相对接。琼州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置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长课、专业任选课程、素质拓展类课程构成。专业基础与专业核心满足教育部专业目录对专业的要求,专长课、专业任选课、素质拓展课为专业技能与应用及特长类课程,体现专业特色,在设置上具有前瞻性、现实性与多样性,可满足现在与将来学生的职业技能所需。同时为保障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应用技能,学院构建了“实验、实训与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强调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如人文类专业不低于总学分 (学时)的20%,理工类专业不低于30%,教育类专业见习实习不少于18周。学院鼓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及科研实践与创新,其成果可冲抵相关课程学分,以增强学生解决生产实际应用的能力。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要求紧密结合生产和应用,理工类学生要求有70%以上毕业论文(设计)在实验室、生产实习、工程实践等当中完成。这样以确保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四年不断线,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校内外实践训练四年不断线的全程化实践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学术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实现与地方产业的紧密对接,各地方院校应根据专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1)校企互动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可通过产学研途径,采取订单式、分段式、嵌入式、区域合作式等多样化的培养方式,与行业企业共同研制专业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规格,共同研究课程体系设置,将学校教育延伸到行业企业。同时也选派技术员到校授课,构建起多元化的校企互动联合培养模式。(2)“立交桥”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众多地方本科院校存在刚转型不久,应用性不强,社会资源共享能力有限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发展。一些地方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用性相对较强,且技能性训练资源有的比较丰富,通过与地方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接,开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技术专门人才,这也是地方院校中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3)卓越职业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农艺师培养计划”等突出职业化特色。(4)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通过建立理论教学—职业化培训—应用实践—服务社会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开发校本课程,编制校本教材,建立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完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形成独特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5)国际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先后与俄罗斯、奥地利、非洲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友好关系,今后将进一步拓展办学途径,利用区域优势,吸引优秀外籍教师来校开展教学与交流,力争在国际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新成绩。

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的成效

琼州学院通过6年多的努力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由单一的师范类专业向多学科多专业发展转型的专业布局,学校由6个师范本科专业转型到现在的涉及文、理、工、管、法、史、农、教、艺等9个学科门类40个本科专业。2.学生职业能力不断加强,实现了学生的能力培养由传统的技能型向应用性转型;人才培养模式由借鉴学术型高校向有特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转型。校企合作办学的惠谱班、移动通信班等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彰显应用特色,学校因此获得“海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先进院校”“海南省产学研结合十大杰出院校”“海南省‘十二五产学研合作突出贡献单位”“海南省‘十二五产学研合作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3.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实现由单一的学术型向双师型转型,双师型教师数量不断增加,高职称、高学历结构不断增强。4.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从2009年文理各一个专业的试点,到现在所有本科专业改革实践,学校每年资助的100项实践教改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实践教学,学生的科技竞赛、素质拓展及第二课堂等实践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工作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不断增加。2014年学校有三个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获海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海南省选取学校作为试点单位与海口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开展“立交桥”式的职业技能导向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试点,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相衔接培养的工作多层、次多元化的技术技能性人才培养体系。职业技能导向下,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将为各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借鉴。

[ 参 考 文 献 ]

[1] 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33-38.

[2] 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35-38.

[3] 孙泽平,漆新贵,何万国.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探索[J].重庆高教研究,2013(1):54-58.

[4] 魏朱宝,刘红.“错位”与“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9-81.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院校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