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水画临摹中如何“读画”

2016-04-08刘红伟

美术界 2016年9期
关键词:墨法墨色笔墨

文/刘红伟

山水画临摹中如何“读画”

文/刘红伟

经典作品的临摹是我们学习传统山水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在临摹的过程中很好地“读画”能给我们的临摹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笔者在临摹中获得的一点点心得做一论述,关于怎样“读画”和大家做一个探讨与交流。

山水画;临摹;读画

一、山水画临摹与“读画”的关系

“临摹”是一种模写的方法,是我们学习传统山水画最常用的手段和途径,在我们学习山水画的过程中会从传统的山水名作临摹着手,从山水画的笔法墨法、皴法、构图、绘画精神等学起、研究起,从而达到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汲取艺术养分的目的,临摹是我们学画的开始,从临摹入手来学习中国画已经成为被普遍认可的学习方式。中国画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与人文内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规律性的手法,在古人的作品中凝结着先人对于绘画的理解与智慧。对古人的优秀作品的临摹和学习就是继承我们的国画传统,延续与传承中国画传统的过程,是每个画家钻研绘画艺术的必经之路。临摹山水画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独特的传统艺术语言、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有助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有助于我们深入体会、理解山水画的精神。

要想在山水画临摹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对临本有一个准确、深刻而全面的把握,使得我们的临摹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我们临摹之前的“读画”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读画”就是对临摹的仔细揣摩、品读,对临本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与领悟,“读画”是研读、解读、分析地读。

二、如何“读画”

(一)读临本的画面意境

清代画家兼理论家笪重光在《画筌》一书使用了“意境”这一概念,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二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意境不是画家主观凭空臆造的,它是画家阅历生活的经验反映,是画家审美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感情,一种对美的理解和认识,是复杂的审美活动。在众多的山水画经典名作中,由于画家的性格、审美取向、社会地位、师承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看到的临本的整体画面意境也是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而每位画家的作品总是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意境、面貌,我们在临摹的时候就必须对画家临本的这种特殊面貌有一个良好的认识与把握,才能更好地临摹出原作的意境特点、精神面貌来。如我们在临摹南宋画家马远的山水画作品时,就应该对马远山水画面中那种大面积留白、特有的空灵的画面意境有所把握。比如他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画面上只有一叶扁舟,一个渔翁在船头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几乎是一片空白。画家巧妙地以大片空白来突出江水的辽阔和钓者的悠闲,表现出空蒙蒙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如果我们把握不了马远画面这种空灵、留有很大想象空间的意境感受的话,我们就不能在临摹中很好地表现出原作的那种精神面貌;又如,我们在临摹北宋画家范宽的山水作品时,我们就应该注意到他的山水画中那种独有的雄伟、高大、巍峨、庄严肃穆的画面感受;再如,北宋李成的山水画中描绘的寒林那种“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意境感受,清代的八大山人,作为明代的遗民,他以山水寄恨,在他的山水画中充满了“零碎山川颠倒树,不成图画更伤心”的悲凉、苦闷之情,元代画家倪瓒的山水作品充满了深秋凄凉、寂静的画面意境等,只有我们敏锐地洞察了不同临本、不同的画面意境,才能在临摹过程中更好地把握画面的精神实质。

(二)读临本的笔墨技巧

笔墨是中国画中一个核心命题,它贯穿于中国画的始末,在大多数人看来,临摹山水画其实就是在临摹原作的笔墨技法,从这个观点中我们也就看到了临摹经典作品时对临本笔墨应用特点的把握有多重要了。笔法、墨法是中国绘画形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山水画的技巧中,笔墨的运用占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笔墨形式的构成,笔法与墨法是互为表里的,没有笔便没有墨。中国绘画中的墨法形式有:泼墨、积墨、宿墨、破墨等各种墨法。墨法运用时的技巧有:渲染、晕渍、积累、皴擦、先干后湿,或先湿后干,干湿并用,都能够提升画面的效果。

我们在临摹一幅作品时,先观察画家的笔墨技法与应用,传统中国画历来讲究笔墨,对笔墨的要求是“笔墨精妙”。讲究笔墨是文人画的一种风尚,也是衡量水墨山水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比如,黄宾虹的山水画作品中将“五笔法”和“七墨法”加以总结提炼,成功创造出“兼皴带染法”,这是积墨、宿墨、渍墨与水法相合相交的神妙融合,只有我们认识到了这点,我们在临摹黄宾虹作品时采用宿墨法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又如,在临摹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天池石壁图》的时候,我发现在这件作品中墨色干湿浓淡并用,墨色重的地方直接使用焦墨,像画面前面石头的勾勒,以及树木的点叶上墨色厚重、苍老,墨色淡的地方又很透亮,墨色的这种干湿、浓淡的变化很大,变化无穷,在笔法的应用上线条粗狂、有力、灵活多变,气象万千,中锋、侧锋用笔的树干、山石,拖锋用笔的山坡,破峰用笔的点叶,等等,在临摹的过程中我就有意识地模仿这些用笔用墨的习惯与方法;再如,元代王蒙的《青卞隐居图》中墨色干湿浓淡并用,层层积墨,墨色丰富、变化多端,用笔上中锋、拖笔为主,线条较为细致、清秀,附以破峰点叶,极尽变化之事。在临摹的过程中笔者就注意在墨色上采取多遍皴染、渲染的方法以便达到原作的墨色效果。在临摹倪瓒的山水画作品时我们则要学会采用枯笔渴墨去表现,在点苔上则模仿画家用侧锋的用笔习惯,以达到原画的笔墨效果,等等。

(三)读临本构图与形式的繁简

简与繁有两个层次:一在迹,二在意。笔繁意简和笔简意繁都是一幅好画必不可少的要素。构图是山水画存在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古人称之为“经营位置”或“布局”,构图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三远法、居中法、包围法、逼角法等。其实,构图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与画家的立意造境密不可分。常说的平远、高远、深远构图法只是常规法则,要善于知常达变,不受规矩的约束,有新的创意,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笔者平时的学习中,临摹一些山水画经典名作,在拿到临本之后,笔者开始观察作品的形式繁简。实际上,繁简二体各有难易,简之减法固然极难,而繁之加法也相当见功夫。笔上加笔加得合适也是不容易的。有时画繁体会越画越乱,越画越难,以至于杂乱无章。因此,笔者觉得简笔的画法要以画外意填空疏处,繁笔要在笔墨功夫方面用心。我们在临摹一幅作品时看一个画家的总体艺术风格,或繁或简,但是一个画家也可能有简体画和繁体画,在一幅画上也有繁简疏密的问题,要区别对待。处理好繁简的形式语言,把握好构图的开合聚散,也是临摹应该注意的问题。如在临摹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我们所选择的临本属于繁简的哪一路,如清代“四王”的山水画作品多做繁复的构图与形式,南宋“四家”的山水画在章法布局、笔墨上就明显地趋于概括,以及前面我们提到的王蒙、黄公望、范宽的作品构图和形式就属于繁复一路,倪瓒、八大山人就属于简约一路。

结语

在临摹的过程中,我们如果对所选临本能从以上三个方面去品读的话,相信会对作品整体艺术面貌的把握有所帮助,相信每次的临摹我们都会有所收获,最后,祝愿朋友们能从传统艺术的学习中得到更多精华。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刘红伟,陇东学院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墨法墨色笔墨
写意青蛙
无色中的有色——李立扬诗歌中的中国画墨色之美
笔墨童年
如何使墨色有变化
从“书画同源”探析书法与绘画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
渴望
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学说”与中国绘画的“墨法”
胶印机墨色智能控制技术盘点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