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合唱与指挥学科的再认识
2016-04-08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北京100010
陈 克(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北京 100010)
对合唱与指挥学科的再认识
陈克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北京100010)
摘要: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合唱在中国植根和发展已经有百年的历史,它是寻常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有其广泛的群众性。但是合唱作为一种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却是近几年的事。尽管大中小学的音乐课都是以合唱课的形式出现,但在音乐院校的教师教育中,合唱教育却一直被边缘化。从合唱课发展到合唱与指挥学科,这是合唱教育的延伸与发展。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合唱教育更应该是终生教育。
关键词:合唱教育;合唱与指挥学科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生活环境不断变化,学校音乐教育越来越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合唱教育作为众多学校音乐教育的形式之一,讲求以人为本、突出团队协作、追求高境界的精神修养,由此,不断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并付诸实践,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体系中,合唱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核心作用。
一、合唱与指挥学科的历史沿革与现实定位
合唱与指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舶来品。合唱艺术的形成最早源于西方的宗教文化,是西方宗教文化发展的产物。中国有关于合唱的记载寥寥无几。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明确记载的合唱团队的活动,是汉武帝时期‘定郊祀之礼’、‘采诗夜咏’祭礼中的音乐行为”,这是关于合唱的最早记载。
中国合唱的早期萌芽出现在“学堂乐歌”时期,西方政治与经济的入侵、宗教思想的传播,催生出了中国早期的合唱,特别是当时教会学校的涌现,诞生了中国早期的合唱教育,也就是学校纷纷开设的乐歌课。李叔同的《春游》是中国合唱的早期作品,后来又有了黄自、萧友梅、冼星海、赵元任等音乐家的合唱作品。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到今天的合唱不过一百多年时间,但它一直植根在社会发展中,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抗战时期鼓舞人民斗志的《抗敌歌》、《旗正飘飘》、《黄河大合唱》等,直到今天仍然被人们所传唱。艺术歌曲《海韵》是20世纪20年代里程碑式的经典作品。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优秀的合唱作品也很多,如《雨后彩虹》、《把我的奶名儿叫》、《嘎哦丽泰》等等。合唱从未离开过大众的生活,适时反映人们精神上的所思所求。
中国的合唱发展不过百年的历史,音乐院校的合唱教育起步就更晚一些。很多院校都是只把合唱作为一门公共课,在教师教育体系中也是如此,只是在最近几年随着合唱团的兴起,合唱音乐会的频频展示,合唱自身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以及普通学校音乐课上教师对于指挥艺术的强烈需求,使得这门课已经由单纯的合唱逐渐转变为合唱与指挥学科,进一步拓宽了学科内容与内涵,增添了新的学科结构,提升了学科高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音乐教师教育体系中的合唱与指挥,必须区别于音乐院校指挥系的合唱与指挥,这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于这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招生的生源也不一样,因此在这个学科的课程设置上也是不尽相同的。教师教育更注重时效性与应用性,学生毕业着重要会教、会上音乐课、合唱课,这是教师教育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因此,不能照搬指挥系的专业课程,必须体现教师教育的特点。
从合唱课发展到合唱与指挥学科,可以清晰地看到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说明合唱与指挥学科不再是一门边缘学科,更不是可有可无。从这些年来毕业生在普通学校工作的情况来看,如何教合唱、如何上好合唱课是他们工作中的重点,这反映出合唱与指挥学科在教师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与核心作用。合唱与指挥学科要好好把握这一发展契机,大力发挥本学科的学科核心作用,在教师教育体系中创出自己的新天地。
二、音乐院校合唱与指挥学科的再认识
(一)崭新的合唱与指挥学科
合唱与指挥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包含深厚的指挥、作曲理论学科功底,又兼具声乐演唱技巧,在音乐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核心作用。从教师教育这一培养目标看,合唱与指挥是学生最终走出校门实践和服务于社会的重要手段和形式,这体现了合唱与指挥学科宽阔的兼容性与最终服务于社会的实效性。因此,学习与系统地掌握合唱与指挥十分重要,这关系到未来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在今天这样一个重视人文素质、重视艺术教育的大前提下,我们有必要对合唱与指挥这一学科进行重新的认识与研究,端正合唱与指挥学科的学科定位和教育定位,建立和健全合唱与指挥学科,不断改进和完善符合教师教育和符合社会需求的音乐教师教育体系。
就指挥而言,它是帮助实现合唱艺术的一种科学表达方式。在音乐领域里,指挥是音乐的倡导者、组织者、领导者,享有至高的艺术领导地位,带领众多的歌唱者把合唱以声音和画面的形式呈现出来,最终完成作曲家的使命。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合唱指挥技术,掌握合唱指挥法,会唱合唱,更要会教合唱、组织合唱、领导合唱。
就合唱而言,它在学校音乐教师教育的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往的教师教育仅仅是开设有限的合唱课,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只限于中外为数不多的合唱作品。从学习合唱的角度来看,声音的领悟与磨合、作品的渗透与掌握都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积累,方能悟出合唱的艺术真谛,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特别是对合唱认识的不足,主观上阻碍了学生对合唱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合唱的同时还要学习指挥法,具备指挥合唱的能力,不能只会唱不会指,也不能只会弹不会指。作为一名未来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学习和掌握相应的钢琴、声乐、音乐史学、教育学的课程,更要学习和掌握合唱与指挥,这二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更不能分裂开来,这是将来学生服务于社会教授音乐课必须具备的重要本领。以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为例,音乐教育系的培养目标是音乐教师,学生所学习的课程都是围绕着音乐教师教育来安排的。学生学习的各门功课如钢琴、声乐、视唱练耳、作曲理论、音乐教育理论、音乐史学类课程等都是围绕着音乐教师教育这个中心设置的。学生毕业工作或实习,最终都是以中小学音乐课的形式来体现的,而音乐课的内容主要就是合唱课。音乐教师具备了合唱与指挥的本领,才能有音乐课的教学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决定着音乐课的教学质量,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关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态度和兴趣,关系学生的身心成长,影响他们树立健康的心理诉求、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格调高雅的审美情趣等等。此外,音乐院校的教师教育必须充分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职业化的音乐教师,他们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精神家园建设的神圣使命。音乐院校的教师教育既不是培养歌唱家,也不是培养钢琴家,而是为国家培养未来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未来的音乐教育家,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明确这是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这一目标重新认识合唱与指挥学科,深刻挖掘和领悟这一学科的学习意义,真正发挥合唱与指挥学科在教师教育体系中的核心作用,赋予合唱与指挥学科崭新的学科思想认识。
(二)合唱与指挥学科中的合唱教育
1.合唱教育中学生的身心成长
合唱与指挥学科中包含丰富而深刻的合唱教育,合唱教育并不仅仅是唱几首动听的合唱曲或者指挥一些有分量的大部头合唱作品,它的重要意义在于这是一种艺术教育、一种极有特点的艺术教育方法、精神洗礼方式、高尚的情感体验过程。合唱教育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肤浅过程,合唱教育一定要与学生的身心成长需要、身心成长规律联系起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身心成长所需要的精神养分,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并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升华,在学习中构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合唱教育涵盖了学习合唱的诸多内容:精确的音准与节奏、统一和谐的发声与吐字、恰如其分的音乐处理等等,学习合唱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情感体验过程,在合唱作品中体验人类情感的欢乐、喜悦、忧愁、悲哀、痛苦、平淡、挣扎、进取等丰富且复杂的情感意境,这种情感体验往往是直击心灵的,给人心灵以强大的震撼,而这种体验与震撼能提高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青春的生命得到了绽放,人格与品位得到了提升,学生的身心在合唱艺术、合唱教育的滋养下得到了健康的成长。
这种对于学生心灵的洗礼与震撼如果不身临其境去感受,是无法从表面看到的,例如笔者带领学生学习和演唱尼德兰乐派代表人物拉索的无伴奏作品《回声》,通过作曲家对两个合唱组大合唱与小合唱的复调与卡农写作手法,诙谐地用声音勾勒出青年人在大山中与大自然回声嬉戏的美妙场景。这首合唱作品展现了人声的魅力与大自然的宽厚与美妙,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审美意识。特别是卡农一唱一和的对答方式极富情趣,很容易与学生的年轻心理产生共鸣,博得学生的喜爱,激发他们学习合唱的兴趣。再如混声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此曲表达了年轻人互相爱慕的美好情感:月亮、梳妆台、纱窗、玫瑰几个极富浪漫色彩的元素,表达了青年男女间真挚、浪漫的爱情故事。学生通过演唱这首作品,体会人类情感的美好与浪漫以及含蓄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情感观念。这些情感的体验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就像有的学生说的,当我走向排练厅的时候,我是多麽的不情愿,这要牺牲掉多少我的时间,但是当我站在舞台上和大家一起欢乐、一起悲哀的时候我感觉是那麽的酣畅淋漓,我喜欢和大家一起忘我地歌唱!这就是合唱艺术的魅力。他们感受到了合唱创造出来的精神境界,学生的舞台演唱得到了观众的共鸣与认可,学生在创造合唱艺术美的同时,也传播了合唱艺术的美、人类心灵的美,这种美的传播其意义是深远的,为他们构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提供了丰厚的养分。
2.合唱教育中的互动和谐关系
合唱教育也是一种集体教育,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给予与被给予、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与交往过程。合唱教学中一直追求声音的和谐、音高的准确、良好统一的发声方法,这些共性的追求都要求每一个合唱团员努力修炼自我,让“我”的个性能够融入到合唱团的集体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先把自己的音准、节奏、吐字、演唱方法做正确,然后才有可能和大家一起排练。如果自己都没有准备好,就无法和大家进行合练,影响排练的效果。学生在排练磨合中感受到我需要大家,大家也需要我,我给予大家,大家也给予我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排练前要认真备课,教师教授合唱作品的过程也是教师体验合唱作品的过程。教师生动的讲解,通过合唱作品把情感传递给学生,并与之产生共鸣与碰撞。教师选择作品、处理作品的能力直接体现了教师的审美和品位,教师指挥的仪表状态展示了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有这些合唱教育过程,选择作品、准备作品、讲解作品、排练直至演出,每一环节都渗透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情感关系。合唱的根本是表达人类的情感力量、向心力量、凝聚力量。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说“还有什么比合唱更能体现社会的统一性呢?众人所从事的这一活动虽然是再有才能的个人也无法做出的,但只要一个人的错误就会把一切都毁了”。从这一角度看,合唱教育同时也是建立个体与集体、集体与个体相互适应、建立和谐关系的教育。
3.合唱教育中的多元化合唱理念与审美价值取向
合唱教育首先是美的教育,美在心灵、美在人声、美在情感、美在人格品味,在合唱教育中,学生学习如何正确、科学的歌唱,如何合理地表达合唱作品。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但合唱这一舶来品不过才百年,合唱教育更是近几年才有的教育共识。西方的合唱发展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虽从宗教中来但发展到现在艺术上已经十分完美,现代合唱崇尚纯净、高雅、柔美、和谐,这与中国传统意义上对合唱激情、雄壮、嘹亮的单一审美观念相差甚远,这就给合唱教育带来了困难。首先要更新学生心中的合唱观念,提高他们的合唱意识,增强他们的艺术修养,这些都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演唱合唱作品,体会合唱中的音乐情感意境,并通过合唱演出、合唱交流、合唱艺术教育等活动不断更新和提高自身的合唱思维观念,并在这一过程中构建他们自己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观念,为此合唱作品应该是多元化的和丰富多彩的,这样在合唱教育中学生才有可能展开他们的想象力,勾勒他们五彩斑斓的梦想,构建他们的审美观、价值观。
合唱的发声方法是建立在西方“美声”歌唱方法上的,强调高位置与气息的支持,吐字清晰准确,在良好的身体气息调节下唱出人声的美。另外合唱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有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学生在学习了正确的演唱方法的同时,更能充分吸收合唱的文化底蕴,这样他们就会自觉地建立他们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摒弃和排斥社会上那些不良的文化现象和元素,增强明辨事物美丑、善恶的判断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建立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审美品位与高尚情趣。
合唱的发展在我国才有百年的历史,而合唱进入中国的学校教育特别是高校教育就更晚了,但是合唱对于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却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希望我们对合唱这一艺术体裁在新的形势下有新的启发性的认识,为祖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开辟新的前景,贡献合唱的艺术力量,尽情展现合唱的艺术魅力。
(责任编辑:郑铁民)
中图分类号:J6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36(2016)01—0043—03
doi:10.3969/j.issn.1002—2236.2016.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