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叹号”与“大问号”
2016-04-08张冬梅特级教师
张冬梅(特级教师)
胡适和鲁迅都是了不起的教师。曾有人论胡适,说他像个惊叹号,善于激励青年;而鲁迅像个大问号,总是推说不知道怎么办,逼青年去冥思苦想。于是,我常想: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是否也需要一些“惊叹号”与“大问号”呢?
我们班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有了自己的《吾童数》,一学年编辑一册。学生们的一篇篇“数学童书”,表达了他们情不自禁的数学热情,也见证了他们坚持不懈的数学思考!有一次,一位也是特级教师的朋友看了我们班的《吾童数》,真诚地说:“这些童书,如果你能再帮学生们修改修改,篇篇都能成为代表作。”言下之意是:这些童书都需要修改。我知道,这是善意的提醒,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我却另有想法——在我看来,学生们的语言也许稚嫩,想法也许不够成熟,观点也许不够科学,但是学生们的内心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对数学的向往。如果我进行过多的修改,也许不仅改变了学生记录他独特数学思考的初衷,还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们表达的自信与勇气。而我在学生们的文字后郑重其事地写上“指导教师张冬梅”,这本身就是一种承认,再把篇篇童书编成册子更是一种鼓励与支持!或许,读者会怀疑指导教师的“水平”,而我只想给学生们一个惊叹号!
还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信更为重要呢?
一天,同学们做书上的一道习题:分母为10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是多少?同学们很快算出结果等于2。我想此题是为了巩固“真分数”、“最简分数”的含义,那么正确得出结果已经表达了一切,所以准备继续下面的习题。可是一个同学却好奇了:“为什么结果正好是2呢?分数相加,结果正好是整数只是偶然吗?”于是同学们开始去举例、去发现。果然,不一会儿,大家有了这样的结论:从分母3开始,同分母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都是整数。本来,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自己主动研究,还通过合情推理得出了结论,已经足够让我们惊喜了。可是学生们的思考并没停下来,虽然下课铃响了,但同学们依然兴致勃勃地挤在走廊上把我团团围住,说:既然结果都是整数,那么能不能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呢?我真的不忍心轻易地说出原因与结果,而是同样兴致盎然地加入了学生们的讨论。整整一个下午的课间,学生们得到了一个我看不懂的公式。也许,他们长大后回忆起我们今天一起讨论的过程时,会嘲笑当年的我如此的“低能”,但我并不担心被他人看低,我只想给学生一个大问号,让学生在经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数学思考的美妙。
还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好奇更为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