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建施工中防渗漏施工技术的运用
2016-04-08张群明
张 群 明
(广州富利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308)
房建施工中防渗漏施工技术的运用
张 群 明
(广州富利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510308)
摘要:以某住宅小区为例,介绍了房建工程中防渗漏施工的准备工作,主要从屋面卷材防水和地下室涂膜防水两方面,阐述了房建施工中的防渗漏技术,有利于提高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房建施工,屋面,地下室,防渗漏,防水层
从事房建施工的企业为了在我国的房建施工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越来越关注房建施工质量。以我国现有的施工情况而言,渗漏现象在房建施工中还是时有存在的,若要促使防渗漏施工质量得到更好的提升,就必须根据这一现象,结合工程经验,探究实用、有效的技术措施。
1工程概况
某工程为住宅小区,地下室为车库和设备用房,地上为居住建筑,总建筑面积约89.6万m2,地下1层,地上最高40层。机房层屋面采用1.5厚高分子涂膜防水层和上人屋面采用1.5厚自粘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防水层。地下室设备用房部分采用一级防水,其他部分采用二级防水。一级防水:采用2厚单面自粘橡胶沥青防水卷材和1厚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涂刷于地下室结构内侧,每平方米用量不少于1.5 kg;二级防水:采用2厚单面自粘橡胶沥青防水卷材。
2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熟悉设计施工图纸,了解掌握相关的防水施工工艺,按施工组织及施工进度计划,合理安排材料、机具、人员进场施工。专业队伍必须按技术交底及本工程防水施工作业计划和质量保证措施进行施工。2)材料准备。工程上用到相关的防水材料(如防水卷材、防水涂料、卷材胶粘剂、涂料胎体增强材料,密封材料及刚性防水材料等)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和进场复验报告,且进场复验项目必须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
3屋面防渗漏施工技术
1)基层干燥度检测。对于基层检测时,要保证其含水量小于9%,基层一定要保持整洁和干燥,这样不仅可以保障防水层和基层具备较好的粘结性能,也阻止了防水层导致鼓泡的状况出现。基层干燥程度的检验方法是:采用1 m见方的卷材铺盖在基层上,一般4 h后掀开,如果基底及卷材均没有出现水印说明基层干燥度合格。
2)卷材防水层施工。基层的干燥度合格之后,可于表面涂抹处理剂。当基层的干燥度不满足施工要求时,应涂刷湿固化型胶粘剂。在选择基层处理剂时,施工单位应该根据卷材的性能进行选择,并防止出现涂抹不均匀或者漏刷的现象发生。为了保证基层更加牢固,一般在喷涂之前,先用毛刷将基层各个部位进行涂刷处理,在常温下4 h后,再进行防水层施工。在卷材大面积施工前,应在凸出屋面结构的交接处和基层的转角处铺设附加层,附加层甩头尺寸准确、粘结牢固、无空鼓现象。在铺贴防水卷材时,一定要保证卷材与基层的粘结牢靠,搭接到位,自粘改性沥清防水卷材的搭接尺寸及搭接位置应符合相关防水施工规范要求。在防水卷材铺贴完成后,应组织检验人员进行检查,如果发现存在问题就要立即整改或返工,经复查符合要求,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除此之外,防水层施工还要注意天气状况,在雨雪天和风大天气下不可以施工,在已施工的防水层接续施工时必须保证表面干燥。
3)屋顶女儿墙。屋顶女儿墙结构朝屋面内出檐,压顶抹灰采用1∶2.5水泥砂浆内掺5%的防水粉,顶面向内泛水坡度控制在5%~10%。压顶抹灰按分层施工,第一遍是在清理基面上打底,找出排水坡度,第二遍是在打底层凝结后涂刷掺有界面剂的素水泥浆作为结合层,再抹面层灰,出檐下口抹成鹰咀。女儿墙防水收头交于内侧凹槽处(如女儿墙泛水),防水卷材收头处均用带垫片的水泥钉固定,水泥钉最大间距不大于900 mm,用密封材料把防水卷材收头位置填嵌封严。
4)变形缝。在进行屋面变形缝处做防渗漏的工作时,应该选择成品金属防水盖板,其构造如图1所示。墙面和屋面处应该做好找平层工作和防水附加层工作。房建的防水卷材收头部分应以水泥钉+垫片固定,并均用密封材料确保封装的严密性。
5)水落口。在对水落口进行防水工作时,要根据屋面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水落口与屋面交接处应做增强处理,一般为铺贴两层胎体材料做附加层。水落口涂膜的伸入深度不得小于50 mm;水落口防水卷材的伸入深度不得小于200 mm且粘牢固,紧靠墙面防水层形成整体。水落口周边坡度不小于5%,一般为其直径500 mm范围内。
4地下室防渗漏施工技术
4.1基层处理
1)在地下室底板和内墙混凝土面如发现裂缝,要视裂缝实际情况进行处理或制定相应防渗处理方案。例如表面无渗透的裂缝,一般可以直接采用防水砂浆将缝隙封闭处理就可以了;如果已经出现渗漏的裂缝,就该采取注浆灌缝封闭的方案实现防渗。2)在基层表面,如果出现蜂窝和孔洞的现象,施工单位要立即采用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将有凸起的地方凿平,避免出现空鼓、起泡
文章编号:1009-6825(2016)14-0097-02
收稿日期:2016-03-08
作者简介:张群明(1979- ),男,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TU761.1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