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
2016-04-08李忠路贝
李忠,路贝
(沈阳医学院 社科部,辽宁沈阳110034)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
李忠*,路贝
(沈阳医学院 社科部,辽宁沈阳110034)
目前,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遭遇生态问题的困扰,这既有自身历史的原因,也受世界环境的影响。为了摆脱危机,我们应该树立遵循大自然变化规律科学观,同时要针对如何构建循环型社会以及提高国人生态素质等实践方面寻求出路。
生态;环境;生态文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但必须承认我国这种高速度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人为的投资拉动、大量引进的国外技术、大量消耗的自然资源,因此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这是一种以物为本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下,我国经济发展问题与生态环境问题同在,虽然认识不断提高,成效有所显现,但治理速度远不及破坏速度,以至于生态赤字逐年递增,环境问题凸显。
1 环境问题成因
1.1 生态理性缺失
我国公民大多是缺乏生态理性的。传统教育中把生产力定义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缺乏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灌输和引导。当这种观念成为一种惯性思维时,就会使人们往往看不到人自身的处境—自然生态系统中,而总是以凌驾于自然生态系统之上自居,在实践中只看到人对自然的改造作用,看不到自然对人的制约作用,因而也忽视人类一切活动要合自然规律性。
1.2 生活生产实践欠合理
人类出现很多不合理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人类支配自然同时又要服从自然,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因交通、水力、电力等工程建设强度增大和矿产不合理开采而造成的生态破坏越加严重。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因工程建设砍伐植被、开挖地面、弃土弃石堆积及水土流失等累计造成的土地破坏面积达11.342 9万hm2,约为1986年的16倍多。
1.3 经济发展模式落后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落后,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生产数量和生产规模,大多采用能源成本低的生产方式方法。这种低成本的生产方式达不到对资源的彻底利用。因此,企业每进行一次生产,其实就是在进行一次能源资源的浪费,而且在生产周期结束后没有配套的设施及时除污。近几年,中国的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即使在非工业城市空气质量也达不到“优”等标准。这一切使得中国在飞速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不得不面对更多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2 解决途径
生态环境危机是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是人性的危机、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危机。为了摆脱危机、走出困境,中国要从理性和实践等多方面寻求出路。
2.1 解放大自然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全部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人获得解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大自然获得解放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通过人的活动去实践它。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认为,大自然拥有权利,这些权利是人类必须予以尊重和捍卫的[1]。就像人们为鲸鱼、海豹、海豚以及濒危物种争取权利一样,人们也要为荒野、河流、岩石、生态系统、甚至大自然和一般意义上的地球争取权利。唐纳德·沃斯特发现,在《独立宣言》发表87年后,美国才出现《解放黑奴宣言》,他考察了20世纪80年代具有强大伦理好找的环境主义,并评论说,“现在该轮到大自然获得解放了”[1]。许多生态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相信,大自然拥有权利,这些权利是人类—既是大自然的权利的主要侵犯者也是地球上唯一的道德代理人—应予尊重和捍卫的。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认为,人类是一个有道德的物种,是地球上的道德监护人。人类应当从道德上关心其他物种,欣赏并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环境伦理学是最具有利他主义的伦理学,它真正地热爱他者,并把人类残存的私我提升为地球中的环境利他主义者。作为成熟的公民,每个人都应把这种环境伦理应用于自己的生存环境,从而诗意地栖居于地球[1]。
2.2 构建循环型社会
循环社会和传统社会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循环社会是把自己看做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要按照系统的规律来进行人类的实践活动,这个规律就是生态规律。所以,循环经济中最根本的特征或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一切活动遵循生态规律。如何在系统内部合理地使用资源而不破坏系统的完整性和循环机制,如何使这种合理利用在不断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并和谐地运转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内部,这一切的实现需要经济思想上的革命,需要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和高素质的国民作为基础[2]。一个高度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的国家,是不会盲目地为了经济发展而置环境于不顾的。
日本是亚洲乃至世界发展循环经济成功的典范。日本是一个岛国,位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口,资源匮乏,人口密度大,循环型经济使日本的发展非但没有落后,反而现已成为世界上在经济和科技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日本也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日本在战后由于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了生态建设。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使得日本政府及时反思新出现的问题,并不断矫正,最终确立发展循环型经济。日本政府认为只有将经济体系从大量生产和消费型转向循环型经济,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因此日本政府在全国实施了“三R”政策,即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这种政策前期是渗透到社会层面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工作中,后期则是广泛深入到每个家庭、每个公民。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日本人认真实践“三R”政策。“三R”政策实施几十年,循环型社会的理念已深深扎根于日本民众之中。日本人的节约、节能意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珍惜有限资源,垃圾分类处理,反复使用物品。日本政府规定每年10月是日本“三R”政策的推进月。如今,日本已经完成了从循环型经济向循环型社会的转变,这种转变让日本拥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
2.3 提高国人生态意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提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所形成。但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如果不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那么人类就不能同心携手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如果说在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里,阶层之间对立严重,人们都为追求各自利益而相互倾轧,这样的社会是很难为了共同的目标或利益而达成某种共识和一致行动[3]。同样道理,如果社会中某一部分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不惜破坏或牺牲他人的生存发展的权利,那么环境问题也不可能实现最终的解决。
而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解决以便于共同面对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说到底还是要靠公民生态意识的提高,或者生态素质的提高[4]。客观上讲,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水平还处于初始状态,即有了一定的生态理念与意识,但这种理念与意识没能与人的日常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生态环保的生活方式还没有成为人的一种自觉行为,而且自制能力比较弱。如果每个人都能养成生态环保的日常生活习惯,千百万人的习惯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势必会改善人们的生存状况,这种全社会达成一致的生态环保意识,也必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而这一切说到底就是要如何造就国人生态人格建立以及健全的问题,也就是国人的生态素质问题[5]。生态文明所包含的内容是人和自然两大领域,但究其实质生态文明只是涉及人类社会这一大领域的内容,因为无论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都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为此,建设生态文明,首要的任务就是要高度重视人本身的培养教育,这不仅意味着人要接受传统中经济、文化、道德等方方面面的教育,而且还要对人进行生态方面的教育,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生态人格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革命性质的教育,革除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消除人类高居于生态之上而带来的自我优越性,善待自然,善待他人及生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生态人格的人,能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才能改善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也才能真正建立起来[6]。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政府应承担重要责任,要尽全力加大对生态文明教育的人财物的投入。同时,生态文明教育也是一种公益事业,人人投身其中,言传身教,生态思想必将扎根于国人心里。
3 结语
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必然选择。中国生态问题的解决与发展,需要用科学的思想和实践来指导与引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同时正确处理同他国的关系,人们就一定能够“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1]杨通进/生态二十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310,328-329.
[2] 潘岳.中国环境问题的根源是我们扭曲的发展观[J].环境保护,2005,25(6):9-10.
[3]邱耕田.生存问题与低代价发展模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3(6):44-49.
[4]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坚持和发展[J].党的文献,2012,25(6):83-89.
[5]郇庆治.生态现代化理论与绿色变革[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17(2):90-98.
[6]华章琳,柳敏.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研究[J].生态经济,2012,28(9):150-155.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Li Zhong*, Lu Bei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 Liaoning Shenyang 110034)
At present,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suffered from the problems of ecological problems, which has its own historical reasons, but also by the impact of the world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crisis, we should set up the scientific view of nature change,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seek a way out for the practice of how to build a recycling based society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quality of Chinese people.
Ecology; Environ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062.3
A
2096-0387(2016)02-0064-03
2013年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9034)。
李忠(1976-)女,辽宁岫岩人,法学博士,讲师。
路贝(1993-)女,安徽芜湖人,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