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盾构新技术 满足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
2016-04-08洪开荣
研究盾构新技术满足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
(中铁隧道集团总工程师、 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洪开荣)
在盾构/TBM(隧道掘进机)技术被国外垄断的阶段,以中铁隧道集团为代表的我国交通建设企业,首创我国复合盾构隧道施工法,解决软硬不均地层困扰盾构施工的国际性难题;突破了TBM不适应软岩施工的困境,不断拓展其应用领域,并坚持不懈地推动盾构/TBM设备自主研发,掀起中国盾构/TBM技术领域的新篇章。
加强TBM研究推动隧道及地下工程开发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对我国的盾构/TBM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大盾构/TBM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为盾构/TBM施工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推动隧道及地下工程持续大开发。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大发展理念相适应,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进步,更加方便快捷的交通、更加适宜的生态与住居环境,要求我国未来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在高速铁路、大型引水工程、公路交通、城市与城际轨道交通、城市地下管廊、海绵城市和地下空间开发等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先进生产力的盾构/TBM技术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常态化,但也要求盾构/TBM的适应范围更广、智能化更高。如同在铁路隧道施工中不断提升机械化配套水平,确保铁路施工安全、快速、环保一样,盾构/TBM施工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如此。
工法与适应性装备创新互动发展
一方面,盾构及掘进技术应坚持将技术创新与服务施工现场紧密结合,重点关注并积极投入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开展盾构施工关键技术科研立项和技术攻关。例如,中缅铁路大通道大(理)至瑞(丽)铁路高黎贡山隧道是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隧道全长34.5 km,最大埋深1 155 m,是目前亚洲最长的山岭铁路隧道,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具有“三高、四活跃”的特征与特性,必须结合工程实际,重点突破高地温、高地应力下TBM装备及施工技术,以及高温泉区软弱透水地层施工技术难题。又如,佛莞城际铁路新狮子洋隧道,直径为13.5 m的盾构面临超过1.0 MPa水压的挑战;汕头苏埃通道工程中,直径超过15 m的盾构在海下需要穿越的断面内既有强度大于200 MPa的花岗岩,又有海相沉积软土地层,如何确保盾构施工更换刀具、实现安全快速掘进,是摆在装备制造和建设者面前的又一重大难题。上述这些重难点工程的突破,必将促使我国盾构/TBM的装备和施工水平提升到更适应复杂地质条件的新高度。
另一方面,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围绕应用基础科学前沿领域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盾构/TBM基础理论研究,沿着盾构/TBM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持续开展盾构/TBM刀盘数字化研究,优化盾构/TBM远程故障诊断系统,尽快建立我国盾构/TBM远程故障诊断数据库,进一步降低盾构/TBM施工的人工成本和维护维修成本,通过基础理论的源头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同时,还要在应用过程中不断优化改进盾构/TBM设备,围绕刀盘刀具技术、系统集成与控制研究方面进行创新,开展“973”计划“硬岩环境下高效破岩机制与掘进载荷传递规律”等项目研究,重点突破“TBM掘进过程岩-机状态信息感知、融合与识别”、“TBM掘进状态智能控制与优化决策”2大科学问题,提升盾构/TBM设备整体的制造水平,从而提高我国盾构/TBM的地质适应性和使用寿命。
我们要在隧道及地下空间大开发的时代紧握机遇,潜心培养一批优秀的盾构技术人才,研发一批过硬的盾构施工技术,打造一批精品盾构/TBM工程,推动我国盾构/TBM走向数字化、智能化,加速我国隧道及地下空间大开发的进程。
(摘自 中国交通报2016-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