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在新征程上坚定前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2016-04-08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秘书处
凝心聚力 在新征程上坚定前行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2016年11月8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科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大连工业大学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朱蓓薇、广东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吴清平、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岳国君等多位食品界院士,高校及科研院所及食品企业相关代表近300人出席开幕式。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于同期举办。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参加开幕式并致辞。张崇和指出,在过去5年里,我国的食品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创新成效显著,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基础研究不断强化。作为食品科技界的学术共同体,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汇聚了各食品学科的专家学者,在食品科技和安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较高的话语权。5年来,在推动食品行业创新发展中,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学会领导班子职责明确,团结协作,实现了民主办会和科学家治会,带领学会在延伸食品学科、加深学术交流、承接政府职能、强化标准引领、引领产业创新、开展食品科普及完善人才梯队等方面富有成效,得到了会员和行业的普遍认可。张崇和表示,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食品工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未来,需要学会和广大食品科技工作者进一步认清形势,把握机遇,主动作为,促进食品行业转型升级,推动食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匹配,努力实现食品工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在代表学会致辞时表示,第五届理事会自2011年10月成立以来,已风雨兼程走过5年。回望过去5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工作中,学会能有所作为的关键,是理念、人和团队。学会几十年来,始终以“有容乃大”的理念,寻找和吸纳优秀人才进入学会,进入理事会,并进行了不同学科的延伸与交叉,逐渐组建成中国食品界强大的、注重学科交叉的“人才群”和“人才链”。这些“人才群”和“人才链”的集结,使得中国食品科技水平逐步提升,让中国食品产业有尊严地自立于世界食品工业之林。
孟素荷谈到,我国食品科技的力量正逐渐强大。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学家的多方呼吁和努力下,国家自然基金委开始设立食品科技专项,6年共计约7.9亿元投入食品科学的基础研究;食品科学在“十三五”规划中脱离于农产品加工,独立成专门的重要板块;孙宝国等4位食品科学家当选为工程院院士,加大了食品科技领域的整体话语权。这三件标志性的大事,浸透着中国食品科技界共同的努力和期待,极大地影响了中国食品工业和科技发展的整体格局,也体现出学会的价值观与追求。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魏军锋表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多次获得“中国科协创新能力提升优秀科技社团”“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优秀单位”等荣誉,这充分体现了学会的综合能力在持续加强,也显示了学会在提升我国食品科技水平、推动我国食品事业发展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学会是科协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学会工作是科协的主体工作,希望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今后进一步明确方向,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监管三司司长王红表示,5年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充分体现了作为政府智库,作为食品科技界领军人的专业水准和坚强力量。食品安全监管离不开科技界,需要进一步科学化。从政府层面来看,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成效最突出的就是与科学技术学会合作开展的食品安全风险解析的编制工作,截至目前已编制解析近百期,对指导科学生产经营、引导理性消费、促进专业监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王红希望,学会能一如既往地做好政府参谋,更好地发挥专家力量,形成科技界的权威,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出科学性建议。科学技术部农村科技司巡视员王喆在发言中指出,过去的5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已发展成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食品科技领域的重要学术组织,成效显著。新一届理事会的成立,将为我国食品科技领域的科技创新与科技普及注入新的活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食品处处长张军谈到,近年来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取得积极成效。但仍要看到,食品科技创新基础薄弱,产学研用的结合不足等因素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进程。为此,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重要力量,加快提高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要依托食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行业组织,建立完善行业自主知识产业体系和平台,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体作用,支持行业领军企业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
会上,经过选举程序产生了由197名理事组成的第六届理事会,新一届理事会集中了食品科技、企业及管理层的优秀代表,拥有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科研及大专院校代表占总人数的58.9%,显示了鲜明的学术属性。全国及省市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38名,具有高级以上职务资格的人员占全体理事的84.3%,体现了学会理事会成员的高素质及人才荟萃的权威性。科技与产业界代表人数比例为90.9%,媒体代表占比相较上届有所增加,充分体现了学会新一届理事会在食品科技与产业引领上的聚集,以及对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与舆情导向的关注。在本次大会上,孟素荷继续当选为新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孙宝国、周光宏、朱蓓薇、邵薇、金征宇、丁钢强、岳国君、吴清平、李宁、石维忱、谢明勇、路福平当选为副理事长,邵薇兼任秘书长。
邵薇秘书长代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在会上做了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报告指出,本届理事会期间学会工作取得扎实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升学术交流水平,促进食品学科发展。本届理事会期间,学会的学术交流突出了两个侧重:侧重于科技创新对行业发展的引领——学会主办的140余次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交流活动中,75%以上是对食品工业热点问题的研讨;侧重于对科技前沿的引领与追赶:学会精心培育了国际食品安全大会、年会、中国方便食品大会、乳酸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四大品牌会议。这些品牌会议已成为科技交流以及科技与产业对接的高端平台。
(2) 有效承接政府职能,决策咨询工作成效显著。5年间学会共承接并完成政府相关部门的项目102余项。项目数量逐年递增。项目资金年均逾10%的增长,凸显学会的公益特征。
(3) 为食品安全亮剑发声,带领科技界为国分忧。学会在食品安全中勇于担当,敢于发声亮剑,开拓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首先,夯实我国食品安全智库建设。学会自2010年开始持续主办了7届国际食品安全大会。该会议体现了科技优势和国际化特征,构筑了“为我所用”的国际食品安全专家智库,引导国际间对中国食品安全形成准确认知。其次,积极参与食品相关标准制修订,提升我国在国际食品安全标准领域的话语权。
(4) 以“科技之手”,引领产业创新与价值提升。学会始终与食品企业和优秀企业家保持密切联系,鼓励行业加大对公众科普的公益性投入。积极推动产业健康转型。
(5) 打通人才举荐重要渠道,完善学会人才梯队建设。本届理事会期间,学会推荐了10位学会优秀专家入选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6位专家荣获学会科技创新奖-突出贡献奖。同时,学会积极拓展学生创新渠道,学生创新大赛吸引了境内外50余所高校的近万名师生参与,近400个参赛团队获奖。
(6) 以食品安全为切入点,科普工作实现跨越式提升。学会下工夫对科普工作进行了系统布局和有力实践:学会牵头编制《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大纲》,启动食品安全科普顶层设计;学会组建科普工作人才梯队,建设科普素材库。
(7) 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工作效能。本届理事会组织建设扎实、有效,规范工作流程,实现“科学家治会”,同时与分支机构、地方学会实现联动与交叉。本届理事会期间,学会获民政部2013年度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4A级学会。
孟素荷指出,中国食品工业的下一个5年,将是在十分艰难的背景下,实现爬坡与拉升的转型期,对科技创新的依赖加深,对科技与产业对接的需求加大。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长征,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使命,路还长,责任更重。但我坚信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能在新的征程中,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继续坚定前行。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秘书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