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挑战不可能——单人孤艇环球行

2016-04-08刘少才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切斯特毒蛾小艇

文/刘少才



挑战不可能——单人孤艇环球行

文/刘少才

航海这个职业

笔者曾是职业海员,深感航海是个艰苦的职业,航海又是个年轻人的职业。现代航海,各大远洋运输公司船员基本都是年龄到55周岁就不在上船了,外派船员,年龄一过45周岁,国外船家基本就不想要你了。“老当益壮”这个词,在漂洋过海单调枯燥寂寞的航海线上的确有些不适用。笔者曾与一位公司老劳模水手长同过船,评此人当劳模,没有人不举手,因为此人当了几十年水手长,不论从工作管理、技术水平到群众关系及人缘口碑,都是一流的,无可挑剔。但因为人老发福得太胖,生理指标的“三高”就不可避免,不时卧床不起,那年还不到55岁。笔者还曾与一位年过半百的老船长同过船,他上船时特别消瘦,面色嘴唇发暗,医生说船长心脏不太好。加上几件事处理得与多数船员关系不是太融洽,船从欧洲回国途中到南海,老船长一觉睡下去再也没醒来。我的一位同学,在船上当政委,是公司很有名的政委,政绩突出,口碑极佳,55岁后本来可以回家享受晚年,可别的船员到这个年龄都离船了,我同学却还在船上当政委,我们管这叫“返聘”。这一干就又是几年过去,不到60岁那年回家休假,回老家乡下看老父亲,万万没想到,老父亲身板还是挺好的,可我这同学却上厕所,这一蹲下,就再也没站起来。这三个实例足以证明,人在陆地上,退休后只要你身体好,往往还可以找别的事干干至70岁的大有人在。可是你在船上工作,年纪一大,那才叫心有余力不足呢。

游艇南下大西洋

最近笔者特喜欢看央视“挑战不可能”这档节目,让我想起在现代航海探险史上有一位65岁的老人创下的单身驾游艇环球航行的成功例子,本来简直是不能的事,却变成了可能。

那是1966年8月的一天,海浪拍打着英国普利茅斯港海岸。65岁的弗朗西斯•奇切斯特告别妻儿,登上一艘船长只有16米的“舞毒蛾”号游艇,在欢送出航的招手和告别声中,老人开始了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环球旅行。

16米长的游艇,虽然与欧洲大航海时代探险船相比,那已经是相当现代化了,但是一个65岁高龄的老人,独自驾艇环球航行,谈何容易?海上无风三尺浪,即便是当时风平浪静,但那一天天日出日落独身一人在茫茫的大海中那种孤独感,常人难以想象。因为笔者航海跑远航时的船舶吨位最小也是万吨,船长百米以上,且又是现代化船舶,船员最少时也有二三十人。

老人走的预定航线是南下大西洋,横渡印度洋,直接穿过太平洋再进入大西洋回到英国。这条航线要通过三个航海人形容“船员坟墓”的海域,一个是法国西部的比斯开湾,另一个是非洲南部的好望不好过的好望角,第三个是南美的合恩角。这三片海域历来都是风大浪高,不论是古代航海探险者,还是现代商船都吃尽了苦头。万吨轮百米长在风浪都不如一片树叶,更何况是只有16米长的游艇呢。

9月17日,是奇切斯特65周岁的生日,老人晚饭时还高兴的喝了点酒以示庆祝。可是这天半夜,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浪把他摇醒,这个鬼天气,老人刚站起来,就被晃倒了,腿也受了伤。两天后,风浪减小,天气变得异常酷热,老人知道,越往南越接近赤道,酷热是无法避免的。一天,老人突然闻到一种恶臭,一检查,原来是所带的鸡蛋全变坏了,只好捏着鼻子把鸡蛋扔到海里。

游艇横过印度洋

虽然困难和危险一个个接踵而来,但奇切斯特还是坚定信念向着预定的航线航行。10月中旬他已经顺利完成了南下大西洋的航行,到达好望角水域,开始横渡印度洋的航行。此时的好望角就像故意向他发威一样,一个个像小山似的巨浪向“舞毒蛾”号游艇涌来,狂风在不时地变换着方向。有些浪头看起来足有40英尺高。这些浪头以一种吓人的力量摔在驾驶台的玻璃窗上,老人真担心一旦玻璃窗破碎,海水进入,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此时的小艇几乎不是在海面上行驶,而是在骇浪里钻行。更糟的是,游艇落下所有的帆,它也总是打横,稍一疏忽,它就可能自己调过头去,好像前方有危险在等待它一样。当老人驶离好望角水域后,感叹这鬼地方真是好望不好过啊!

11月15日,自动舵彻底坏了,而游艇所在的位置距离澳大利亚还有1600多公里。没有办法,老人一天不吃不喝不睡,凭着自己学过的知识,动手搞了一个简易的装置,对付着用。几天后,也与陆地上的无线电联系也恢复了,老人与旅途中的妻子通了话,他的妻子正要赶到澳大利亚悉尼去迎接他。

12月12号,“舞毒蛾”号游艇总算到达了悉尼,受到先期到达的老人的妻子及家人、悉尼游艇俱乐部和一些澳大利亚居民、多家媒体记者的欢迎。老人用了107天的时间航行了22500多公里,而他的体重减轻了18公斤。这位倔强的老人为了创造新的纪录,仍然坚持继续航行。他抓紧时间修整游艇,补充给养,请人修好艇上自动舵装置,检修了无线电通讯设备,甚至向妻子交待了后事。12月29日,“舞毒蛾”号游艇在众多媒体记者的见证下,从悉尼再次启航,义无反顾的向东驶去。

游艇东行南太平洋

按理说,南太平洋比起大西洋来,是个风平浪静的大洋,太平洋之名称起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为“平静的海洋”,是由受雇于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1519年-1522年)命名的。麦哲伦于1520年10月,率领5艘船从大西洋找到了一个西南出口(此后称为麦哲伦海峡)向西航行,经过38天的惊涛骇浪后到达一个平静的洋面,他因称之为太平洋。

奇切斯特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航行了两天,夜里,乌云压顶,一片漆黑,看不到一点星光。很快风暴也随之而来,大海立即像开了锅似的沸腾起来,浪涛几乎把小艇打翻过来。被甩下来餐具、瓶子等物重重地砸在老人的头上身上。壁橱和抽屉里的东西也全部被掀了出来,食物、六分仪、尺子、海图、垫子、衣服所有的东西都搅成一堆,来回在地板上冲撞。此时他最担心的倒不是小艇被掀翻,如果小艇被打翻了,人落水,生存的几率几乎等于零,那就一了百了,什么也不用想了。他担心的是怕海水打湿他的电台,没有电台他就等于聋子和瞎子,所以他抱着一堆干衣服守着电台,打上的海水很赶紧擦干净。熬过了一夜,天放晴,风浪也小了,他检查一下游艇,发现驾驶楼受了点轻微的损坏,不影响航行。因为一夜未睡,他校完航线,坦然地钻进睡袋,很快进入梦乡。

游艇驶过合恩角

日历翻过一天又一天,航海日记记了一页又一页,时间到了1967年3月19日,“舞毒蛾”号游艇驶进南美大陆最南端的水域——合恩角。本来,“舞毒蛾”号游艇可以过巴拿马运河到达大西洋,那里比较安全,可是奇切斯特认为,那不是探险航线。也可以走麦哲伦海峡,但麦哲伦海峡峡湾曲折,长563公里,虽然是沟通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通道,但同样风大流急,航行困难。同样的困难,干脆就选合恩角。

3月19日这天早晨,“舞毒蛾”号游艇已经驶进了合恩角水域。奇切斯特早早醒来,他要准备早餐,他想必须吃饱吃好,好应付这里恶劣的环境。就在他吃早餐的时候,一个大浪打进驾驶台,接着又一个大浪翻滚着从驾驶台上滚过。航向明显偏转,老人急忙跑进驾驶台,海水将地板全淹了。老人站在水中,调整好游艇的航向。这时风越来越猛,浪也一个比一个高。奇切斯特紧紧把住舵轮,别的什么也顾不上,只求小艇别偏离航向被风浪吹到礁石上。经过一天的生死较量,游艇终于驶离了风浪区。大航海时代,探险家船队都望而生畏的合恩角,却被老人单人独艇闯了过来,再次挑战了航海史上的不可能。

游艇北上大西洋

“舞毒蛾”号游艇离开合恩角,沿大西洋北上,虽然还是困难重重,危险一个接一个,但此时的奇切斯特老人似乎有一种已到了家门口那种冲动,他量了一下距离,离家还有12800公里的航程。

4月24日,大西洋异常平静,原来,“舞毒蛾”号游艇由西南而东北航行又一次穿过赤道。炎热的天气像要把烤化了一般。老人只好提起一桶桶海水从头冲到脚,不断的冲洗以降体温。有时越是烦躁越是热,越是热越是无法入睡,越无法入睡越是胡思乱想。为了克服这种近乎病态的情绪,奇切斯特集中精力,写他的一路上的详细经历。

1967年5月28日,老人再也睡不着了,因为“舞毒蛾”号游艇返回了英格兰水域。当他透过朦胧的海雾,看到很多艘帆船游艇鸣笛向来他驶来时,他知道那是人们前来迎接他。整个普利茅斯港像过节一样热闹,大小船只汽笛长鸣,在众多游艇的簇拥下,“舞毒蛾”号游艇缓缓驶进港口,老人看到,迎接他的人群汇成了汹涌的浪潮,人们都想争着在第一时间见到这位了不起的老人。事后有媒体统计说,当时欢迎老人归来的大小游艇、帆船竟达到200艘,岸上欢迎的人群达到4万之众。

老人在家人的搀扶下,踏上了陆地,但觉得脚下发飘,似乎陆地不平稳,他知道这是典型的晕陆地症状,因为他长时间不沾地气,有些不敢迈步了。他从英格兰出发,南下大西洋,横渡印度洋,仅在澳大利亚做了短暂的停留,就向东直穿太平洋,再北上大西洋,一口气回到出发地英格兰,用了266天的时间,航行了48000多公里,创造了当时单人(老年)小艇环球旅行的世界纪录。为此英国女王授予他爵士的称号。

猜你喜欢

切斯特毒蛾小艇
被遗弃的可卡犬嗅觉能力超强培训成为警用嗅探犬
池上
刍议飞防蜀柏毒蛾与蚕桑产业和谐发展
蜀柏毒蛾微孢子虫对家蚕危害的研究初报
扫院子的男孩
扫院子的男孩
威尼斯小艇的“秘密”
切斯特的故乡
如何防治肾毒蛾
龙眼木毒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