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空间辐射能力研究
2016-04-07张杰
张杰
摘 要: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是我国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且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剧烈,此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另外,金融区域性现象的显现主要源于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导致其经济体系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非均衡性问题。本文从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概述入手对其展开了分析,且详细阐述了完善区域性金融中心空间辐射能力的对策,旨在其能推动我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快速发展,并实现对区域金融风险的有效控制。
关键词:区域性;金融中心;空间辐射能力
金融系统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金融系统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区域性特征也逐渐显现出来,最终影响到了区域间金融均衡发展。此外,由于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空间辐射能力也间接的影响着区域性发展,因而对其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下就是对我国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空间辐射能力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前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
1 影响区域性金融中心空间辐射能力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相关专家学者逐渐强化了对区域性金融中心空间辐射能力的研究,从大量的研究数据中可以看出,金融中心辐射能力存在着层次性的特点,此外,由于空间辐射能力影响着金融中心层级归属,因此为了更好的强化金融中心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从影响其空间辐射能力的分析入手。就当前的现状来看,生态环境是区域性金融中心空间辐射能力的最大影响因素,其主要表现在良好的人才环境及商业环境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其整体空间辐射能力。
2 完善区域性金融中心空间辐射能力的对策
(一)构建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区域金融风险的控制程度间接决定着区域性金融中心空间辐射能力,因而在此背景下要求区域金融中心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构建相应的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以便达到最佳的风险控制效果。对于此,首先要求政府应采用新媒体等手段大力宣传区域金融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以便当地金融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及时掌握自身金融体系发展状况,以期避免金融资产损失现象的发生。其次,在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构建下要求监管部门应对事先确定的风险指标展开跟踪检测处理,以便及时发现金融中心金融业发展中潜藏的风险,并做好及时防范。
(二)与国际金融中心形成错位发展
在集聚金融核心业务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影响下,国际金融中心的周边城市已经逐渐形成了新型发展格局。在此现象的影响下周边城市可承接国际金融中心的外溢效应,发展金融外包服务、金融信息技术创新及数据处理技术等,以期来提高自身整体经济水平,最终较好的支撑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提高其金融影响力。其次,国际金融中心要素市场的建设为周边城市的区域性要素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此,周边城市可利用国际金融中心清算中心的契机来发展自身理财产品交易,最终强化自身金融发展的专业性,提高自身集聚能力。此外,在与国际金融中心形成错位发展的基础上,国际金融中心为增强自身空间辐射能力应为周边城市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专业总部集聚中心,推动周边城市形成特色金融发展模式,增强辐射力。
(三)实施区域金融政策
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影响着国家金融业的发展,因而在此背景下为增强区域性金融中心空间辐射能力,要求政府部门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应着重于推动区域金融政策的實施,对于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应结合当前金融业发展现状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构建相应的金融组织体系及金融市场体系,为金融行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且推动区域性金融中心空间辐射能力的增强;第二,由于金融政策操作方向决定着区域金融的发展,因而在此背景下,应在区域金融政策中明确规定出金融政策未来操作方向,以此来避免国际金融中心周边地区金融发展出现“冷热不均”的现象;第三,在区域金融政策实施过程中应加大政策的调控力度,以此达到最佳的金融政策实施效果。
(四)加强区域辐射媒介建设
在区域金融中心空间辐射能力的影响下,区域金融中心的周边城市应形成优势互补与合作的关系,以此来增强区域辐射媒介建设,且达到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对于此要求区域性金融中心周边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提高自身合作意识,继而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增强自身整体核心竞争力,且达到共赢的目的。
3 结论
综上可知,经济规模、金融环境及人力支撑等是影响我国区域性金融中心空间辐射能力的主要因素,为此,要求我国区域性金融中心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提高自身合作意识,从而通过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的方式来优化自身金融环境,且最终提高自身空间辐射能力,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合理配置金融资源,达到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的目标,最终由此增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整体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日东.构建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能力的研究[J].经济地理,2013,34(04):101-106.
[2]宋健坤.2012年中国内地港口城市资源空间价值评估[J].城市观察,2013,24(02):6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