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明清时期信阳茶文化

2016-04-07张倩倩

卷宗 2016年2期
关键词:茶盏信阳饮茶

摘 要:茶,作为中华国粹,有“国饮”之号。其发于神农,文于周公,饮于两晋,兴于唐宋,明清成为蓬勃鼎盛时期。从信阳茶制作工艺与饮茶风尚等各方面的革新与进步来看,都不可磨灭信阳茶的地位所在。

关键词:茶;明清;信阳毛尖

中国茶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其中的“荼”即“茶”。从神农氏发现并开始将茶用作药材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信阳“产茶甚古”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固始县白狮子地十四号楚墓发掘出革质树叶,经鉴定为战国中晚期的茶叶。所以,信阳茶叶的起源应不晚于2300年前。陆羽《茶经》载:“淮南茶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右下。”其认为淮南茶中光州、义阳郡的茶质最好,这与《唐书·地理志》“义阳土贡品有茶”吻合。至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予信阳茶极高的评价:“淮南茶,信阳第一”沈括《梦溪笔谈》云光山、商城、子安三个茶场年产茶百万斤,茶风盛行至“民不可一日无茶。”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明清时期,信阳茶在六安瓜片和西湖龙井的模仿与学习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新,形成至今仍享有盛名的信阳毛尖茶。

信阳茶文化源远流长,制作工艺别具匠心。唐为蒸青饼茶,宋主团茶,散茶少许,元承宋,但以散茶、末茶为主,团饼茶甚少。明代散茶普及,炒青绿茶几乎占统治地位。洪武年间,朱元璋首开废团饼茶入贡的先河:“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散茶出淮南,有龙溪、雨前、雨后之类。”“散茶有太湖、龙汉、次号、末号出淮南。”自明代,信阳茶开始揉条,通过实践,人们发现炒青法不仅保持茶叶自然本色,还能更好地激发出茶的真香真味。因此,制茶生产工艺变蒸青为炒青,这也促成茶品种的多样化,如信阳茶以“本山茶”、“小把茶”扬名于世。清代,信阳茶制茶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明代散茶、片茶的基础上,融合龙井的手工理条技术和六安小把炒茶方法并革新改良,经此法出来的工艺茶色泽翠绿,满毫匀齐。

独特的制茶工艺形成别具风格的饮茶风尚。明初饮茶法主要沿袭宋代点茶法。明中期以后,多采用散茶瀹饮法。《茶寮记》说散茶瀹饮法即“煎用活火,候汤眼鳞鳞起,沫饽鼓泛,投茗器中。初入汤少许,俟汤茗相投,即满注。云脚渐开,乳花浮面。盖古茶用团饼,碾屑味易出。叶茶骤则乏味,过熟则味昏底滞。”朱舜水先生解释:“瀹者,泡也。入半汤入茶,又加汤注满为瀹。”向茶盏内注一半沸水后放入适量茶叶,再用沸水注满整个茶盏,这一过程就是瀹茶。所以散茶瀹饮法简言之为冲泡法。这种饮茶法使用至今。郭孟良先生认为明代的饮茶风尚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斗茶之风消失了,沸水冲泡的瀹饮法开创后来开水冲泡饮法的先河。明代散茶瀹饮法的出现被学术界公认为“开千古茗饮之宗”。至清代,随着信阳八大茶社的兴起,民间饮茶之风日盛,逐渐形成雅俗共赏的茶文化。

茶文化不仅在饮茶方式的革新,也在乎饮茶工具的变化。对于爱饮茶的中国人来说,“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都是快乐的”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已而盖藏”是最早饮茶工具的记载。三国时才出现“茶盏”、“茶碗”,古称为“盏”。唐代随着瓷器的发展,出现“南青北白”的局面。宋朝斗茶之风盛行,出现了当时最为有名的斗茶器具,即建窑、吉州窑黑釉茶盏。元朝作为饮茶工具使用的过渡时期,上承唐宋,青花瓷茶具声名鹊起;下启明清,明代饮茶器具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茶盏的变化。明人用盏,以小为佳,尤喜白釉小盏,此外还有青花瓷茶盏,但使用的青花瓷盏又不同前代,时人有云:“欲试茶色黄白,岂容青花乱之”所以,明代白瓷发展工艺精湛,极具艺术价值,享有“甜白”美誉。《长物志》记载:“宣(明宣德)庙有尖足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二是小茶壶的出现。张谦德《茶经》认为小茶壶“壶性狭,壶过大香不聚”在明代,紫砂材质或瓷制的小茶壶备受推崇,尤以紫砂壶为盛:“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说明紫砂壶的优良功效。“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意紫砂壶的价值之高。明代饮茶工具技艺精湛、颇受欢迎,这一顶峰式的变化影响深远,清代续用。所谓“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明清时期精良的饮茶器具,为信阳茶的泡制添几分生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促成一方文化代代传承。早在唐宋之际,信阳人就追求饮茶环境的优美雅致,包括茶人的精行修德和烹茶方式的艺术性,到明清时期更是达到空前的高度。瀹饮法盛行于此,所以信阳人在继承前人品茶重在精神的基础上,又开始寻找新的审美感觉,即更注重讲究品茗环境、烹茶方式,還包括择茶、择侣、择器等。信阳人注重品茗环境的幽深雅静,更为寻求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无论是凉台净室,亦或僧寮道院,只要有茶,便能通过茶而达到“探玄虚参造化,清心神出尘表”的境界。饮茶时,追求人与客、人与环境的相互交融、和谐统一,此乃饮茶崇尚之风。再者,信阳人饮茶,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春时明窗净几,花喷柳舒;夏日凉亭水阁,松风萝月;秋时金风玉露,蕉畔桐阴;冬日暖阁红垆,梅开雪积。不论四季,有茶有美景便能寄形物外,与世相忘。信阳茶早在明末清初畅销江浙一带,诚如茶歌所唱:“桑木扁担软溜溜,我担茶叶下扬州。扬州夸我毛尖茶,我夸扬州胖丫头。”

信阳茶自唐代便作为贡茶供皇室使用,明清时期,《清稗类钞·蒙人宴会之带福还家》将信阳毛尖列为蒙古亲潘宴菜品之一。信阳茶得益于明清时期的鼎盛发展,其文化孕育发展于民间、皇室,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信阳茶也不断创新,这一雅俗共赏的文化氛围得以流传至今。

参考文献

[1]陈善同:《重修信阳县志》,成文出版社,1936年12月,第546页。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三十八》,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383页。

[3]李伟:《信阳毛尖》,中原农民出山社,2005年4月,第43页。

[4]沈括:《梦溪笔谈卷一》,凤凰出版社,2009年6月,第37页。

[5]胡长春:《明清时期中国茶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农业考古,2012年第5期,第22页。

[6]虞祖尧:《历代食货志今译·宋史食货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374页。

[7]郭孟良:《明代的饮茶风尚》,农业考古,1993年第2期,第189页。

[8]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第287页。

[9]刘双:《明代茶具革新探究》,农业考古,2011年第5期,第170页。

[10]陈植:《长物志校注》,江苏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3月,第274页。

[11]郭孟良:《明代的饮茶风尚》,农业考古,1993年第2期,第192页。

[12]胡长春:《明清时期中国茶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农业考古,2012年第5期,第25页。

[13]李晓城:《简论信阳民歌的生成环境及传承保护》,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1月,第106页。

作者简介

张倩倩(1991—),女,汉族,河南省罗山县人,郑州大学2015级中国史专业在读硕士。

猜你喜欢

茶盏信阳饮茶
微雨茶馆
微雨茶馆
黑釉茶盏烧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战“疫”大考中的信阳答卷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绣绣信阳八大景
绣绣信阳八大景
信阳茶魂
四季饮茶与健康
月下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