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才情兼备,酸甜并存

2016-04-07杨小英

卷宗 2016年2期
关键词:生存状态唐代

摘 要:《教坊记》作为唐宋史料笔记,记录了许多唐代关于教坊的真人真事,有利于人们去了解研究唐代的社会生活。文章探究了唐代教坊艺人的生活状况及思想观念。唐代的教坊艺人能歌善舞,有才华,重感情,但他们的地位并不高,只是统治阶级的服务工具。当然,他们并不为命运悲叹,而是组织香火兄弟,自娱自乐,活出自我。

关键词:唐代;教坊艺人;生存状态;香火兄弟

1 《教坊记》的价值地位

唐代很早便设置教坊,至开元时趋于鼎盛。《教坊记》一书,记述唐开元时代教坊制度、艺人轶事、著录教坊曲名三百二十四,乐曲之内容及起源,保存了唐代乐曲的丰富资料,是研究唐代音乐,百戏的重要原始资料,对我国音乐史、戏剧史、词史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教坊记》作为唐宋史料笔记,记事真切可信,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正如崔令钦自序云:“开元中,余为左金吾倉曹,武官十二三是坊中人。每请禄俸,每加访问,尽为余说之。”可见他是很熟悉唐教坊中的人与事的。

2 唐代的教坊及艺人

教坊,唐高祖时开始设置的,专管雅乐以外德音乐、歌舞、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主要是为满足统治者需要而在唐代宫廷乐舞机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唐书.百官志三》记载:

武德后,置内教坊于禁中,武后如意元年,改曰‘云韶府,以中官为使,开元二年,又置内教于蓬莱宫侧,有音声博士、第一曹博士、第二曹博士。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伎,自是不隶太常。以中官为教坊使。

除在长安蓬莱宫侧的内教坊,延政坊设左教坊,光宅坊设右教坊,在洛阳明义北、南还分别设左、右教坊。《教坊记》载:

西京:右教坊在光宅坊,左教坊在延政坊。右多善歌,左多工舞,盖相因成习。东京:两教坊俱在明义坊,而右在南,左在北也。坊南西门外,即苑之东也,其间有顷余水泊,俗谓之月陂,形似偃月,故以名之。

唐代艺人,围绕教坊、梨园,唐代宫廷有着数目庞大的表演歌舞、俳优、杂伎和百戏等得艺人群体,即教坊艺人。这些主要在宫廷为统治者表演,供统治者娱乐的艺人因其卑微的社会地位及角色、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唐代的教坊艺人与当时的娼妓要区别开来。这里不作具体阐述。下面我主要就唐代教坊艺人的生存状态谈几点看法。

3 教坊艺人的生存状态

(一)才华与情谊

1、才华横溢艺术魂

(1)、能歌善舞。教坊中的艺人,无论是谁来自哪里,他们都具备一定的技艺。如:能歌善舞的庞三娘、严大娘及才貌双全、能弄《踏谣娘》的张少娘;筋斗绝伦的小儿、筝木侯氏,还有任智方的四女。他们都是凭借自己的技艺吃饭,每个人都有用武之地。尤其是在他们演出大型剧《聖寿乐》时,无论是从动作表演,服饰的搭配设计,还是整个故事的发展,都令人出其不意,叹为观止。

(2)、化妆技术的高明。 唐代教坊中的艺人除了具备能歌善舞的才艺外,高超的化妆技术。毕竟这些艺人们是要登上舞台表演给观众观赏的,她们已经注意到了妆扮的重要性,即使一些上了年纪的女人依旧可以在舞台保留她们的青春。如《教坊记》记载:“庞三娘善歌舞,其舞颇脚重,然特工装吏。又有年,面多皱,帖以轻纱,杂用云母和粉蜜涂之,遂若少容。”“有颜大娘,亦善歌舞。眼重脸深,有异于众;能料理之,遂若横波,虽家人不觉也。”这两段记载已向我们展示了唐代化妆术的高妙。它已为艺术表演扮饰的发展及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教坊艺人把一生的青春都奉献在了教坊的歌舞表演上,他们演奏出了大量出色的作品,如:曲折蜿蜒,令人荡气回肠的《乌夜啼》;故事悲伤、催人泪下的《踏谣娘》;婉转悠扬、生动形象的《春莺啭》。这些极具观赏性的作品娱乐了唐代人们的生活,使唐代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为后代的戏剧史,音乐史的研究提供了史料。

2、香火兄弟姐妹缘。教坊中的姐妹,聚在一起,结为香火兄弟,她们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她们一起分享秘密,排解压抑,苦中作乐,这样的她们过的简单却快乐,面对命运的不幸,因为能生活在一个大集体中,因为有了姐妹们的陪伴,生活才不再那么枯燥,那么孤独。如《教坊记》曰:“坊中诸女,以气类相似,约为香火兄弟。……儿郎既娉一女,其香火兄弟多相奔。……我兄弟相怜爱,欲得尝其妇也。”可见,教坊中的艺人以“香火兄弟”相称,因为相互有爱,心态也变得平和宽容,豁达率真。所以,虽然她们是卑微的,然而,她们的亦是自由,快乐,无拘无束的。

(二)酸甜与苦辣

1、地位低微辛酸泪。教坊的艺人身份特殊,虽然和唐代的娼妓有所不同,但是他们是被普通的“良人”所排斥、歧视的,大家都把他们看成是低贱的,以致于他们自己也认同的世俗人的评价。生活陪伴在皇帝身边的他们,只能随皇帝的喜好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是受他人所支配的,得不到半点的自由。

(1)、教坊中艺人亦有高低、贵贱、等级之分。教坊艺人的等级分明,根据 《教坊记》记载,教坊艺人有如下等级:

首先是进入宜春院的“内人”,又曰“前头人”。内人是教坊艺人中姿色、技艺最高者,常在皇帝御座之前表演歌舞。其次是来自云韶院,属于贱隶的“宫人”,亦称“云韶”。宫人是教坊中一般的歌舞伎。再次是“搊弹家”。“搊弹家”是平人女以容色入教坊,学习琵琶、五弦、箜篌、筝等乐器演奏,主要扮演伴奏角色。最后是两院“杂妇女”。杂妇女不善歌舞,经常成为众人取笑的对象。如《教坊记》中云:“有肥大年长者即呼为‘屈突干阿姑,貌稍胡者即云‘康太宾阿妹,随类名之,僄弄百端”。

当然,内人也是按等级来分的,不同的等级,其称呼也不同。《教坊记》记载:

妓女入宜春院,谓之“内人”,亦曰“前头人”,常在上前头也。其家得在教坊,谓之“内人家”,四季给米。其得幸者,谓之“十家”,给第宅,赐亦异等。初特承恩宠者有十家,后继进者敕有司给赐同十家。虽数十家,犹故以十家呼之。每月二日、十六日,内人母得以女对。无母则姊妹若姑一人对。十家就本落,余内人并坐内教坊对。内人生日,则许其母、姑、姊妹皆来对,其对所如式。

内人也有“内人家”、“十家”的区分,他们所受到的恩赐也是不同的。“内人家”只是四季供米。而“十家”却供宅第。可见,即使是在教坊这个小世界中,仍然留下封建统治者的印记。教坊艺人的命运仍然与高低等级的不同而有差别。看得出,这是唐代封建社会统治制度在教坊内的缩影。

(2)在教坊中,无论男女艺人,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工具。他们把男艺人当成“妇人”,这是对男艺人最大的凌辱。如《教坊记》记载:“教坊中一小儿,筋斗绝伦。乃衣以繒彩,梳流,杂于内妓女之中。”再如:“苏五奴妻张少娘,善歌舞,亦姿色,能弄踏谣娘。有邀伢者,五奴辄随之前。人欲得其速醉,多劝酒。五奴曰:但多与我钱,虽吃?子亦醉,不烦酒也。今呼鬻妻者为五奴,自苏始。”女艺人只是男人支配的工具。他们不仅靠自己的技艺维持生活,还要出卖自己的肉体帮丈夫赚钱。

(3)教坊艺人大多数都是年轻貌美的,他们靠的是容颜和技艺生存。当他们人老色衰时,等待他们的只有辛酸与泪水,那也将是他们命运最悲凉的时刻。

2、低调含蓄抗争史

生活之艰辛,命运之多舛。那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些教坊艺人们没有任何的欢乐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些有才华却备受世人歧视与压迫的有血有肉的艺人们,被束缚在统治者为其规划的牢笼里,他们的命运由他人支配,他们心有不甘,他们渴望平等,期待被重视、被关爱。所以教坊艺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命运对他们的不公与无奈,表达自己对现有社会制度的不满及对理想及幸福生活的追求。如《教坊记》记载:

坊中诸女,以气类相似,约为香火兄弟。每多至十四五人,少不下八九辈。有儿郎聘之者,辄被以妇人称呼:即所聘者兄,见呼为新妇,弟,见呼为嫂也。儿郎有任官僚者,宫参与内人对同日。垂到内门,车马相逢,或褰车簾,呼阿嫂若新妇者,同党未达,殊为怪异。问被呼者,笑而不答。儿郎既娉一女,其香火兄弟多相奔,云学突厥法。又云:我兄弟相怜爱,欲得尝其妇也。主者知,亦不妬,他香火即不通。

教坊艺人中主要以女性为主,男艺人较少。香火兄弟是教坊艺人自发的组织,既是对男权社会的效仿与不满,又是其自身生活的润滑剂。艺人们来自五湖四海,自知身份低微的他们依靠相聚的这种缘分,团结力量,一起分享喜怒哀乐,一起排忧解难。

香火兄弟这一被统治阶级默认的组织,虽然不像历史上反抗封建统治的起义军那样明显与暴力,但是它在某种意义上无不透露着对封建男尊女卑社会的不满与反抗,表达了强烈想要改变现状的愿望,想要彰显女性的地位。当然这种抗争是隐性而低调的,因为他们的生活状态是依附在统治阶级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皇帝的支持他们的这种组织只会瞬间瓦解。一切都在统治者的掌握之中,教坊艺人只是他们操纵的棋子。

总而言之,从《教坊记》中我们窥视到了唐代教坊艺人生活的苦涩与艰辛,命运的卑微与不幸,同时也领略到了他们个性的张扬,简单的幸福以及与命运抗争的坚强。

参考文献

[1].(唐)崔令钦.教坊记(外三种)[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宋〕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 百官志 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张晓兰.《教坊记》中“戏”之探考[J].文艺评论,2009(1).

[4].宁俊红.谈《教坊记》中“戏”的涵义[J].社科纵横,1998(4).

[5]岳永逸.眼泪与欢笑:唐代教坊艺人的生活[J].民俗研究,2009(3).

作者简介

杨小英(1986-),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戲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生存状态唐代
中国现代文学中“墙”的意象
枣庄民间乐器——唢呐艺术研究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云南阿峨壮族农民版画研究
湖南省男性幼儿教师生存状态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