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东方文化符号研究

2016-04-07孔暄

卷宗 2016年2期
关键词:太极太极拳阴阳

太极拳,东方文化的一种符号,蕴含着古老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雄浑厚重、如孕育它的黄河之水,连绵不断,源远流长。那么何谓太极拳?太极包含怎样的概念?太极思想又源于何处?

众所周知,黄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炎黄子孙的母亲河,中国文化思想的源头,由黄河滋养的中国古老文化给人类文明帶来了巨大影响。谈及到太极文化,我们还不得不提到另一条历史上地位显赫的河流—洛河。洛河,黄河的重要支流之一,亦为中国文化史上的著名河流,同样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传说中著名的洛神就生活在洛河里。黄河与洛河在中国古都洛阳附近汇流,洛河水清,黄河水浊,两河交汇,形成了一个巨大清浊分明、相互交融变化的旋涡,相传这里是汉族人文始祖伏羲悟太极、画八卦的地方。伏羲看到河洛交汇现象,触发灵感,依据“河图”、“洛书”的信息,创造了《易经》,产生了太极文化,河洛流域因此享有中国文化丹田的美誉。《易传·系辞》上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太极思想即与《易经》哲学紧密相关。《易经》将世界的开始描摹为乾、坤,即天、地。古代圣人设想,在天地未断,阴阳未分之前,存在着一个浑沦无端的宇宙本体,无以名之,只好以世界顶端之意,名之为太极。从字面上讲,太是大的前面,意为比大再大,大而未尽则为太;极有穷尽之意,即所谓顶点,表示无以附加。太、极合在一起意即至尊无上,它是宇宙本体,万物始祖;万物由此而生,生命由此起源。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太极包含阴阳,故生天、地。乾、坤,天、地,水、火都是一阴一阳的体现,阴阳相反相成而生万物。如孔子所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宇宙千变万化的总法则即太极中包含的阴、阳这两种属性的吸引、排斥、中和。老子也说:“有物无形,先天地生,即为太极也。又曰:“万物负阴而抱阳”。由此可见,太极思想即东方对世界本体,生命本源的认识,因此,以太极冠名的太极拳也就意味着是生命本源之拳。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温县正处于河洛汇流处,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区域。太极拳形成于明末清初,历经了数百年的传承,它将太极思想融入其中,使之成为一种连绵不断展开的化生运动,它以太极阴阳理念为基础,用意念统领全身,将阴阳、动静、刚柔、虚实、呼吸、曲直、进退等对立统一的思想融为一体,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以气催形的形体运转进入运化乌有的境界,以此追求修养身心、颐养性情、健体强身、益寿延年。

太极拳中处处包含着阴和阳。易学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无一不是阴阳的对立统一;凡属温热、上升、明亮、兴奋、轻灵、活动等事物或现象均属于阳的范围;凡属寒冷、下降、晦暗、抑制、沉郁、静止等事物或现象均属于阴的范畴,而太极拳即顺从阴阳变化之理,在一招一势的动作之中,阴中含阳,阳中有阴,阴阳互变,相辅而生。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有机整体,人的生命运动,其本身就是阴阳的对立,并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大到世界本源,小到某个具体的生命个体,无不包含阴阳的对立统一,统一体中包含的两个矛盾体相生相克,此消彼长,阴阳互补、阴阳互削。太极哲学认为宇宙的本原是阴阳,阴阳构成万物,阴阳互根是太极理论的根本,因此派生出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物极必反的本性。阴阳的不平衡皆会导致利弊的失衡,只有真阴对真阳的完全中和,才能彻底消除利弊关系。而太极拳的中心思想就是追求阴阳的中和,在阴阳的转换中寻找平衡,它的动作招势要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立身中正,安然舒适,在不断地追求阴阳平衡中达到修身养德,强身健体的目的。

太极拳是刚柔的对立统一。太极拳所展现的是刚柔的完美和谐,拳者,无论是须发老者,还是血性青年,无不仪态气定神闲,动作舒柔缓慢。太极拳讲究不用蛮力,而是用意念引导出肢体动作,表面轻松,然而内部却蕴含的内敛的刚劲,它动作看似松柔,实是由内力处处控制,如没有充足的功力,外在动作一定会左摇右晃,立根不稳。它外柔内刚,看似随意,却劲道十足,即所谓的绵里藏针。太极拳的招式靠意念储存内力,随精气巧用力量,它发展至今,成为广受喜爱的全民健身运动,虽然已经不注重格斗的意味,但拳理仍然蕴含于权法之中。太极拳拳理从不强调以硬碰硬,而是讲究人刚我柔,我顺人背,须要从人,不要由己,舍己从人,外柔内刚,从而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

太极拳的招招式式都是虚与实的不断转换。太极拳主张避实就虚,借力发力,意体相随,用意不用力,拳理讲究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力求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以达到后发先至,或去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而作为健身运动的太极拳将这种武术原则运用到练习动作和套路要领中,所体现更多的是锻炼人的反应能力、平衡能力,控制能力等身体素质,使人的身体行动更加协调灵活,动作更加敏捷自如。

太极拳虽然是地地道道的运动,却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阴阳动静,周而复始,阴静阳动,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动而生阳,一动一静,双向互反,互为其根。它式式均匀,连绵不断,即每一招一式的动作快慢均匀,前一式完成之静即为后一式之动的开始,而各式之间又连绵不断,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协调而紧密衔接。在太极拳的整体运动中,运动者始终保持志正体直,思绪清净,无我无他。太极拳特点之一就是动静结合,以静制动。它动之则分,静之则和,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它动静的辩证还体现在外动内静之中,即肢体动而内心静,拳者思想集中,心静如水,追求形动于外,心静于内。

呼与吸的转换在太极拳中至关重要。初练太极拳的人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动作上,然而在太极拳中,呼与吸的运用才是其精髓所在。太极拳中的呼与吸即太极拳中讲究的“气”,练拳必然练气,通过均匀、深长、与动作相协调的呼吸达到养气的目的是太极权中的高深境界。中医养生哲学即以养气为主,是谓养气者纯刚,如孟子所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充塞于天地之间”。太极拳将中医的养生理念运用于拳理之中,把拳术与中医学中的导引、吐纳等理论相结合,通过四肢屈伸的形体运动,使人体各部血液精气流通无阻。练拳者,气沉丹田,意气相合,用意、招式与呼吸相配合,一吸一呼恰好与动作一开一合相吻,追求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理其肺气,解其清气,降其浊气,避其邪恶不正之气,从而体会到清净透空,呼吸顺畅,心旷神怡,飘飘欲仙的美妙感觉。

太极拳将阴阳体现在拳法之上,将天地蕴含于拳理之中,练到入境处,令人感到中心泰然,抱元守一,从心所欲,浑然一体。它使人通身灵动,节节贯通,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运动由上到下,由内向外,气血无处不行,无处不到。它柔和缓慢、连绵不断,潇洒飘逸里透露着淡定优雅,松柔和谐中充满着诗情画意,谈到太极拳总是使人联想起:朝阳下,绿树旁,微风拂面,神清气爽;乐声悠扬,沁人心脾。拳家身着绫罗,气运圆浑,仙风道骨,超凡脱俗。它如诗似画,恬淡悠远,如云似水,涓涓流淌;拳家心中装宇宙,身上有乾坤,拳行之处如行云流水,大气磅礴,出凡入圣,天人合一,实为一种大美的享受,而太极拳理念中强调的立身中正,舍己从人,随屈就伸,亦是安身立命的人生哲学。太极拳不仅兼具意、气、形、神的外在之美,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体现着东方思想哲学,它追求的人体自身、人与群体,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环境社会的统一和谐,融儒道哲学,阴阳辩证理念,易学五行,中医哲学之精髓于一体,流淌着华夏文化之血,联系着河洛文化之脉,缔结着中原文化之根,蕴含着中华文化之魂,虽已历经几百年,仍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散发着经久的中华文明神韵,太极拳以其深厚的内涵滋润着代代华夏儿女的心田,如由高山奔腾而下的黄河的之水,源源不断,滔滔不竭。

参考文献

[1]杨成寅. 《太极哲学》. 学林出版社. 2003.

[2]南怀瑾. 《易经杂说》.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3]张顺合. 《阴阳定乾坤》.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1.

[4]本杰明·史华兹 (著),程钢 (译). 《中国古代的思想世界》.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5]王大有,王双有. 《太极辩证法》.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7.

作者简介

孔暄(1956-),女,河北省,硕士,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太极太极拳阴阳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太极
游太极洞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太极+』,未来可期
服药先分阴阳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法于阴阳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