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中的中德合作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2016-04-07骆佩

卷宗 2016年2期
关键词:军事化工业化

摘 要:中德合作早在20世纪早期已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德关系也可谓跌宕起伏。中德亲密的合作关系使中国的工业建设和军备迅速实现现代化,这在第二次中日战争之前显得尤为突出。本文着重探讨1930到1937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期间的中德全面合作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

关键词:中德合作;易货贸易;军事化;工业化

1 历史背景

1927年蒋介石政府发动“四一三”反革命政变,驱逐苏联军事顾问,对内要应对地方割据军阀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武装,对外要应对日本的侵略战争和与英,美等大国的外交纷争,迫切需要外来资金技术加强军事经济建设。而蒋介石对德国的民族精神极为欣赏,更愿意与德国在重工业,军火工业,运输业与军队建设等方面寻求合作。而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对德国造成重创,德国迫切需要开拓海外市场,而蒋介石此时欲聘请德国军事顾问,德国知次为打开中国市场的大好机会,1926年朱家骅邀请马克斯·鲍尔来华评估投资可能性,次年鲍尔抵达广州并被任命为蒋介石的顾问。1928年鲍尔返回德国并促成了一些为中国的”重建”的工业接触,同时开始为在南京的蒋介石招募一些长期顾问。

2 经济合作之易货贸易

据资料统计,1930年到1933年,中国是德国在亚洲东部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贸易额达到3.475亿帝国马克,而同日本的贸易额为2.34亿帝国马克。德国的油脂工业原料几乎完全依赖满洲的大豆出口,德国工业对于中国出产的钨砂、锑、锰、锡、猪鬃和桐油也有大量需求。1934年8月23日,中国财政部长孔祥熙与合步楼公司在庐山的牯岭签订了《中德原材料及农产品与工业及其他产品互换条约》,又称"合步楼条约",中国开始用钨砂、锰砂等战略性原料和农产品换取德国的工业产品,尤其是军需品。德国利用丹麦船只运到新加坡的一家英国商号,再转交中国。到1937年底,德国对中国的军火援助在数量上超过了其他国家。据统计,德国向中国政府提供战争物资的金额达到8279万马克,向中国交付的物资包括步枪、卡宾枪、机枪、高射炮、反坦克炮、炸弹、装甲车,甚至有飞机、海军舰艇。这种贸易合作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为抗战提供经济保障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军事发展,扩充了中国军事武器器械,提高了中国作战能力。

3 军事合作之工业化与军事化

首先中国派出大量留学生入德国学器械,为中国培养出一大批军事人才。中德在1934年~1936年的协议大大加快了中国的铁路建设,在南昌、浙江和贵州之间都建有路轨。铁路有非常大的军事用途。浙赣铁路的建造能带动下游长江三角洲的军用运输,另一个和它相似的是粤汉铁路网,为东部沿海和华中地区提供交通连接。这些铁路在抗日战争早期证明了它的功用,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条件。最重要的中德工业合作计划是1936年的三年计划,三年计划有几个基本组成部分,例如对钨和锑全部有关业务的专管,在湖北、湖南和四川等地建設17座工厂,包括钢铁、燃料(煤矿和油矿)、机械、电气、化工等重工业厂矿和发电厂。正如1934年签订的以货易货协定中勾画的大纲所显示的,中国通过提供稀有矿产换取德国的技术和装备来实现这些计划。过高的成本部分地因在1932年至1936年间钨的价格翻倍而抵消。另外,德国向中国的出口物资将由德国国防部提供给中国的1亿马克信贷实行现金交易。三年计划也为国民政府培养了一批受过高级教育的技术官员,以负责这些国家计划。此外中国陆军一个德国训练师冯·法肯豪森段训练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达到德国国防军的风格。因此他强调培养部队基于轻武器的机动化,多多运用渗透战术,类似于德国在一战末期创制的突击群战术。尔肯豪森同时建议在矿山、海岸和江河地区等处建设一些防御设施。其他的建议还有在敌后组织一些游击队活动(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军队对此相当熟练)。德国军事顾问规划了诸如对长江沿岸已有兵工厂的扩建升级和设立新的兵工厂和其他装备生产工厂。此后,法肯豪森又和兵工署长俞大维一起还拟定了一套“五年军火发展计划”,期望中国能独立自造各种武器,而不必仰赖国外输入。这些行动都有助于削弱日本的军事优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军事化与工业化,加速了中国军事工业发展的步伐,促进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总体来说,在第二次中日战争爆发后的初期阶段,这些军事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得到了检验。尽管日本最终占领了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但是由于中国的军事力量已经得到加强,因此这场战役持续了几个月的时间,并给日本造成了很大的损失。除此以外,中国军队能在不断推进的日军面前进行有效抵抗的事实鼓舞了中国的民心和士气。除此之外,中国军队的有效抵抗也给向内地的四川等省份拆运工厂和机械设备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4 现代化影响

总的来说,虽然中德合作只存在了并不算很长的一段时间,并且中德合作的成果大多在抗战中损失殆尽,但是这段合作仍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了持续的影响。正如上文提到的,德国军事顾问为中国带来一批现代化的军队和现代化的军事理论。中国当时处境艰难社会贫弱,面临必不可免的反侵略战,只能忍辱负重建设国家、争取时间培养国力,而中国之所以能建立八年持久抗战的军事基础,德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最重要的是现代军事理论的萌芽:德国人鲁登道夫提出了”总体战”的新军事理论,接着蒋百里又提出了总体战的三个主要部分,即“未来战争有三个方式:武力战、经济战、宣传战。”把全民族及其生存条件和经济条件一概卷入了全民族战争的大漩涡中。

参考文献

[1]刘盛,张安,抗战时期中德易货贸易述评兼论中德关系的演变2009年5月哈尔滨学院学报

[2]苏晓峰,于海泉,中德军事经济合作对中国抗战的影响2007年2月湖北经济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版)

[3]试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德国对国民政府的军事援助,2009届保定学院毕业生论文

作者简介

骆佩(1994-),女,汉族,湖北省武汉人,武汉大学在读本科生,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德语系。

猜你喜欢

军事化工业化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单亲爸爸育儿经:军事化管理收服“公主心”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全球“再工业化”竞争
走进世纪阳光感受军事化管理的魅力
加快拜城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思考
航海类院校学生半军事化管理文化建设初探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