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纵论:供给侧改革 要形成组合拳
2016-04-07
主持人: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围绕“十三五”规划制定和实施,积极开展视察调研、协商议政,各位委员都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今天我们的话题是供给侧结构改革,这也是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最近何委员为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走访了河北、内蒙、山西等地,做了长期大量的调研,通过您的调研给我们谈谈您了解到的实际情况。
何香久:2015年我为推广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很多省区做过一些调研工作。我的体会是供给侧改革首先要关注需求侧,它有一个信息对称的问题,或者说有一个市场匹配的问题。像我们说的去产能、去杠杆,这些问题都是对需求侧进行深入的研究,信息要对称。更重要的是供给侧改革要供给合格的产品,供给合适对路的产品,新能源汽车在2015年已经成为一个热词,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可以说井喷式地发展,有100多家生产厂家。2015年当时定的生产目标是37万辆,2016年50万辆。
主持人:纠正一下,工信部部长苗圩前两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成长期,2016年产量要比2015年翻一番,增长一倍,所以说您的数字还比较保守。
何香久:工信部领导说的这个目标是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井喷式地生产,但是需求侧上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我调查中发现存在三个瓶颈。
第一,核心技术。现在一些汽车生产厂家进口总成部件组装,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话语权比较少,这是一个重要的瓶颈。中国是一个汽车大国,但不是汽车强国。为什么呢?你看名牌的汽车都不是我们国家的。如果我们把新能源汽车像我们的高铁一样变成国家战略,强化自主话语权,我们的核心技术很可能就让中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换的过程中实现弯道超车,我们寄希望于新能源汽车,但是我们要突破核心壁垒。
主持人:调研当中有没有什么生动的例子?
何香久:这就涉及到第二个瓶颈。纯电动汽车制动很大部分是电池,背着很沉的包袱爬楼肯定爬不远,我们理论距离度是250公里,实际跑起来能不能跑到250公里很难说,尤其是冬天天气冷,它受气候限制很大,比如说零下多少度以后会出现充不上电的情况,司机认为充满了,但是第二天打不着火,气温太低根本没充上。再有过充,电池容易泄露,泄露容易起火,山东就发生过新能源汽车起火的事件。电池的安全性不足、电池检测手段不完备、国际标准缺位是发展第二个瓶颈。
第三,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比如说充电桩发展滞后。2015年充电桩基本上能够满足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但是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车找不到桩,桩找不到车。新能源汽车开出来了,一路上有多少充电桩司机不知道,充电站30万元一个,建了若干充电桩,谁来充电却不知道。这是最大的信息不对称。
主持人:下面请孙太利委员谈谈。当前结构改革的五大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会涉及一些行业和企业调整产业、消减产量、缩小规模,必然会出现企业大量裁员,职工下岗的问题。您是在基层做中小企业,这方面面临的压力非常大,有的企业裁员给社会也带来了问题,请您在这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孙太利:供给侧改革是总抓手,供给侧改革主要体现在微观上、实体经济上,企业方面是一个主战场,随着国家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一个是创新,一个是协调,一个是绿色,一个是开放,一个是共享。围绕发展五大理念,首先要减轻包袱,要把五大微观的任务消化掉,五大任务就是刚才主持人说的,其中就有去产能,现在我们传统企业产能过剩,高端产品又匮乏,在供给方面我们要瞄准方向,要用供给侧的力量化解产能过剩。将我们低端的、无效的供给减掉。转向高端的、有效的、高新技术方面的,进行有效的供给。就像点穴位一样,哪里需要什么我们就给点什么,不需要的、无效的就不要再给了。要和需求侧相融合,形成组合拳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主持人:您具体怎么做?我觉得您讲得非常有道理。
孙太利:具体涉及到企业自身的问题。比方说,在企业中,尤其是一些大国企当中,依然存在支撑国家产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传统企业发展很快,包袱是很沉的,在国有企业当中物耗、低端的产品特别多。比如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也提到了,要进行创新,要发展一批企业,要整合一批企业,要清退一批企业。整合重组出来的企业,是你整合我还是我整合你,都进行吸纳,需要人才的整合人才,需要产品的整合产品,需要技术的整合技术,缺什么整合什么。
但是一些大型的僵尸企业,还需要贷款发工资,还需要补贴来维持生活,这样的企业必须要退出。退出就涉及到工人下岗、转岗、再就业的问题,需要政府一手抓供给改革,一手还要出台相适应相配套的政策确保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政府对这方面企业应该有一个顶层设计,早谋划、早规划。跟供给侧相关的政策也要出台安置人员配套政策,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中把安置问题推向社会,尽量立足于企业自身进行转岗安置,国家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合理保障就业和培训等等一系列措施。
去库存方面,现在库存主要是指房地产。房地产业发展比较快,前几年城镇化建设发展非常快,有一些偏远的地方,城市周边发展造了一些空城,这与顶层设计、顶层规划都有关系。这些怎么化解?有好多化解方法,我建议国家对“库存”几十万平米,乃至几百万平米的空城进行整体规划、整体提升、整体设计,要将它的教育问题和医疗问题,以及城市配套的公众性问题都解决好,提升城镇化品质,同时要与工业化相应配套,因为城镇化是用人口来拉动,把城镇化、企业化,以及农业现代化都相适应的进行配套。
尤其是在补短板的方面,短板方面是我们的瓶颈。这些年发展的企业中有些低端的产品是供大于求,高端的产品又供不应求,这就是供给侧方面出了一些毛病,所以要调整供给的方向,把供给调整到发展高端技术产业和高端创新上。还有原来传统企业在进行老企业提升、转型、优化这方面。也就是说传统企业要创新,要基层创新,包括引进消化再创新,把这方面力度进行调整。这方面主要缺的是什么?缺的是人才,我们要把人才短板补上来。
现在中国制造2025,就是工业版的4.0,我们首先匮乏的是人才。教育部门培养的人才大部分是管理人才,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偏少,供不应求,职业教育方面低端比较多。过去我们教育的都是高材生,考分高的都上了本科,成了大学生,硕士博士都在那边体现。考试差一点的都进了职业学校,我们通过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有差距,所以我们在职业教育方面国家也要倾斜供给侧力量培养人才,只有培养人才才能补充企业(人才短板)进行发展。对于2025的规划才能落地。供给侧的力量是哪里需要什么你就补什么,一定要和需求侧相融合,和财税侧相融合,这样就能够推动我们国家企业的健康发展。
但是现在我们国家遇上了槛,槛就是现在的五大任务能不能消化掉,企业的改革和转型升级能不能顺利地进行,这是实体经济,是对企业非常大的考验。目前国家的产业结构都要相适应做调整。具体到企业里面,自身的产品结构要做调整,技术结构要有优化。我们的组织结构也都要优化,该优化的优化,该提升的提升。包括企业之间的发展战略,要适应五大理念的发展,走低碳之路。这都需要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同时企业的销售模式都需要调整,尤其是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需要加大力度的调整,这样国家用供给侧的力量给予支持。
主持人:您先说到这儿,一会儿还有发言机会。您作为一线来的全国政协委员,您对于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我觉得非常接地气,也是来自一线的声音。关于下岗职工国家提出了一个政策,过去是养企业,现在不养企业了,养人。让这些下岗职工能够在生活上有出路,同时关于人才问题您刚才也提得非常好。
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一个村官,来自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卜寨村村委会主任,您觉得供给侧改革和农村有什么关系,您谈谈供给侧改革对农村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刘卫昌:供给侧对农村影响也很大,农村粮食生产大部分用大量的化肥,长期用化肥把土壤污染了,以前玉米秸秆焚烧,这样玉米利用率非常低,应该把玉米秸秆造成有机肥,这样农民把废的东西变成宝,进行生态切换。
主持人:现在秸秆怎么利用?每年几千吨的秸秆,过去是烧,现在呢?
刘卫昌:现在还原土地。
主持人:靠土地转化不是一时半会能完成的。
刘卫昌:如把玉米秸秆转化为有机肥,把化肥替换掉效果就不一样了。化肥长期使用,农作物产量也会受影响,也不环保。
主持人:秸秆焚烧问题解决了没有?
刘卫昌:基本解决,秸秆还没有高效利用,现在化肥厂比较多,有机肥厂比较少。
主持人:秸秆作为有机肥有没有技术和企业生产?
刘卫昌:有,但是量非常少。
主持人:原因是什么?
刘卫昌:目前没有人考虑这个事。
主持人:下次您可以把这个做成提案呼吁一下。现在土地使用有机肥越来越少,化肥农药对食品安全有影响。
何香久:有机肥生产国家给的政策不是太足,其实我们的农业生产,特别讲究循环经济,现在的秸秆其实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利用好了比粮食的收入高几倍,现在有机肥行业在我们国家就是短板,按供需侧来说是短板,补短板就应该补这块。如今农民对化肥的需求已经不像前些年那么强烈了,刚才刘委员说,施化肥的粮食品质和蔬菜品质都不是太高。我们对有机肥的需求实际上是很大,如果有一些有机肥厂根据不同的植物生长的不同特性生产不同的有机肥,会受到农民的欢迎,而且对供给侧补短板这块会做出非常大的贡献。
主持人:非常好。刘委员您认为农业方面还有什么需要改进和提高供给的方面,增加有机肥的比重是比较重要的一方面。
刘卫昌:我对天气关注比较多,天气冷、雾霾比较严重,雾霾的来源上,现在城市工厂治理比较好,雾霾大部分来自农村,以前用蜂窝煤,污染比较小,现在用的块煤,治理环境污染这块也是一个短板。还有就是用电,农民家有电,过去用电取暖,现在国家可以把煤气输到农村,这样更方便。如办不到就用洁净煤代替,通过脱硫进行降低(污染),这样污染比较小。农民买煤都烧惯了,现在国家出台了《环境保护法》,要对农民进行教育,要给予一定的补贴,用洁净煤给补贴,让农民认识到洁净煤成本并不高,效果还很好,对环境还不污染,环境是大家的事,把这块补上后,治理污染方面我认为这样做效果比较好。
主持人:过去国家把雾霾治理、环境治理的眼光盯在企业身上,实际上在农村,尤其是在冬季烧煤取暖造成的污染,遇到逆温层天气或者是天气不利情况下雾霾非常严重,有的时候由于雾霾影响高速公路都会封路,农村这方面还大有可为。你们都是来自一线的委员,能不能再给政府和有关方面提好的建议,从哪方面入手既可行,而且又能够见效比较快,又容易采纳的,各位围绕这个问题用一句话做个总结。
何香久:各方齐努力,新能源汽车必将有一个大的发展。
孙太利:习总书记3月4日看望工商联界别和民建界别委员,我聆听了习主席亲切而温暖的声音,他重申了两个不动摇,三个没有改变和五个着力,以及亲与清的关系。这些将迎来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二个春天,企业当中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习主席说要逐步落地,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二个春天已经到来。
刘卫昌:农业现代化要加快脚步,第一,现在土地确权基本上结束,接下来推进土地流转,规模集约化。再有尽快打破现有银行体制,建立小微银行,村镇银行,把地下钱庄监管起来,把金融体系盘活,这样农业现代化脚步就快了。
主持人:刚才三位委员围绕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分别发表了真知灼见的看法和意见,围绕当前的民生问题,环保问题,企业的问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们也希望你们这些建议能力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并能够尽快得到实施和解决。
何香久:供给侧改革首先要对需求深入研究
[供给侧改革首先要关注需求侧,要对需求侧进行深入研究, 这是涉及信息对称与市场匹配的问题。]
2015年,全国政协委员何香久曾在多个省区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他指出当前新能源车发展存在三方面瓶颈:第一,核心技术方面,一些汽车生产厂家进口总成部件,自主话语权较少;第二,电池方面,电池的安全、电池检测手段不完备、国际标准缺位;第三,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方面,充电桩发展滞后,2015年,充电桩基本上能够满足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但是还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车找不到桩,桩找不到车。他认为,如果把新能源汽车像高铁一样变成国家战略来发展,通过强化自主产权,将有可能让中国在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换过程中实现弯道超车。
在谈到供给侧改革问题时何香久表示,供给侧改革首先要关注需求侧,这是涉及信息对称与市场匹配的问题。此外,供给侧改革要供给合格的产品和合适对路的产品。
孙太利:供给侧改革企业要建立四大保障体系
[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中要建立产品质量、物质消耗、经济效益、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孙太利认为,供给侧改革是全方位的,有几大要素,一是劳动力,二是资本,三是土地。技术、制度、创新是供给侧改革范畴里的一些抓手,要利用这些抓手让资源配置在市场中发挥主导作用。他认为这当中存在几个重要的环节:
第一,要建立产品质量保障体系,而且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保障体系。第二,建立物质消耗保障体系,避免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倡导绿色、低碳生产,企业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第三,建立企业经济效益保障体系,企业没有效益是不能生存的,所以要推动核算、精算达到效益,在国际上才能有竞争力。第四,建立安全保障体系,这也是企业发展最关键的环节。
刘卫昌:盘活农村金融 加快农业现代化脚步
[农业产业贷款非常困难,希望尽快出台相关银行政策,建立农业小微银行、村镇银行,把金融体系盘活,这样农业现代化脚步才能加快。]
全国政协委员刘卫昌就供给侧改革与农村发展谈了他的看法。刘卫昌表示,供给侧改革对农村影响很大。他认为,现在农业发展比较慢,一是土地流转的问题,流转速度比较慢。二是布局比较小,首先要把农业产业培育起来。因为农业是长期投入的产业,要想把农业搞好,需要粮食补贴,要有优惠措施。此外,他还谈到,农业产业遇到困难时贷款非常难,大的国有银行、商业银行面向的是大企业,基本没有农业方面的小微银行和村镇银行,农业产业化配套措施跟不上。
对此他建议,农业现代化建设要加快脚步。目前,土地确权基本结束,接下来要推进土地流转,规模节约化。此外,还要尽快出台相关银行政策,建立农业小微银行、村镇银行,把地下钱庄监管起来,把金融体系盘活,这样农业现代化脚步才能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