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男子摆拍北京人与外地人地铁对骂引争议

2016-04-07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马明炮制公众

2016年1月9日,一段题为 “北京男子地铁与人互骂:是不是卖早点的?别来北京!”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在这段时长1分41秒的视频中,两名年轻男子分别以“北京人”和“外地人”的身份发生激烈争吵,其中夹杂着一些带有明显地域歧视色彩的言论。

在该视频引发热议的同时,也有部分细心的网友发现这个视频疑点颇多,疑似摆拍。1月11日,该视频中扮演“北京人”的当事人马明(化名)主动向媒体承认,该段对骂视频系摆拍。马明说,他来北京当演员已经6年了,但是一直没出名。在拍摄这段“地铁对骂”视频之前,他也拍过不少带有粗口的视频,但是一直没火。马明坦言,发“地铁对骂”视频就是为了让自己出名,但他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向公众公开道歉。

城市的和谐安宁不容恶意炒作

一段明显摆拍的视频却能掀起轩然大波,在于其刻意贴上的地域标签。现代社会,公民有自由迁徙的权利。过去交通不便,人们安土重迁,现在交通发达,人员流动稀松平常,大量外来人口已成为大城市的“标配”。在这样的现实下,谈起某地市民,便早已不是单指所谓“土著”,很多外来者也通过买房、工作等形式融入了当地社会。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无论务工者来自哪里、祖籍何处,只要在这片土地上火热奋斗,都是她的建设者和守护者;只要积极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就值得被尊重。乱贴地域标签,甚至以此为乐用来炒作,伤害的不只有人心,还有当地的形象和发展前途。

随着互联网技术深度嵌入人们的生活,网络生态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着一座城市的形象。尤其是在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庞大的人口基数下,思想观念的冲突碰撞、行为方式的多元分化,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上演。作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一分子,我们是夸大成见偏见、挑逗公众情绪、消费社会善意,还是尽己所能凝聚舆论共识、弥合社会裂痕、强化公序良俗,答案不言而喻。城市的和谐安宁,容不得恶意炒作的破坏。心存敬畏,传达善意,平稳利用我们手中的传播资源,舆论才不会脱轨,我们的城市才会更和谐、更美好。

有一种摆拍叫炮制新闻

摆拍并无原罪,哪个人照相时没摆拍过?如果只是自娱自乐,不影响他人,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公共场合,摆拍都无可厚非。但是像“地铁对骂”这种摆拍,目的并不单纯。其实,与其说是摆拍,不如说故意炮制新闻。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标志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是新闻发布者,这无疑会对传媒的道德伦理带来极大的挑战。近些年来,网络谣言满天飞,背后都有利益驱动下策划的痕迹。即便是一些有关救助的微博微信,也不乏精心导演的“行为秀”,以迎合公众的猎奇心理。关注度是判断自媒体影响力的唯一标准,这也导致社会所担心、所关注的敏感问题,更容易成为获得关注度的内容,也使得一些精心策划、导演的假新闻得以滋生。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社会信任度已达到警戒线,总体社会信任降到了“不信任”水平。究其原因,这些人为制造的热点事件,就扮演了极其恶劣的角色。一再炮制假事件,蒙蔽不明真相的公众,也让人们之间的信任度越来越低。正因如此,对此类事件一定要保持警惕,多问为什么,多节制转发的冲动,多按捺愤怒的情绪。如果一看到离奇的热点事件,便不假思索地发言、表态或站队,就是一种冒险。理性一点,从容一点,才不会陷入被动,才不会被宵小之徒利用。当然,更重要的是,应该依法处理那些造假者,他们使人心混乱,污染了社会生态,必须付出法律代价。

猜你喜欢

马明炮制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曲线运动》教学设计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炮制专家王琦论现代中药炮制研究的“2个时期3个阶段”
3种姜汁炮制后厚朴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抑制作用
清半夏炮制工艺的优化
探讨常用藏药材的炮制方法
邻居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