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长城”刘长卿
2016-04-07邹金灿
邹金灿
昔贤怀一饭,兹事已千秋。
古墓樵人识,前朝楚水流。
渚蘋行客荐,山木杜鹃愁。
春草茫茫绿,王孙旧此游。
——刘长卿《经漂母墓》
唐朝诗人刘长卿,其名跟汉代文人司马相如的字相同,这里的“长”字读zhǎng,不读cháng。温庭筠七律《秋日旅舍寄义山李侍御》,“子虚何处堪消渴,试向文园问长卿”,苏辙七律《次韵刘贡父从驾》,“一经空记弟传兄,旧德终惭比长卿”,按照七律的格律,这些地方的“长”字,都只能是仄声,如果读cháng,那是平声,就不符合格律了。
值得一说的是,司马相如的“相”字,不少人日常使用时,读成去声xiàng,但在古诗词中,司马相如的“相”字作平声用,读xiāng。例如李商隐的七绝《寄令狐郎中》,“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根据格律,这里的“相”字只能是平声,如果读xiàng就出律了。此外,蔺相如的“相”,在古诗词里也读成平声。
与杜甫一样,刘长卿也经历了唐朝最重大的那场变故——安史之乱,在他的诗作里,也呈现了这场动乱的情况,例如那首著名的《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干。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刘长卿在湖北麻城穆陵关遇见返回北方的人,遂告诉对方北方的惨况,其中“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这两句,尤其触动人心。
这首五律《经漂母墓》,咏的是漂母与韩信的故事。韩信年少时贫贱,一度艰难到连饭都没得吃。一位在河边漂洗丝絮的老妪见他如此境况,就请他吃饭,如此数十日。韩信很高兴,向老妪许诺,以后一定会大力酬谢。老妪听了之后,非但不高兴,反而很生气,“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当然,韩信功成名遂后,仍然找到了漂母,赏赐千金以报答一饭之恩,这是后话。
对于这首诗,宋末诗人方回点评说,“意深不露。第四句盖谓楚亡、汉亡,今唯有流水耳。一漂母之墓,樵人犹能识之,亦以其有一饭之德于时耳。”说得很到位。“古墓樵人识,前朝楚水流”,后人记住了漂母,至今樵人尚且知道漂母墓,然而最终置功臣韩信于死地的汉室,却随流水消逝,不复存在了。这两句彰显了漂母的一饭之德,也点出了堂堂汉室不如一位漂母惜才。
“渚蘋行客荐”,渚蘋即水边的蘋草,荐即祭献,这句是说行人向漂母墓献上蘋草以作祭奠。“山木杜鹃愁”,杜鹃声音凄凉,此句似是哀悯韩信的身世,又似是感慨世间缺少像漂母那样的识人慧眼。明人周珽说,“在母,轻一饭之恩,而志不责报,千载诚难其人。在信,怀一饭之德,而不忘立墓,千秋永诵其事。两贤得文房(刘长卿的字)之诗,自当快心地下。”此论得之。
末联“春草茫茫绿,王孙旧此游”,王孙指韩信,两句是说,诗人经过此地,怀想韩信曾经也到过这里。全诗平和敛束,却蕴含着不尽远意。方回评价刘长卿的诗说:“细淡而不显焕,当缓缓味之,不可造次一观而已。”方回自身也能诗,这番话可谓探得诗人深曲,刘长卿的诗,确实不可以粗略读过。
刘长卿性情刚直,曾在仕途上两次遭人诬陷,甚至因此罢官入狱。他的官位不但不显赫,更是一度被贬到当时极其偏远的广东电白县,可谓一生多事,是以在他的诗里,总有一股萧飒的气息。然而可贵的是,即便国家多难、一己不得志,刘长卿的诗却并不枯涩。像他的传世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情韵深长,极耐寻味。
世传刘长卿自号“五言长城”,其自信如此。然而这又不是妄语,他的五言诗当得起这个名号。可以想见的是,当世道艰难的时候,一定会有更多的人读他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