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胜任力的中小学教师招聘问题研究

2016-04-07陈宇

卷宗 2016年2期
关键词:招聘胜任力中小学教师

摘 要:中小学教师队伍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主力军。教师招聘的成效关系着中小学教师质量的高低。当前的教师招聘正在不断向前改进,但在资格设定、考察方式及内容方面仍然有一定的问题。本文基于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模型,对中小学教师招聘提出了若干建议,结合基准胜任力特征对考试、面试等环节进行改进,以期提升招聘测评效果。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招聘;胜任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国目前中小学人数已达1.9亿人,教师人数达910万余人,每年新入职教师达30-40万人。从2009年以来,各地中小学新任教师补充全部采取公开招聘的办法,并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教师公开招聘考试。这项举措无疑为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贤才打开了一条公平之路,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当前的教师招聘在资格设定、考察方式、考察内容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面对新时代环境下的要求,结合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构建教师胜任力模型,并将其运用到中小学教师招聘当中,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教师招聘。

1 教师招聘存在问题

(一)报考资格设定欠妥

教师招聘普遍在学历、教师资格证、年龄等方面对应聘人员予以限定。在学历方面,有些地方对教师的学历未以予限定。结果部分非师范生,通过招考顺利入职初中数学教师岗位后,却不能胜任其所应聘岗位的教学工作。在教师资格证方面,一般都会对教师的资格证进行门槛设定。在某市某九年一贯制学校招聘简章中,要求报考初中教师岗位的人员须具有初中及以上教师资格;报考小学教师岗位的人员,须具有小学及以上教师资格。这样一来,具有初中、高中资格证的教师可以报考小学教师岗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具有高中资格证的教师不一定能胜任小学教师岗位。作为专业化培养之路的师范生培养计划中,对于各个学龄阶段学生特点、教学特点都有明确划分,具备不同阶段资格证的老师也是具有不同层次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报考等级与教师资格证不对等,轻则造成教学失误,重则给教师的职业发展造成障碍,使其不具备施展自身能力的平台。

(二)考察方式单一

教师招聘历来都秉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公开考试、专家面试等来甄选优秀人才。考试方面,常规的考试包含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等两大部分的考察。公共基础知识一般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改革、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方面一般考察各学科高考水平相当的知识水平。面试方面,形式一般有说课、试讲、答辩等几种,各地会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进行,有的地方还会要求面试时提交教案。面试主要考查应聘者的专业知识、熟悉程度、教学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然而,这些考察方式都延续了十几年,考察方式过于单一。专业化的教师招考培训机构,很容易让考生在短时间内掌握面试技巧,获取高分。给考官们甄选优秀教师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三)考察内容有限

要想胜任教学岗位,教师必须具备一个完整、强大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一般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基础文化知识、教育理论知识、教学实践知识。如果通过简单的面试、笔试是无法全面检验考试在这四个方面的能力。也就无法确保为学生提供一位具有良好知识结构的老师。在课堂实践中,缺乏完整知识结构的教师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按照教育规律有效学习,无法在教学质量上有所突破。当然,除了一般的知识结构,简单的面试和笔试也不能考察一位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无法确保考生具备良好品德、较强责任心和投身教育事业的意志。这样的招聘不是全面的,考察内容有所局限。如此招录的教师能否有效教学、坚守岗位、学为师范、行为世范都是个未知数。

2 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模型

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1973年提出胜任力模型。随着时间的推移,胜任力理论及其运用都有着长足的发展。近年来,对于教师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也越来愈多,相关成果也日趋丰硕和成熟。

在国内,徐建平教授的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模型较为成熟。该模型包涵鉴别性胜任力特征和基准性胜任力特征。鉴别性胜任力特征包涵提升的动力、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觉察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概念性思考、自我评估和效率感等11项。基准性胜任力特征包涵组织管理能力、正直诚实、创造性、宽容性、团队协作、反思能力、热情、沟通技能、尊敬他人、分析性思维和稳定的情绪等11项。鉴别性胜任力特征可以用来区别优秀与否,并根据测评结果制定标准进行奖惩。基准性胜任力属于教师应具备的共性,可以用来考察一位教师是否具备入职资格。

3 优化教师招聘的建议

基于徐建平教授的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模型,应当把基准胜任力特征视作教师应具备的素养特征。在招聘环节当中,应从组织管理能力、正直诚实、创造性、宽容性、团队协作等11项特征对应聘者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测评。

(一)规范教师资格证的认定和使用

为了提升教师质量,提高教育水平。应从源头提升教育水平,提高教师资格证的含金量。在教师资格证的认定环节,应提高对于非师范生认定教师资格证的门槛。增加非师范生认定面试环节,把基准胜任力特征纳入考察目标设定范围。在各省教师招聘资格设定中,明确规范教师资格证的使用。原则上要求考生只能报考教师资格证对应的学段岗位。

(二)丰富考察形式和内容

过去的招聘方式过于单一,内容涵盖较少,为全面考察考生的各项能力带来了阻力。由于场地和技术的局限,过去的面试形式比较单一,一般是说课、试讲、答辩。为了丰富考察方式,建议参照公务员面试的一些做法,采用结构化面试、半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另外随着信息科技技术快速发展,可以运用多媒体软件对考生进行情景化考察。例如让考生面对投影画面,对情景做出判断,并根据事先设定的情景发展考察考生职业道德水平。当然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运用16PF心理测试系统对考试进行心理测试。随着教师胜任力模型的不断发展并日趋成熟,应当将考试的内容结合基准胜任力特征进行相应调整。

(三)加强监督与指导

为了确保胜任力模型的有效运用,保障每个考生都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建议出台明确教师招聘采用胜任力模型的制度,并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让招聘更加正规化、制度化、标准化地运作。在考卷和面试题库的制定方面,需要加强对相关出题人资格的认证,确保题目全面、有效、无争议。对于教师招聘过程,应当进一步加强监管和巡视,确保考生公平考试、公平阅卷。考虑到胜任力模型的建构具有时效性,随着时间不断推移,相关特征会发生变化。应当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考核,确保招聘团队能够准确无误运作。教师招聘关系着教师队伍的长远发展,关系着基础教育质量,不仅需要严谨、科学、全面,还要不断反馈、改进、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建平.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

[2]孟琛.基于教师胜任力的中小学教师招考制度改进[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3]杨惠兰,展宁宁,陈京军,何先友.中小学教师胜任力、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的关系[J].社会心理科学.2015(01).

作者简介

陈宇(1993—),男,汉族,江西德安,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教育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招聘胜任力中小学教师
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H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招聘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浅谈企业财务人员管理的思考及对策
浅议文科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电子白板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探讨
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