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专业的基础课优化设置
2016-04-07高梦琳
风景园林是一门实践性及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2012年国家教育部规范教学名称之前,国内各院校风景园林学科设置名目众多,分散在建筑学、林学、地理学、艺术学等一级学科中,长期以来缺乏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很多课程盲目追随建筑学和环艺专业,造成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之间的脱节。长久以来由于风景园林专业设置背景的多样化,导致其基础教学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以造型基础和三大构成为主,但对空间、尺度、自然色彩、植物等的针对性训练较弱,导致基础训练与设计课程脱节,理论和实践脱节,因此,风景园林专业基础课程应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一套适合的基础教学方案体系。
目前,各院校对于风景园林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式探索较多,但在课程设置上仍不够系统化和独立化,课程的指向性和针对性不明显,课程设置主观,不够规范化。本文旨在研究优化风景园林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使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更好地实现对接,较为典型的优化设置如:
①对应风景园林专业对植物配置及手绘效果图的需求,开设植物写生专门课程,研究植物形态、结构、色彩规律及表现方式等。
②对应风景园林专业对建筑景观的设计与表现的需求,开设建筑速写课程,学习中西方建筑的透视、建筑结构、空间关系、装饰纹样及表现方式等。
③对应风景园林专业对工程材料基本性能了解和选用的要求,开设综合材料课程,了解不同材质在运用中的相互关系、选用规律及视觉效果等。
④对应风景园林专业对立体空间的理解需求,以模型导入教学写生的方式,强化学生的空间整体概念与宏观认知。
⑤对应风景园林专业对创新设计的要求,在设计基础课程中加入针对性训练,如关联性组合、体量类似组合、高差异体组合、质感反差组合等。
基础课程阶段划分的优化设置:
第一阶段基础训练
这一阶段以认知和表达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以启发式教学带动学生动手体验为主,强化对空间的感性认知和简单的图纸表达。如周边建筑及环境的表现、植物体积结构及层次关系的描绘等。
第二阶段场景构思
以场景、场所的概念作为教学主要内容,让学生对真实环境进行观察、认知,并通过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进行场景画面的营造,培养学生对于综合场景的构思及表达能力。如静物置于教室场景的表达、静物置于室外场景的表达、场景的转换表现等。
第三阶段空间认知
这一阶段以生态、审美介入空间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以“空间与环境”作为主要的训练内容,以模型、图纸和实体作品训练作为表达途径,通过教师的示范性教学,从单纯的空间认知、空间限定开始,逐渐到空间组合、风景环境,最终达到综合空间表现、空间建构、组合的教学要求。
第四阶段色彩拓展
除了对色彩规律、色彩情绪和色彩表现三方面的基本训练外,增加色彩的采集、色彩设计、植物色彩辨析等课程内容,通过系统的学习,使色彩的基本知识与专业设计相结合。如增加建筑色彩、城市色彩、植物色彩等针对性色彩训练和色彩表现等。
第五阶段实践
基础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与专业课程的无缝对接,最后的实践阶段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实践的课程内容以建筑写生、植物写生和风景写生为主,提倡工具形式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铅笔、水粉、水彩,还增加马克笔、彩色铅笔、勾线笔等工具的应用,为其后的手绘效果图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素描教学的扩展设置
①线条的表现:渲染手法、结构理解、抽象化表现、理性认知
②造型表现:几何体表现、复杂形体组合表现、植物造型的多样化
③关联性组合、体量类似组合、高差异体组合、质感反差组合
④模型导入教学实践
色彩教学的扩展设置
①植物色彩辨析
②客观色彩和主观色彩的互动关系
③综合材料与肌理表现
风景园林学科的内涵与属性决定了其发展方向的开放性与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是创造能力培养的起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实践经验等具有重要的支撑和铺垫作用,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的业务水平和潜力提升。目前各类理论书籍大多都停留在现象分析上,也提出了许多问题,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没有形成统一体系,直接可以借鉴的理论体系和课程设置也很缺乏。因此希望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探寻课程设置与课程目标、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在整体上把握课程设置的优化改革方向,并完善基础课程教学的理论体系,提高对风景园林专业的宏观认识。
国内各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分散在各个不同的学科之中,其基础课程设置受其教学环境、教学习惯、学生素质等因素影响较深,规范性较弱,缺乏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一些院校针对此问题进行了很多有效的教学改革,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将“大地艺术”纳入基础教学范畴,训练学生从平面到立体、从空间到实体的概念转换;中央美术学院的基础教学整个过程贯穿了从自然形态到抽象形态的过渡,强调过程中的思维拓展与延伸,并在课程全过程伴随幻灯讲座、大课总结、现场讲评、学生讨论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将目的性色彩设计课题引入基础课教学,使色彩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引导学生自主运用色彩设计课题;湖南师范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将文化导向引入基础课教学,从开放的社会性角度重构基础课教学体系。类似的教学改革都有值得参考借鉴的地方,在参考这些案例的同时需兼顾基本功的训练和技巧的完善,不能顾此失彼。
环艺专业涵盖城市规划、室内设计、公共空间设计等,对建筑及人工空间设计更加重视;而风景园林专业除了建筑和景观外,更重视植物配置和人文文化,在基础课设置上的差异表现在:
环艺专业基础课重视结构素描、空间透视的理解运用,风景园林专业则在此基础上还需单独增加植物表现训练课程。
环艺专业的建筑写生课程偏重建筑本身的结构、透视表现;风景园林专业的建筑写生课程偏重建筑与自然和环境的有机结合。
?环艺专业的色彩训练偏重色彩理论与客观物体的结合,及其调性、情绪性的针对训练;风景园林专业的色彩训练除常规色彩理论外还须增加主观色彩与客观色彩的转化训练及对植物色彩的辨析训练。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专业基础课从最初的学院式严谨化训练到被大量删减再到将技能训练与设计思想同步结合,历经了曲折的道路,这也从侧面说明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我国风景园林的基础课教育都有其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也造就了专业方向不明确、衔接度差、授课方式闭塞等一系列问题,科学地设置基础课程已成为大势所趋。
在专业基础课上,以往开设的素描、色彩课程往往是由绘画教师授课,只是由于设计专业的性质,才在教学中强调结构与构成,但并没有规范的能切合专业设计的教学方式,以至于素描、色彩教学与后续的专业教学断裂,而其后的三大构成课程大多侧重于形式规律的探索,而忽略了其与不同设计专业的衔接度。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即是针对这种断裂化教学,提出在设计素描课程解决创意思维,在植物写生课程解决植物认知与配置,在色彩的收集训练中解决主观色彩与客观色彩的转化,在建筑写生和风景写生中解决建筑结构透视及其与环境的整体联系等问题。这样,基础课程的教学就能有机地与后续专业课程结合起来,不再存有断裂现象。
作者简介
高梦琳(1981—),女,湖北省武汉市人,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