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县大鲵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016-04-07孙宝岚蓝田县水产工作站陕西蓝田710500
孙宝岚(蓝田县水产工作站 陕西 蓝田 710500)
蓝田县大鲵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孙宝岚
(蓝田县水产工作站陕西蓝田710500)
蓝田县水资源较为丰富。近年来,蓝田县紧紧围绕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渔民增收两大目标,通过调整渔业产业结构,渔业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效。由于秦岭山区良好的自然气候,大鲵养殖成为很多农户的首选。文中针对当前蓝田县大鲵养殖的现状,分析了常见的问题,提出了调整及应对措施。
大鲵养殖;养殖场场址选择;饲料投喂
1 蓝田县大鲵养殖现状
大鲵,俗称娃娃鱼,属两栖动物,是著名的活化石,在三四亿年前世界各地都有分布,由于环境、气候的变化,再加上人为破环,现存有量极少,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国际濒危物种,在科研、药用、食用和观赏等方面均具有很高的价值。大鲵生性喜阴怕风、喜静怕惊、喜洁怕脏,适宜生活于阴暗、清凉、流动的流水环境。
蓝田县位于秦岭北麓,全县近2/3的面积为秦岭山区,沿山河流众多、冷水资源丰富,这些河流发源于秦岭北坡,水质优良、无污染,夏季水温不超过24℃,良好的气候、水文、自然条件使其成为大鲵等水生动物的养殖,具有发展冷水养殖的水体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2009年蓝田县开始发展大鲵养殖,2012年前后发展较快,养殖个人及企业迅速增多,养殖区域几乎覆盖整个县域,也成立了诸如陕西长青两栖动物研究所一类的致力发展大鲵的苗种繁育的研究机构。
2 大鲵养殖存在的问题
随着大鲵养殖业的发展,养殖单位和个人不断增加。由于从业的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养殖主要延用老经验,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生产中出现了各种问题,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2.1选址不当,设计不合理
养殖场选址时过于仓促,对水源缺乏全面考察,特别是对在枯水和丰水季节的水质与水量变化状况缺乏了解,加之养殖池、排水设计不合理,防逃设施不完善,致使暴雨期间排水不通畅造成损失。一是洪水淹没养殖池,大鲵随水逃逸;二是养殖水体长期混浊,严重影响大鲵生存,不能正常摄食,体质下降,引发鲵病甚至死亡。
2.2饲料不洁,引发疾病
大鲵为肉食性,喜食鲜活鱼虾,因未配套饵料养殖设施,鲜活饲料供应只能依靠外购,由于鲜活鱼虾带菌、带虫、带毒等,大鲵吃食后引发疾病甚至发生死亡。
2.3养殖政策扶持力度小,资金严重短缺
当前省市两级政府虽然对整个水产养殖业行业出台了扶持政策,但受益渔户很少,大鲵养殖也同样。从目前情况看,蓝田县渔业既没有财政方面的专项资金扶持,又缺少银信部门的专项贷款支持,致使水产养殖业发展资金严重短缺。调查中,广大养殖户普遍反映缺少资金,投入能力严重不足,阻碍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由于资金不足,在水产苗种培育、病害防治新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等方面严重滞后,制约了全县水产养殖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3 应对及改进措施
为了保证大鲵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针对我市养殖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从“水、种、饵、防”四个方面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养殖技术水平,避免经济损失,增加养殖效益。
3.1选址与设计
良好的水源是大鲵生存生长的重要条件,因此无论场址选择,还是养殖设施设计修建,都要满足大鲵生活生长的需要。
3.1.1场址选择
大鲵养殖场的场址选择,主要是水源的寻找。大鲵喜爱流、清、凉的水环境,最好是冬温夏凉,水温变化范围在12℃~22℃之间,不能超过23℃。因此在选择场址时,首先为水源状况,尽量满足大鲵生长需要,并且为用水安全,应将水源处封闭保护,不旱不涝,同时兼顾交通电力等条件,综合评价择优选定。
3.1.2设计与修建
养殖设施的设计,应根据大鲵生物特性进行,总体要求做到光线暗弱;鲵池面积适宜,排污方便,保持水质清新,便于管理等。
养殖场所要求做到通风透气,养殖池大小依大鲵的规格而定,采用砖混或石板结构均可。养殖池最多两层,原则是养殖池不宜过大过深,最大单池面积不大于4m2;可考虑鲵苗池长×宽×高为1.0m×1.0m×0.4m,鲵种池 1.5m×1.0m×0.5m,成鲵池 2.0m× 1.5m×0.6m。池壁要求光滑,池底部向排水处倾斜,不贴瓷砖以利其摄食与活动。为了防止逃逸,单池排水系统用地漏蜂窝式排水装置;主进水管渠闭封设计,避免暴雨时泥沙、残渣入沟,也利于防毒,主排水沟安装防逃网。总之养殖池修建应达到经济实用,便于生产操作和防止逃逸的目的。
3.2购苗与放养
优良苗种是大鲵养殖成败的基础,合理的放养密度不仅能充分利用养殖水体促进生长,同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养殖效益。
3.2.1苗种选购
苗种外购时,必须从由国家农业部鉴定的具有大鲵子二代繁殖资质的正式单位购苗,供货方出具发票/资质证明/大鲵运输证;要求规格整齐无病无伤,体表颜色相似无杂色,对光照反映敏感活动较快,其中未脱鳃苗种两侧外鳃完好无损。
3.2.2苗种放养
苗种放养按照大小分开、分级放养的原则进行,放养密度全长10cm~20cm,30尾/m2~35尾/m2;全长20cm~30cm,10尾/m2~15尾/m2;全长30cm~40cm,5尾/m2~8尾/m2。
苗种入池消毒,方法青霉素外消(粉剂)剂量100万IU/kg水,10尾鲵苗约3kg水,浸泡30min~60min。
3.3饲料投喂
3.3.1饲料来源
大鲵属肉食性动物,鱼虾是主要饵料,其品质好坏,是大鲵生长与防病的关键所在,在养殖设计时必须配套饲料池,自行培育活饵安全可靠。外购饵料可签定购买合同,解决饵料鱼虾来源与安全问题。
3.3.2投喂方法
养殖前期以活饵为主,后期以鲜鱼肉为主,投喂做到活饵不带菌、不带寄生虫卵和不带毒;鲜鱼肉清洁卫生健康安全;冰鲜饵料常温解冻阴干投喂,且与鲜活饵料交替投喂为宜。
活饵:经2天~3天暂养恢复,排空体内物质,尤其是鲢鳙,并清除死、病、伤、弱鱼虾,用1%~3%的食盐水常规消毒,挑选优质鱼虾活饵进行投喂,投喂量以3天~4天补充一次为宜。
鲜鱼肉:将健康优质的活鱼,去鳞除鳃清除内脏,切成鱼肉丝或鱼肉块投喂;做到现用现杀确保新鲜,投喂量以第二天少有剩余为准。
冰鲜类:在常温下用清洁水浸泡自然解冻,清洗后阴干处自然脱水,采用量少次多的方法投喂。
3.3.3鲵苗培育
此时鲵苗外鳃未能吸收脱落,内部器官尤其是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消化功能不健全,所以投喂饵料时,应选择细小适口、新鲜营养的饵料,以利促进生长发育,可选择活体小鱼小虾及冰鲜的红虫水蚤等进行投喂。
3.3.4幼鲵培育
此阶段与成鲵养殖相似,大鲵各器官发育完善,同时因其摄食方式为狩猎攻击式,所以投放活饵的密度要高,使其随时可以摄食;投喂新鲜饵料时,数量充足并隔天及时清除。
3.4科学管理,防治疾病
3.4.1实行检疫制度,控制鲵病传播
购进大鲵时,必须从经国家认证的子二代大鲵训养繁殖场引进,实行严格的检疫制度,开具检疫证明,有效控制鲵病传播与发生。同时严格消毒措施,缩短应急反映时间,促进大鲵及早摄食,发现活动异常及时隔离,提高养殖成活率。
3.4.2养殖池用水管理
养殖池水深根据各养殖阶段不同而有所增减,原则上鲵苗阶段因用鳃呼吸,水深一般为8cm~10cm,鲵种时已完全脱鳃以肺呼吸,水深以浸过其背部3cm~4cm;保持养殖水体清洁微流水状态,并在池中放置无毒浮性泡沫板以利其隐藏。
3.4.3鲵池消毒,水体保洁
苗种入池前清整鲵池,新建养殖池浸泡除碱后,使水体pH值处于7.0~7.5之间,旧池则用10PPM漂白粉消毒,清水洗干净待用,经试水后放入苗种。养殖期间及时清洗排污,保证池水水质清洁。
3.4.4发现鲵病,及时治疗
在养殖过程中,只要保持水质清新、密度适中、饲料鲜活等状态,大鲵一般不容易发病。从近几年的养殖情况看,出现较多的是肿胀病,典型症状为四肢红肿腹部肿胀。冶疗方法,停止投喂,可采用庆大霉素(针剂)肌注:剂量2万IU/1kg鲵,注射液0.5ml~1ml,后腿背面入针,注射完停留30s~40s拨出,防止药液流出;青霉素外消(粉剂)剂量200万IU/kg水,浸泡3小时,每天1次,连续7天~15天基本可以治愈。
4 结语
蓝田县水资源丰富,距西安市比较近,经济鱼类产品养殖前景十分广阔。鉴于大鲵的较高的经济价值,发展空间巨大,除注重其自身的养殖技术及疾病防治外,渔业主管部门还应从政策层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扶。建议对全县水面资源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明确发展目标,加强养殖业基础设施建设及养殖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尽量健全强化水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向生态渔业、休闲渔业等集约化服务体系转变,从而分担养殖风险,提高养殖业的综合效益。陕西水利
(责任编辑:李蕊)
S96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