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速公路短路基路面结构设计

2016-04-07

山西交通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挖方钢纤维面层

王 伟

(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6)

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也逐步增加,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桥隧比例高,容易出现桥与桥或隧道之间的短路基,短路基段落长度短,位置分散,路基基础与桥、隧等构造物相比差异性很大,且施工困难,容易形成公路病害,因此,山区高速公路短路基路面结构设计应重点研究。本文以某山区高速公路为例,对短路基路面结构组合进行分析。

1 短路基的特点

由于山区地形起伏,路线受地形和线位等因素的制约,位于桥隧等构造物之间的短路基多位于高填或深挖路段,因此,短路基具有如下特点:

a)路基位于桥隧等构造物之间,长度短、位置分散且多数为高填方或深挖方。

b)由于短路基多数位于地势陡峭路段,且里程很短,造成大型机械操作及搬运难度大,必须采用人工或小型机具,因此,施工质量难以控制,尤其是路基压实度难以保证。

c)由于压实度不合格、填料不均匀以及路基与桥隧等构造物之间基础刚度差异性大等因素,容易造成短路基不均匀沉降,从而导致路面结构层损坏,影响公路通行。

d)短路基多位于桥隧等构造物之间,位置分散且长度短,大型施工机械运输及操作困难,因此,短路基路段施工只能使用小型机具。

e)目前山区高速公路短路基路面结构与普通路基段落相同,通车后易出现路基不均匀沉降和路面开裂,从而说明目前短路基路段的路面结构并不合理。

2 短路基路面结构组合设计

2.1 面层

2.1.1 面层型式选择

水泥混凝土路面刚度大,可以弥补短路基压实控制难的不足,同时可以减缓路基不均匀沉降带来的路面损坏,因此,水泥混凝土路面应用于短路基是合理的。然而由于短路基的不利因素较多,如压实度不足、不均匀沉降严重等,易使水泥混凝土面板局部应力过度集中,导致水泥混凝土路面过早损坏,影响公路通行,因此,必须增强水泥混凝土的抗弯拉性能。

目前水泥混凝土路面主要是掺入钢纤维、减水剂或设置钢筋网以提高路用性能。对于短路基来说,路面工程量小,位置分散,不适合复杂的施工工艺,因此,在混凝土中掺加钢纤维,这种方式既操作简便又能达到大幅度提高抗折强度的要求,同时钢纤维水泥混凝土的搅拌、摊铺等工艺与普通水泥混凝土基本一致,且钢纤维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裂、抗弯拉、抗疲劳性能,减少了接缝设置。

由于本项目其他路段是沥青混凝土路面,而短路基路段是钢纤维混凝土路面,会使沥青路面施工时摊铺作业中断,且两种路面型式在同一公路中交替出现,既影响公路美观又影响行车舒适性,因此,短路基路段宜采用复合式路面,即钢纤维水泥混凝土(SFRC)上加铺沥青混凝土(AC)。

复合式路面应用于短路基部分,具有以下优点:

a)沥青混凝土面层行车舒适性高、噪声小、施工连续性好。

b)沥青混凝土面层减小了钢纤维混凝土面板的荷载应力,降低了温度梯度,减小了温度翘曲应力,延长了钢纤维混凝土面板的使用寿命。

c)钢纤维混凝土刚度大、抗折强度高,克服了短路基部分压实度和不均匀沉降带来的不利因素。

综上所述,短路基路段使用复合式路面较为合理,下面对复合式路面进行分析设计。

2.1.2 钢纤维混凝土面层

2.1.2.1 接缝设置

根据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温缩、干缩特性,需设置接缝以防止混凝土板断裂;然而接缝过多影响路面使用性能和车辆舒适性,应尽量少设。

钢纤维混凝土面板长一般为6~10 m,最大面板尺寸不应大于6×12 m[1],而在本项目中,钢纤维混凝土上面有沥青混凝土层,受温度和湿度影响小,可不设接缝,以避免在沥青面层上产生反射裂缝。

2.1.2.2 厚度设计

钢纤维混凝土面层的厚度受其掺量影响。根据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可知,钢纤维体积率一般为0.6%~1.0%,重交通时的最小厚度为16 cm;中等交通时的最小厚度为14 cm[2]。本项目为复合式路面,钢纤维混凝土面板受温度和车辆荷载的影响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同时结合本项目的特点、交通量预测及组成、钢纤维种类及相关试验等,确定钢纤维的掺量为40 kg/m3(体积率0.5%)(该掺量下钢纤维混凝土28 d抗折强度可达6.0 MPa)。

综合以上因素并参照以往该地区修建高速公路的成功经验,建议短路基路段钢纤维混凝土板的厚度为22 cm。

2.1.3 沥青混凝土面层

短路基段落在全线的占比较小,没有必要单独设计,因此,短路基复合式路面中的沥青混凝土上面层厚度可参考普通路段。根据《复合式路面设计原理与施工技术》中关于对沥青混凝土+碾压混凝土(AC+RCC)复合式路面的研究得知,在高速公路中沥青面层厚度不小于7 cm[3]。而本项目普通路段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层为4 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6 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6 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桥面铺装采用4 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6 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隧道路面同样采用(4+6)cm的双层沥青面层(上面层添加阻燃剂)。因此,短路基路段的沥青面层宜采用4 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6 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双层结构,以保证沥青路面施工的方便性和经济性。

综上所述,短路基路段的路面结构层宜采用4 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6 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22 cm钢纤维水泥混凝土的结构型式,不仅克服了短路基的缺点,而且保证了沥青层施工的连续性。

2.2 基层

短路基高填、深挖段落多,路基状况复杂。填方路段基层直接铺筑在路基上面,受地下水影响较小,但是由于填方高度较高,受现场条件限制和施工质量影响,填方的压实质量无法保证,不均匀沉降较为严重,因此,基层必须选用刚度大、扩散能力强的材料,以减少路基的不均匀沉降。水泥稳定碎石属于半刚性材料,高速公路中应用广泛,施工技术成熟,应用于填方路段的短路基非常合适,且本项目普通路段基层材料也是水泥稳定碎石,有利于施工。

山区挖方路基由于开挖较大,还应考虑地下水的影响。如果挖方路床距地下水位线较大,受地下水影响小,短路基挖方段的路基状况与填方路基相似,为方便施工,路面基层宜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如果局部路段地下水位较高,尤其是路基开挖至水位线以下时,由于地下水的毛细作用,加上地表水下渗,容易使水进入基层底部或基层与钢纤维混凝土板之间,导致底部脱空,在车辆荷载作用下,造成混凝土板块断裂,形成反射裂缝损坏沥青面层,因此,地下水丰富的挖方路段基层材料须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而级配碎石基层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在高速公路中使用较多,技术成熟,可应用于地下水丰富的挖方路段。

综上所述,对于短路基路段的基层,应根据填挖情况分别考虑,如果短路基位于高填方或距地下水位线较大的挖方路段,受水的影响较小,为方便施工,宜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如果挖方路段开挖至水位线以下,宜采用级配碎石基层。

2.3 垫层

垫层位于基层与土基之间,其主要作用是隔水、排水、防冻、扩散荷载及减少路基变形。

垫层的设置应根据短路基的地形、水文地质情况进行考虑:

a)在季节性冰冻地区,当路面总厚度小于最小防冻厚度时,应设置垫层,以防止冻胀翻浆现象的发生。

b)地下水丰厚的路段,应设置垫层以利于排水。

c)短路基填方段落不均匀沉降严重,应设置半刚性垫层。

3 结论

通过对短路基路段的分析,并结合本项目特点,得出其合理路面结构型式:

a)短路基路段宜采用AC+SFRC复合式路面,沥青面层应与普通路段一致,采用4 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6 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钢纤维混凝土路面不设接缝,厚度建议值22 cm。

b)基层根据地下水情况分别考虑,当短路基位于高填方或距地下水位线较大的挖方路段,宜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当挖方路段开挖至水位线以下时,宜采用级配碎石基层。

c)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及防冻要求合理设置垫层。

猜你喜欢

挖方钢纤维面层
不同纤维长度的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本构模型
山区高速公路挖方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动态设计研究
常用天然改性沥青面层材料比选
钢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公路工程施工中沥青面层连续摊铺技术的应用
既有钢纤维混凝土超声回弹综合法的试验研究
桥梁工程中混凝土面层施工技术初探
液化天然气在别锡公路面层施工中的应用
刍议公路工程水泥路面施工技术
浅析建筑施工中的挖方和土方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