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
2016-04-07黄寿恩
卷首语
把论文写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
近年来,食品科学研究的视角开始向分子生物学、营养组学、基因组学以及临床医学延伸。这是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必然趋势,也为食品技术应用与食品安全评估提供了理论支撑,避免了以往任由营养学界评头论足的尴尬。
但我发现,近年来食品院校的“基础研究热潮”下潜藏一股令人不安的寒流:有些人的基础研究的目的只是为了博取自科基金的“欢心”,是为了在高影响因子的SCI、EI期刊上发表论文。例如,国际上医学类、化学类期刊影响因子普遍高于食品类期刊,于是,想方设法往医学或化学或细胞学科靠。然后,奖金到手了,职称到手了。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食品科学毕竟是基于多种学科理论基础上的综合应用工程,其终极目标是为人类的饮食健康服务,为食品工业提供技术支撑。任何的基础研究其最终目的也应该围绕这个目的进行。
我经常接触到一些业内青年才俊,他们往往都拥有本硕博连读,海外归来,SCI之类论文等身份,但是却很少进入生产一线,谈到生产实践往往王顾左右而言他。常抱怨食品企业没有科研合作精神,但你是否能为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技术,而非虚幻的技术前景?你有没有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的“甲方精神”?唯论文的乱象,固然与科研评价体系的指挥棒有关,与科技工作者个人的职业良心没一点关系吗?看看老一辈的科学家,他们往往都有着丰富扎实的生产实践经验,论文不一定多,影响因子不一定高,但是对行业的贡献和影响却是业界公认的。我们的“宝宝”院士、朱蓓薇院士都是这样的:SCI论文没有几篇,但是心系农业产业化与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从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扎扎实实为企业着想,为行业着想,认认真真解决问题,获得了业界的一致推崇。“宝宝”院士这几年一方面忙着传统食品工业化研究,一方面顶住各种非议和误解,为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奔走呼吁。这才是真正的食品科学界的良心!
借用孟素荷理事长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我们的食品科学家应该把论文写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
(本刊主编黄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