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传统文化 推动技术创新 实践创业精神
——论中国勘察设计行业转型升级中企业青年文化再发展

2016-04-07蒋勇杰

四川建筑 2016年4期
关键词:转型建筑文化

蒋勇杰 , 黄 杰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品牌与策略中心, 四川成都 610000)



弘扬传统文化推动技术创新实践创业精神
——论中国勘察设计行业转型升级中企业青年文化再发展

蒋勇杰 , 黄杰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品牌与策略中心, 四川成都 610000)

文章通过当前勘察设计行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入手,深入分析了行业面临的技术革新、文化传承和创新创业等核心问题,论证了青年工程师在此过程中的责任、担当和作为,并由此倡导勘察设计企业的青年文化应该在行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发展,并逐步发展丰富“弘扬传统文化、崇尚技术创新、实践创业精神”的新常态下行业企业青年文化。

勘察设计行业;转型升级;企业;青年;文化

伴随着新常态下我们经济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勘察设计行业经过过去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也到了一个转型的关键路口。2015年勘察设计市场下跌迅速且未见触底迹象,行业企业收入普遍下降10 %~30 %不等,新签合同额下降20 %~50 %甚至更高。大部分企业已经开始采取降薪、停止招新、半停产甚至裁员等应对措施。行业企业均在期盼企稳回暖,但2016年寒冬持续的可能性较大,从中长期来看,即便是熬过冬天,未来的春天也将不再是以往的春天了。

危机之下孕育着生机,逆势之下当主动作为。结合国家经济新常态的政策举措和勘察设计行业所处的建筑业市场的发展规律,笔者认为行业在以下三个方面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一是当代工程建设领域对于高技术附加值的发挥正催生着一场以BIM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二是以文化创意产业、乡村建设、民宿旅游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领域催生着建筑与文化的繁荣;三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进一步孕育着一批国内优秀工程设计企业的国际化之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建筑师、工程师这个技术密集型群体描绘了一张模式创新的蓝图。显然,青年工程师群体是行业企业改革创新、逆势转型的关键。

1 推动技术创新、重塑技术门槛,构建勘察设计在建筑业转型成绩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管理经济学中有一个索洛余值的概念,提高生产效率就是提高生产函数中的索洛余值,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力来实现新的增长。按照这一分析,解决当前经济下行压力问题的关键就是经济发展转型。

勘察设计行业的转型在国家建筑业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中处于引领、核心地位,在国民经济追求索洛余值的大背景下,行业的改革转型正从被动状态转变为被迫主动状态。主要表现在过去的10余年,行业需求不断拉抬行业的供给,供给能力的大幅度攀升在当前经济下行、市场快速萎缩的背景下遭遇了严重的不匹配,也我们所说的产能过剩。

中国的事业是企业,行业的转型关键也在于企业。企业作为个体面临着快速萎缩的市场,数据直接表现在2014~2015年以来的收入和合同额等值表上。如何在抛物线走下坡路之时,重新拉抬出一条向上攀升的新的市场供给-需求平衡曲线,作为企业个体而言,技术创新是唯一的出路。以当前建筑设计行业炙手可热的BIM技术为例。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到建筑设计领域,简言之就是构建了建筑物的“DNA”,建立了关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集成平台,有效提升了业主和承建方的建设管理水平和后期运营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质量,缩短了工期。

从近年来四川省院的一大批BIM项目的合作来看,此项技术极大提升了业主的满意度,在提升施工单位沟通效率、降低成本、质量、工期等风险方面屡试不爽。同时,BIM团队的大部分工程师均为30岁左右的青年人,主动参与BIM技术培训、科研的员工大部分也是青年人。2015年期间,我院青年工程师团队以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项目作为参赛作品,入围了全球工程界“奥斯卡”Be创新奖。大中华区共有41个项目参赛,7个项目入围6个奖项类别。在民用建筑类中,我院是中国唯一入围的单位。四川省院的青年人在BIM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中表现出敢于接受、乐于学习、勇于担当的精神,有效助力了企业整体技术的转型升级。

2 弘扬传统文化,繁荣建筑创作,形成区域行业企业差异化核心竞争力

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视程度,2014年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后在国际国内提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使我们面临着城市文化传承的问题。我们常常置身于不同城市的街巷之中,却鲜有能够感受到一个城市浓郁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地域文化气息。部分城市仅有的几个开发成为商业街区的传统街巷空间成为城市的名片,但至于通过街巷、建筑去感受城市演变的机理,领悟到城市的历史积淀、地域特色则只有去规划馆、博物馆才能够通过一些图片来实现。

建筑是城市文化和历史记忆的载体,建筑离不开城市的概念,更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国家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更是离不开对于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规划、建筑是城市这一文化容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地域化、本土化也成为勘察设计行业很多企业的发展战略。四川省院一直注重对川渝地区地域建筑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工作,不仅在设计实践中完成了武侯祠博物馆锦里二期、芙蓉古城、宽窄巷子及其周边改造、成都市人民南路区域综合整治、汶川城市设计等知名历史文化项目,而且在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方面,创办了西南地域建筑文化沙龙,《建筑与文化》杂志地域建筑文化专栏,编辑出版《西南人居与地域建筑文化》系列著作等,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实践和促进着西南地域文化的繁荣。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四川省院一大批青年建筑师成长发展起来,他们在老带新、传帮带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文化赋予建筑永恒的魅力;体会到地域建筑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是一项多元、复合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耐心和包容,需要设计师本人的敬业奉献和责任担当。在成都市高新区铁像水街项目的设计、营造过程中,一批来自四川省院的青年建筑师、工程师担纲了这个工程,并出色的完成了业主交给的设计任务。通过项目实施前后的图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师们对于地域建筑现代化之路的理解和造诣。

3 实践创业精神、拓宽国际视野,在行业发展的二次创业中再创佳绩

近年来,国家在体制内外掀起了两股创业潮。首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倡议和支持;其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国有企业的二次创业。两者之间,还提出了一个混合所有制的概念,虽然目前来看很多企业还停留在观望状态,但混合的目标也是一种再次创业的模式。

勘察设计企业无论是国营还是民营背景,实际上均存在二次创业的问题。原因有三:一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正在颠覆行业原有的机制和模式,长尾效应依托于互联网真正得以实现。个性化、小客户汇聚的大市场将成为下一阶段勘察设计市场一个重要部分,我们的客户结构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二是国家“一带一路”产能转移、市场拓展的政策导向。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后,很多东部沿海企业借此机会来四川建立了分支机构,在灾后重建结束后,这些分支机构并没有撤出西南市场,成都也成为了国内几个勘察设计甲级资质企业超过1 000家的城市。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看到行业企业自发的转移产能的行为逻辑。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先行以及由此带来的后续海外市场,或将成为行业企业下一步重要的发展方向;三是依托于技术和文化的核心竞争力,行业企业的发展模式将从单一的画图收费模式转向更加多元的盈利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再次看到青年人拥抱互联网以及在互联网时代下学习生活成长的年轻新一代作用和价值。在国内著名轨道交通设计院的调研中了解到,该集团海外工程往往搭配“老中青”服务团队,青年人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沟通和实施落地的作用;在四川省院,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业务板块,海外留学归来的工程师提出了合同能源管理的概念,并积极探索合同能源管理实践,实现的机制和示范项目,这些探索将企业的盈利模式从单一过渡到多元,从设计项目转变到投资项目,为企业发展进行了模式和机制的探索。

结合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厚的人文底蕴、宽广的国际视野、强烈的创新意识”,让当代勘察设计行业青年人在技术创新、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等方面华章初放、大有可为。面对行业发展的新常态及未来两年严峻的市场形势,“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口号已然通过企业的传递落到了青年群体的肩膀,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的未来,必将成就属于我们这一代青年人自身的人文精神,并在企业发展、个人进步的过程中成为城市发展、文化传承、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

F272.92

A

[定稿日期]2016-04-05

猜你喜欢

转型建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谁远谁近?
转型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