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仿古建筑的规划与设计
2016-04-07马伟光
马 伟 光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河南 郑州 450052)
谈仿古建筑的规划与设计
马 伟 光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河南 郑州 450052)
介绍了洛阳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工程的总体规划布局方案,在继承传统建筑外观、空间尺度、文化元素的基础上,从建筑单体、外立面、结构构造等方面,阐述了仿古建筑的设计规划手法,为同类工程设计提供了思路。
古城,仿古建筑,住宅,消防设计
1 项目概况
洛阳老城片区位于洛阳市北起中州东路、南至九都东路、东抵新街,西达金业路的区域,其是洛阳千年文化的见证,传承了洛阳悠久的历史记忆。洛阳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一期位于洛阳老城片区的东南隅,规划设计阶段通过充分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涵、尊重原有的城市肌理、植入现代的城市功能、运用创新的理念和技术等手段,努力将之打造成为国内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新典范,树立起洛阳乃至国家的文化品牌。
洛阳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一期,位于洛阳市明新街、操场街以南、中和巷以东、东和巷以北的位置。工程总用地约10.6万m2,规划地上总建筑面积约7.54万m2。项目业态主要由仿古旅游文化商业街及住宅组团组成,中间保留若干“文保”建筑。项目总体规划布局结构为:一潭、两街、三组团。
一潭:为了恢复人们对于历史上“新潭”的追忆,在基地东南侧规划了一处湖面,并以此为核心打造出本次规划的商业街区。湖水与周边水系连为一体,为项目带来了灵动之气。
两街:重点打造两条南北向的古街——柳林街和四眼井街,使其将文庙、妥灵宫、文峰塔等三处文保建筑联系起来,形成贯穿基地的文化商业轴线。
三组团:即四眼井街以东、柳林街以南、中州渠以北,以文峰塔、“新潭”为核心的文化商业旅游组团;四眼井街以西,以文庙、妥灵宫为核心的文化商住组团;柳林街以北的文化住宅组团。
2 基地分析
商业旅游流线以纵向的柳林街、四眼井街和横向的柳林东街形成“双十字”主结构,规划的文化商旅组团中的步行街流线向西延伸至文庙形成商旅流线的次动线。商业区以“新潭”为中心,塔(文峰塔)、殿、阁作为湖面周边的三个重要建筑物,互为对景,共同构成了一组均衡的三角形轴线格局。
基地内采用全地下停车,共设有5处分布均匀的地库坡道,可以从不同方向进入地库,住宅组团地库与商旅组团地库可连通,也可相互独立管理。住宅每户均设有私家车位,可直接进入住宅套内。商旅组团设有联系地上、地下的公共电梯,方便客人使用。
3 单体设计
本项目单体设计以豫西民居为研究对象,单体开间、进深、层高等严格按照传统建筑尺度进行设计,墀头、斗拱、檐口、窗花等建筑细部也充分吸收传统建筑的样式。
总平面规划时,保证每栋商业建筑都有正面、背面两个方向的临街面,在单体建筑进深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变相减少首层商铺的进深,增加首层商铺的溢价率。在进深较大的商业单体设计中,2层引入“天街”、院落等处理手法,增加商业临街面的同时,使商铺的开间进深比例更加舒适。同时,又很好的丰富了外部空间,可以有效的吸引客流。
住宅单体主要分为窄院(160 m2)、三合院(200 m2)、四合院、280平宽院(350 m2)等4种户型,每种户型根据所在基地的不同位置及不同的入户方向,又衍生出若干种子户型,进而构成本项目较为丰富的户型产品。住宅户型组合类似于联排别墅。
住宅设计中引入下沉式街巷,使得一排建筑从一侧看是2层建筑,从另一侧看是3层建筑。在丰富产品类型的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项目外部空间效果,进而为将来销售增加了一大卖点。下沉式街巷需要着重处理好其排水设计,本项目在总图竖向设计时注意减少周边地面雨水流入下沉式街巷,并且为每一处下沉式街巷设置一组专用的雨水泵站。
商业单体、住宅单体的空调设计均采用空调一体机,每栋建筑根据建筑面积大小设有一台或多台,室外机设置在对外立面影响最小的露台、庭院处。严格限制住宅厨房排烟道沿建筑外立面设置,尽量将其设置在非临街面的平屋面与坡屋面相交处,利用坡屋面高出平屋面的三角形区域加以遮挡。
4 外立面设计
单体立面以当地传统民居风格为主,重要节点性建筑采用官式建筑风格。设计主要从屋顶、檐下、屋身、台基和柱础等方面对建筑风格加以控制。
重要主体建筑采用歇山顶,其他建筑均采用硬山顶、悬山顶、卷棚顶等,局部为了活跃沿街立面,采用攒尖顶、十字顶等(例如街道转角等)。较长的坡屋顶被处理成不同高度的多段坡屋顶,或引入局部平屋面加以分段,高度相近、垂直相交的两坡屋面中间常用一小段平屋面过渡,从而形成屋顶高低错落的丰富效果。屋顶高度一般为檐柱高的1倍~1.5倍,屋面举折大体按“檐步举架取0.5、下金步举架取0.65、上金步举架取0.75、脊步举架取0.9”设计。
檐口由瓦当、滴水、瓦口板、连檐、椽等构件组成。檐下的形式——带斗拱的建筑由雀替、额枋、垫额板、斗拱、挑檐桁组成,不带斗拱的建筑由挂落、额枋、垫额板、正心桁组成,硬山建筑山墙的墀头采用传统建筑中的常用样式。
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立面造型等灵活处理屋身部分。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所有露明的柱子,柱高与柱径的比值控制在11~10。2)阳台、露台的栏板形式采用传统砖花样式。3)门窗棂格在传统样式基础上适当简化。4)山墙面用砖雕、假窗等加以装饰,丰富立面。
主要建筑(如歇山顶建筑)采用须弥座台基,其他建筑根据需要灵活选用各种普通台基。外廊建筑的柱下均设柱础。
整个古城的主体色调为灰瓦、青砖。门窗外框采用仿木原色,檐口局部点缀传统的深红色装饰构件,精美的砖雕、窗花、柱头雀替,加上砖花、瓦花的穿插应用,以及勾阑、披檐、门头的灵活组合,共同营造出一组古香古色的空间氛围。
5 消防设计
传统的古城或历史街区的消防隐患主要在于传统木结构建筑的耐火等级较低且木材易燃,楼间距较小,火灾容易蔓延。此次古城规划设计在传承古城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利用当代的技术手段使其满足现今的消防要求。
楼间距及防火分区严格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执行。一般情况下,街巷的宽度均在3.5 m以上,若规划的尺度小于6 m,则临该街巷的较低一侧建筑的外墙采用防火墙,立面处理上可在实体墙外做造型窗,以达到丰富的立面效果。规划的消防车道宽度均不小于4 m,转弯半径不小于9 m,消防车道能满足消防车在火灾时可以到达每一栋建筑。
商业单体均设有封闭楼梯间,且能满足双向疏散,疏散宽度、疏散距离均满足规范要求。住宅单体类似于联排别墅,每户设有一部户内楼梯,住宅地上与地下部分在首层用甲级防火门分隔。地下部分设有开向地库的甲级防火门,能满足双向疏散。3层住宅尤其要注意室内任一点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疏散距离不能超过22 m。
6 结构与构造设计
木结构营造方式虽有许多优点,但因木材的含水性较难控制,木构件使用过程中开裂、腐烂现象较多。若大量选用优质木材,并采取脱脂烘干等措施,则会极大的增加工程造价,加之木材的防火性能很差,纯木结构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逐渐减少。与木结构相比,混凝土结构具有更好的耐火性和耐久性,但在表现建筑形制、细部等方面又缺乏木结构的“原”与“真”。本项目采用木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组合应用的方式,把两种结构融为一体,混凝土结构作为建筑主体,可见部分用木结构营造,挑选优质木材经防火、防腐处理后进行装修,此举既节约了木材资源,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建筑的耐火等级和耐久性,同时有利于保持传统建筑的风貌。
本项目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可以省略穿斗式或抬梁式等传统建筑坡屋顶下复杂的木结构构件,进而增加房间净高。我们在进行单体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房间内部的空间效果,要求结构专业的梁格一定要布置成各种对称的方式。将来业主即使不吊顶也可以呈现出不错的室内空间效果。
为同时保证传统建筑青砖外墙的立面效果以及当前的节能设计要求,本项目外墙主要采用夹芯墙体构造,外墙内页为150厚加气块填充墙,中间为50厚保温板,外页是120厚青砖,内、外页墙体间用钢筋网片及拉结件拉结,并且在楼层处做楼板挑沿支撑外页,保证夹芯墙体的安全性。
7 结语
我们在进行仿古建筑设计时,在继承传统建筑的外观、空间尺度、文化元素等基础上,一定要结合项目所处的环境、具体的建筑功能需求,利用当代的材料和技术手段,对设计加以创新。例如本项目商业规划时引入“天街”的概念;住宅户型既有传统的“三合院”户型,也有类似于叠拼别墅的窄院户型;外墙采用夹芯墙体构造,既做到传统建筑的青砖外墙效果,又满足现在的节能要求等。有了创新,我们的仿古建筑才有存在的意义,否则势必会沦落为毫无价值的“赝品”。
[1] 朴玉顺,陈伯超.传承与再现——解析桓仁县八卦城建筑风格的设计原则[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5(9):76-77.
[2] 陈永明.创新技术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应用——以绍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为例[J].中国名城,2012(10):55-58.
Discussion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pseudo-classic architecture
Ma Weiguang
(ZhengzhouBranchCompany,ChinaNuclear&PowerEngineeringCo.,Ltd,Zhengzhou450052,China)
The thesis introduces general planning scheme of ancient Luoyang city protection and governess project engineering. Based on inheriting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appearance, spatial size and cultural elements, starting from aspects of single architecture, exterior facade and structure, it describes design and planning methods of pseudo-classic architecture, which has provided some guidance for similar engineering design.
ancient city, pseudo-classic architecture, residence, fire fighting design
1009-6825(2016)26-0026-02
2016-07-01
马伟光(1983- ),男,工程师
TU-8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