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视角下西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研究★

2016-04-07魏舒乐魏永根刘启泓

山西建筑 2016年26期
关键词:碑林三学西安

魏舒乐 魏永根 刘启泓

(1.西安培华学院人居环境与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5; 2.西安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00)



旅游视角下西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研究★

魏舒乐1魏永根2刘启泓1

(1.西安培华学院人居环境与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5; 2.西安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00)

介绍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的背景、意义及目的,结合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的研究现状,调查分析了西安市三学街历史街区存在的问题,并从建筑群体、街巷格局、非物质元素保护等方面,提出了该街区的保护开发建议。

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风貌,街巷格局,保护开发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大量历史建筑濒临破坏,传统街巷格局与现代人需求之间的矛盾,旅游产业的兴盛导致的开发过度,城市的特色不再鲜明,地方产业特色不明晰,各地区“千篇一景”的情况越演越烈。如何去保护历史街区,使之在保护的前提下不断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2 研究目的

本文拟通过对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开发模式的借鉴,探讨在旅游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应如何发展,提出具有可参考价值的综合性基础理论框架,以西安市三学街区为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提供具有一定规律性的解决思路。此外,本文的另一个目的,也是希望能为西安明城墙内的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提供具有实用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1.3 研究意义

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发展最直观的见证,既保存了当时居民的生活习俗、民俗文化、审美情趣,又反映了特定时期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它不是几代人所能形成的,它们往往有着几百年甚至更长的历史,对于西安这座古城来说,拥有着让我们引以为傲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因此,对于西安而言,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显得尤为重要。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在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中,历史地段占有着重要的地位。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第4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后被称作《雅典宪章》,这是第一个获得国际认可的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在欧洲,虽然文物保护的立法始于19 世纪末,但关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却相对较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过一段时期的恢复,人们对历史遗产保护有了新的认识,保护的概念也逐渐扩大、深化,从单体建筑扩大到周围环境,甚至包括整个历史片区。

在法国巴黎,基本保留并延续着19世纪中期的建筑风貌和街巷肌理,到处彰显着古城的独特魅力。有人说,巴黎整个城市都“视旧如命”,其实,新与旧的博弈一直都有,在保护历史与发展创新之间,巴黎人的这份小心翼翼无疑值得我们去深思。在巴黎,哪怕是街心的一个雕塑、路边的一座小教堂、民居的一扇窗都在讲述着“每个拐角处都有历史”的荣光。

在日本,现今有80%的建筑物都是新建的,但是大多数仍延续旧城风貌。他们“拆旧建旧”的传统与其地理位置和历史有关,因为历史上当地的建筑物多为木结构,易腐朽老化,难长期保留。另外,日本地震等自然灾害较频繁,灾后重建也是普遍的做法。所以,在日本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惯例:每隔六七十年就把旧房拆掉,然后盖新房。而在“翻建”老建筑时,并不是先拆后建,而是先建后拆,在原址旁先建新的,等新建筑落成后再拆掉旧的。

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主要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第一时期:文物保护单位形成的时期;第二时期:以历史文化名城为基础的双重保护发展体系的时期;第三时期:出现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明确概念的多层次保护策略时期。

上海新天地是上海具有历史文化的旅游型景点,整个街区内的建筑都是19世纪外国租界兴建的联排石库门里弄住宅。在20世纪90年代,上海启动了对石库门的大规模拆迁、重建,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高楼。所有的原居民全部被迁走,被重新赋予其商业娱乐功能,改变了原有的居住功能。此后,因上海新天地获得国内外各类设计大奖,其设计师也在中国迅速走红,各地争相开始模仿,随之而来的也是问题的复制,所有的原住居民被迫全部搬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才慢慢意识到历史街区的改造不是一味的拆除重建,老建筑的保护要以人为本。在之后的田子坊改造项目上,也弥补了新天地的遗憾,从片区整体规划、交通建设、功能定位、环境改善和业态调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田子坊不单纯是商业区了,还有居民继续生活。

3 三学街历史街区的调研与分析

在唐代,该处本为“太庙”,唐末因迁都洛阳,长安被弃,“城外”的“太学并石经”移入城内,置于“唐尚书省之西隅”的文宣王庙,此时太学和孔庙迁至此处。之后,随着唐朝衰落及灭亡,其地位也一落千丈,“尘封藓驳,塑像全毁”。宋金时唐太学改为京兆府学,此街名南城巷,这一时期吸引了大批书法爱好者汇聚于此,形成“左庙右学”(文庙与府学),也就是今天孔庙和碑林所在地,碑林在文庙北边的基本格局奠定了今天碑林的基础。元代府学和管理考试的机构贡院及管理人事的机构提举司相邻,表明府学明确的目的性。县学是县级学府,始于宋金,此是奠定西安城(时称奉元城)内文化教育中心的重要地位。明清时期的社会环境较为稳定,经济相较以前也有所发展,尊儒与教育之风盛行。成化七年(1471年),陕西巡抚马文升迁建长安、咸宁两县学于府学文庙东西两侧,至此形成了“一庙三学”的格局。此街因北侧有此三学,改称三学街,唐代的孔庙即现在的碑林,碑林的称谓就此出现。在此期间碑林藏石量大增,规模庞大,对城市文化影响作用增强,以碑林为中心形成了一整套学习、考试等教育机构,形成了一种独有的城市生活与文化传统,宝庆寺、卧龙寺、香城寺等著名庙观也聚集于此并发展旺盛。

到了1905年,科举考试被废除,西安府学、县学等旧式学府失去作用,一直依附于文庙、府学存在的碑林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走上改革之路,作为一笔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开始了独立发展的道路,由此开始了旅游模式的形成。书院门、三学街沿线开始改造,但书法、拓碑等研究活动仍旧继续,以其深厚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吸引着人们络绎不绝地前往。

4 三学街历史街区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现状分析

1)建筑风貌。三学街区内的建筑主要分为历史建筑、居住建筑和商业建筑。历史建筑包括关中书院、宝庆寺华塔等,现保存良好。居住建筑多为清朝中晚期至解放前建造的平房,部分已经自然老化,但仍不影响其保护价值。商业建筑主要集中在从碑林到关中书院门口的一条步行街,也就是被称为书院门的景点,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西安市经过规划设计、碑林区实施,将其翻修改造成现在所看到的,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仿古商业街。于1991年6月,书院门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当年10月,这条古文化街旧貌换新颜,改造后的书院门恢复了昔日的文化色彩,厚重、有力的颜体街名使街西的牌坊与街内的建筑浑然一体,其建筑风貌与历史街区和谐统一。

2)街巷格局。柏树林街是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一条主要道路,位于文昌门内,北接端履门,南端西侧是碑林,承担着重要的交通职能,其拓宽改造列入了2004年城建计划。从西安钟楼南行,将至南门往东拐便是书院门古文化街。20世纪90年代,该街道与竹笆市家具竹器商业一条街、德福巷传统民居一条街以及北院门传统商业街一起划分到明清传统建筑风格的旅游商业步行街系统。书院门街道拓宽为12 m,内部主要以游客步行为主,车辆也可通行。街区以中国传统的文化商业主题为基础,配合历史文物、民俗文化展览。

3)文化遗产。三学街的历史价值奠定了现今具有较强整体优势的良好旅游资源。其中最著名的景点就是碑林博物馆,是前往游客必去游览参观的场所。该博物馆是目前我国集中收藏古代碑刻数量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处场所,堪称是一座儒家典籍的石质图书馆和内容丰富的史料档案库,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馆”。此外关中书院也有着“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的美誉。除了碑刻,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同样丰富,包括能体现关中民俗文化的节庆民俗、书法绘画、皮影戏、传统戏曲、民间音乐等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4.2 面临的问题

1)建筑风格混杂。三学街历史街区由于过高的人口密度,使得人均居住面积较小,历史街区超负荷使用,造成房屋破败、整体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居住越拥挤则房屋建筑质量越差,即人口密度与建筑质量成反比关系。街区内的民居一般是采取居民自建的方式翻修房屋,造成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其建造技术、施工方法都相对简易,各种无序的改建、加建、拆建,使得许多传统建筑己经面目全非,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风貌造成了不利影响。

2)街巷格局破坏。街巷空间的构成、肌理和脉络是城市居民集体记忆的生动表现,街巷空间作为生活中最为基本的物质空间,其承载的主要活动有漫步、逗留、休坐、观赏、交谈等。随着近些年的不断发展,书院门作为西安的一条著名的传统商业街,已经取得了非常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西安老城区旅游业的一个窗口。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街道内拆除并重建的做法,对原有街区的空间肌理造成较大的破坏,部分街、巷道路铺设年久失修,路面坑凹不平,沿街商户占道经营现象非常普遍,加之道路普遍较窄,当旅游高峰期常出现人群滞留的问题,大大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3)旅游特色不明晰。西安文化以历史悠久著称于世,但在市场各有关因素的影响下,旅游特色愈显不明晰。纪念品应当是由地域传统派生出来的,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同时又是一种很好的文化载体,通过它的传播,直接起到形象宣传的作用。一直以来,三学街的文化产品并未很好地凸显地域性特色,与国内其他景区内的产品同质化严重,一千个景点共享一个旅游纪念品,这也让不少游客颇感无奈。物质载体的缺失使得街区特色消失、旅游吸引力也随之减弱。

5 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策略的建议

5.1 建筑群体

考虑到三学街区的地理位置,根据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提出“文物紫线”的概念,建议明城墙内侧20 m以内的区域恢复为马道或设计为绿地,以解决城市发展和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除保护建筑和文保单位以外,建筑高度整体应控制在9 m以下。其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外围必须建立建设控制地带,以此为维护历史文化街区视域品质。第三,因历史街区需要协调当地居民、游客等人群不同的活动方式,既要保证居民现代的生活,又要保护历史街区原有风貌,这就需要在街区内划定若干区段,采取不同的保护方针。对于仍继续使用的建筑应保留其外表面貌,内部允许改造,以表现新旧建筑文化的交替。

5.2 传统街巷

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格局基本上保持着隋唐时期的大格局不变,具有一定的界面连续性,沿街建筑单体依次排开,类型较单一。因考虑其作为旅游景点的发展模式,无论在传统街道的设计基础上,还是在空间上应当形成错落有致的凹凸间隔,通过建筑单体平面错位,从而打破长向线性空间的单调乏味。

5.3 非物质元素保护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旅游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旅游产业和内涵也不断在充实、外延和拓展。目前旅游市场的文化产品虽然缺乏高端设计人才,但好创意并不少见。要避免“千景一品”的趋势存在,应加大版权的保护力度,以及盗版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各地应当深层次的挖掘当地特色,创造出无法复制的资源基因,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创新,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现给游客,从而打造出“一景一品”,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人们的创造力,使旅游纪念品自身的产权价值得以实现,重塑三学街区文化竞争力。

6 结语

作为城市重要的记忆保存空间,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文化遗产品位高、旅游资源吸引力强等特点,成为众多城市的重点开发对象,承担起城市历史记忆复兴、城市旅游产业升级的重要使命。在此情况之下,应当以旅游发展为导向,重新激发传统商业文化魅力,启动传统商业业态升级,成为当下传统商业街区实现振兴的重要契机,可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恢复街区的活力,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碰撞与融合中,使历史文化街区散发出独具地域特色的无穷魅力。

[1] 方小燕.体验经济中旅游模式的转变[J].商场现代化,2006(18):21-22.

[2] 彭珍珍.西安书院门仿古街区旅游吸引力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9.

[3] 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4] 李志刚.谷城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2001(10):41-45.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Xi’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Wei Shule1Wei Yonggen2Liu Qihong1

(1.HumanSettlementsandEngineeringSchool,Xi’anPeihuaUniversity,Xi’an710125,China; 2.Xi’anArchitecturalDesign&ResearchInstitute,Xi’an710000,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background, meaning and purpos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combining with the research statu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Xi’an Sanxue Street historic district, and from the building groups, street landscape pattern, intangible elements protection and other aspects, put forward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of this distric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architectural style, street landscape patter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1009-6825(2016)26-0003-03

2016-07-03★:2016年度西安市社科规划基金课题(项目编号:16X27)

魏舒乐(1990- ),女,硕士,助教; 魏永根(1964- ),男,高级工程师; 刘启泓(1980- ),男,硕士,工程师

TU984

A

猜你喜欢

碑林三学西安
Oh 西安
西安2021
初中数学线上教学“三学一练一辅”模式探究
昆山市以“三学三小三结合”赋能党史学习教育落地落实
The Changes of Chinese Painting Tool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Water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刘鄩:西安碑林最早的“守护者”
Responses of Irrigated Winter Wheat Yield in North China to Increased Temperature and Elevated CO2Concentration
左宝珍倾尽家资建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