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的教育自觉——从学生立场出发
2016-04-07杨振峰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
杨振峰/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
校长的教育自觉——从学生立场出发
杨振峰/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
学校课程的选择,到底是从学科出发,还是从人的需要出发?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
课程观的转变
我所理解的从“核心知识”到“核心素养”,是一种课程观的转变。如果说,核心知识关注的是学科中心的课程观,那么核心素养真正关注的是学生中心的课程观,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儿童中心。
学科中心的课程观认为,第一,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为目标。第二,关注间接经验与认知能力发展。强调以学科为中心,严格按照逻辑系统编写教材。第三,一门学科的概念、关键概念、原理、及其相互关系是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是组成一门学科的核心,知识结构应成为教育的重点。从这一课程观看到了学科知识的发展价值,看到了现代社会知识剧增,所带来的社会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与个体知识增长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我们试图通过学科结构的掌握来解决这一问题,有其积极意义。其不足之处在于重知识轻经验、重学科逻辑轻心理逻辑、重学术性轻实用性,且具有浓厚的精英主义色彩。
学生中心的课程观认为,第一,学校的课程应该以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和特征为基础,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课程应使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发展。第二,关注直接经验与认知、情意的和谐发展。学校课程的选择应从人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学科逻辑出发。第三,以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在活动中展开课程。教学过程应成为解决问题、思维训练的过程。其不足之处在于重经验轻知识、重心理逻辑轻学科逻辑、重实用性轻学术性,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
从学生立场出发的课程
学校课程的选择,到底是从学科出发,还是从人的需要出发?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诚然,注重核心素养的教学,也有其不足之处。建平中学提倡从学生立场出发的课程,即双“核”并重的课程,既注重核心知识,也注重核心素养。
这是由建平中学学生的特点决定的。建平中学的大部分学生未来可能会走精英教育之路,而且可能在某些学科领域有独特造诣,我们不能不重视核心知识。在当下人类社会认知自然、认识社会的过程中,核心知识的作用还没有办法被替代。但是只有核心知识是不够的,所以建平中学强调双“核”并重的课程。
(一)核心知识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核心知识反映学科特征,建构学科体系,支撑学科持续发展的具有基础性和重要性的知识。而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核心素养也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它是支撑“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那么,核心知识和核心素养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核心素养离不开核心知识,因为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学科核心素养相关,而学科核心素养是在核心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核心知识具有载体性的功能。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是全局与局部、共性与特性、抽象与具象的关系。这是因为在学校课程的学科之间拥有共性、个性与多样性的特征。
(二)双“核”并重的课程实施
基于学科核心知识的课程,有利于突出学科逻辑、体现学术性,是对学科专业人才、学科精英的培养。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关注人的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及文化素养,是对全面发展的健全公民的培养。
基于此,建平中学提出的课程理念是双“核”并重的课程。这种理念的课程在实施中要具有:一要体现学科自身的本质特征。如语文学科中的文字表达、文学思维与文化传统,数学学科中的数学思维与数学模型的建构。二要形成学科教学的目标序列。即情意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这种序列表明,学科教学的根本诉求是学科的素养或能力,而不是单纯知识点的堆积。三要培育学科群,如:语言学科群或文史哲学科群,自然科学学科群,艺术学科群,STEM学科群,它们之间承担着相同或相似的学力诉求。
从学生立场出发的教育
下面概要地从五个方面介绍我们的做法。
(一)导师制引导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特别基础教育,是一群成年人系统地影响一群未成年人的过程。这个影响力实际上体现了教育教学的核心之一——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我校有学术导师、社团导师和德育导师,导师在引导学生社会化进程的过程中,要掌握社会的规则、体系,传统文化的进程等。
(二)走班制满足学生的教育选择
面对个性不一的学生,教育应该关注教育选择。建平中学自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分层走班制教学探索,既保留了教学班,也保留了行政班和班主任体系,采取班主任与导师并行的制度。
分层走班制教学既尊重学生的差异,又满足了学生的选择,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保障。目前,我们的走班教学有:基于学科的分层走班和选修课程的分类走班。原有的走班学科有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目前新增的学科有: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建平中学目前有136门校本课程,82个社团,每个学生每天下午都有两节选修课。每个学生在高中阶段至少要完成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两个课题。不完成的学生不符合建平中学的毕业要求。
走班教学需要有课程支撑,没有多样化的课程,学生走班,只是形式变了,而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并没有发生变化。建平中学的多样化课程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服务于学校培养目标——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和领袖气质的实现。
(三)学分制彰显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个学生仅具备文化素养是不够的。我们以学分评价体系,支持并保障学生的选择。我们要求每个学生要达到234个学分方可毕业,并且这234个学分包含合格学分与特长学分。合格学分保证规范发展,而特长学分支撑个性成长,学生选修不同的课程,在社会上开展社会实践,或者在竞赛中获奖,担任学生干部等具有个性特点的内容,都可获得相应的特长学分。合格学分加特长学分构成总学分,合格学分又包含了学时学分和绩效学分,以此鼓励学科特长的学生充分发展。
(四)自主管理唤醒学生的主体自觉
我们的学生自主管理有两个体系。第一,“三会”——学生会、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团委会。其中,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是我校的特色,它下设学生权益保障委员会、生活管理委员会、爱心基金会、纪律仲裁委员会。完全由学生自己组织,协调解决学生权益保障、生活管理、爱心基金、纪律情况等。第二,班级主题值周。一般一个班级值周一星期。在这个星期里,这个班级的所有学生都会在上午的最后一节课和下午的第一节课融入到学校的常规管理,包括学生的纪律情况、校服穿着情况、出操情况等。除此之外,他们要开展主题调研,发现学校在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层面、活动层面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每周五的行政会上,对中层以上干部提出管理建议。建议提出后,校长督促中层干部在规定时间里调整,满足学生的需求。
(五)活动课程丰富学生的自我体验
未来的学校是一种“超越学校的学校”。从根本上来说,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不是每一位教师,而是整个教师团队;不是每一间教室,而是整所学校;不是每一所学校,而是整个社会文化。
参与有真正文化意义的活动,展开使儿童实践与成人实践贯通起来的活动。超越班级屏障,参与活动。将学校的育人目标细化到各个系列活动。包括:仪式典礼系列:校会、升旗仪式、开学结业典礼、国庆通宵、入团仪式、成人仪式、毕业典礼等;社会实践系列:军训、职业生涯体验、南京行、团支部志愿者活动等;感恩教育系列:感动建平、教师节、“心连心”社团活动等;班集体文化建设系列:微课程、主题班会、温馨教室评比等;4S课程系列:社团活动、科技人文讲座、社会实践、项目设计;学生自主管理系列:班级主题值周;心理课程:心理课、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等。
1.国庆通宵主题活动
截止2015年,国庆通宵主题活动已成功举办了25年。活动内容包括:主题班会、文艺晚会、迎宾风情秀、梦幻水景区音乐会(咖吧服务)、义拍义卖义演、美食街、主题公园(社团活动、游园会)、学生电影展播等。
2.职业生涯体验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没有融入社会的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无意义的学习。只有让学生走入社会,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中,去了解社会,去实践体验,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才能逐渐确立合理的职业目标。
建平中学充分关注学校教育的开放性,让学生在高中阶段至少五次参加社会实践和职业体验,通过体验不同的职业形态,不断认识自己的个性、潜能、志趣,再根据目标发展之要求,不断明确自我发展所需能力与努力方向。
我们的做法:高一年级上学期侧重生涯规划的宣传与指导:(1)年级大会与专家讲座;(2)各班专题的主题班会(3)高一寒假就开始了第一次职业体验活动。高一年级下学期侧重生涯(学业)规划的行动落实:(1)设计与发放建平中学《学生个人生涯发展规划之成长记录》;(2)完善自我的生涯规划;(3) 各方统一思想;(4)资源统计;(5)学生分组;(6)高一暑假开始了第二次职业体验活动。高二年级上学期停课两周进行侧重生涯规划之职业体验的实践。高二下学期生涯规划项目的后期跟进。高二寒、暑假开始了第四、五次职业体验活动。其中,高二学生职业生涯体验的时间为:每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停课两周。在学生停课期间,教师也全体进入不同的行业。我们常说井底之蛙难以培育出翱翔天空的苍鹰,所以教师参与职业体验,他们的视野也更加宽广。
从学生立场出发,其核心思想就是体现高中教育的价值,普通高中教育既需要保障学生的自由个性与精神成长,切实关注普通高中教育的内在价值;又需要帮助学生完成大学准备、职业准备和社会公民生活准备,充分发挥普通高中教育的工具价值,校长的文化自觉表现为充分理解高中的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实现高中教育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通过不断丰富课程满足学生的教育选择,实现学生个性发展。
从学生立场出发,其核心思想就是体现高中教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