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住人性最本质的需要

2016-04-07熊芳芳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教师

未来教育家 2016年1期
关键词:生命语文教育

熊芳芳/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教师



守住人性最本质的需要

熊芳芳/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教师

在我的《语文不过如此》一书的序文中,有这样几段话:

舆论曾批评我们教育学生就像批量生产零件一样,那不赖我们,因为我们本身就是被批量生产出来的零件。我们没有特别的标记,唯一相同的标记就是“老师”——园丁、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们长得像老师,举手投足像老师,言谈表情像老师,思考方式像老师,我们太成功了!我们步调一致,阵容壮观!我们以火热的激情投身于大生产运动,我们亩产万斤,粒粒饱满,并且决不允许良莠不齐。

每一阵“风”刮来,我们都倒伏一地;每一种模式的诞生,都让我们顶礼膜拜。我们走着一个又一个“别人”走出来的路,我们从来没有自己的方向与主张。

……

从教27年,语文界的东南西北“风”,我全都经历过了。但从17岁刚刚站上讲台开始,我心里就有一种简单的执著:创建孩子们喜欢的语文课堂,创建能让孩子们在被吸引的同时有所收获、有所启迪的语文课堂。

今天,“核心素养”的“风”又吹来了。在大家激情飞扬、奋袖出臂的时刻,我也想说点儿什么。

先请大家看一个课堂案例:

一个学生捉了一只麻雀。…………………偶发事实

师问:“怎样处置呢?”

讨论的结果,“关在笼子里喂养着”。

“鸟笼子找不着,改用什么东西?”

“小竹篓子也可以的。”

师指导大家将这麻雀儿连同饮料“装入篓子”。……教室工作

装好了,“搁在什么地方好?”

讨论,“挂在壁上好。”

挂好了,“人家不知道里边藏了雀儿又怎样?”

“还要写个纸条儿贴在壁上。”

师提议:“这纸条儿怎样写法?”…………【国语】

学生们口里都拟了几句话。…………………【语法】

共同批评讨论了一回,最后由师选择一句最好的:

“这篓子里有麻雀,请大家不要动手!” ………作法一(先口说)

“写起来罢!”

先叫学生写在黑板上。有不晓得写的生字,就单写注音,由师正误;再由师斟酌提示几个生字出来。………作法二(次手写)

就此教学这几个生字的发音、注音、字义、笔顺等(生字提示要少:难写的先用注音字母表示,夹在语句中间也不妨。)和语词实质上、语句形式上等等应有的教学。…………读法

大家读一读。读完了,各用纸条儿正式写来。…………(习字)书法

拣最好的正式“揭示”。

这天的功课:下午,可以讲一讲麻雀的生活,………自然科

还可以做一做“鹰捕雀”的游戏。…………体育科

到了第二日,麻雀死了。

师问:“怎么会死的呢?”

大家讨论这个原因,

师为浅说“生物要在空气中生存”的道理。…………………………自然科

师提议:“这死麻雀应该怎样处置呢?”

有的主张“扔在院子里”,

有的主张“给猫吃”,

有的主张“埋在土里”。

师付讨论——自己加入讨论:

“扔在院子里,腐烂了,有种种害处。” ………………(卫生)社会科

“他在篓子里闭死了,很可怜的;应该埋了他。”……(仁爱)社会科

先替他做一个棺材:

棺材的料子用厚纸,分组工作。……教室工作

(甲组)计算要多长?多宽?多高?……算术科

(乙组)绘出一个图样。(或省此项)……………………(图画)艺术科

(丙组)切纸,糊接。………………(手工)艺术科

下午的功课,大家到学校园里去“埋雀”。…………………………校园工作

师问:“大家看,什么地方好?”

“这里要种植。”

“那边是水道。”

“大路旁边有碍交通。”

结果,找着土山坡里一个幽僻的所在。……(地理常识)自然科、社会科

“大家来掘一个坑罢!”

这坑多深?多长?多宽?……算术科

量好,记上。

埋好了,这坟堆子多高?怎样量法?

它的周围多长?怎样量法?

连高带深几何尺?怎么算法?

算完了,收拾工具。大家在这“雀墓”旁,随意演说追悼。……(礼仪)社会科

并可同唱一个熟歌,当作安慰死雀的祈祷歌。………………(唱歌)音乐科

第三日,师提议,“雀坟没有标帜,恐怕不能长久地存在。”

讨论的结果,立碑。

先制“碑文”,……国语(作法,读法)

次用木板造碑,…算术科、艺术科

次书写,…………国语(习字)

次竖碑及碑的附属品。……校园工作

这样的课堂,乍一看像是西方的创举,或者是某个新潮前卫的学校教育改革的招牌。实际,它诞生于九十多年以前甚至更早。

这是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教学法》(商务印书馆,1924年出版)一书中所举的一个例子。对这个案例,黎锦熙先生如此评价:

“授课和工作联成了一气,知识与行为打成了一片……这种经验,可创造他们自己的环境;这种记载,可保存他们自己的经验;而这种文章,又成了他们环境的一部分。取这样的教材,照这样的教学,可使儿童的经验一天一天地深入而扩张;他们的环境,把经验做基础,也就一天一天地新鲜而恢廓。他们的精神、思想、声音(语言)、符号(文字)自由自动地在里边运用着;受了教师的辅导,经过共同的整饰,便成了他们的‘文学’。这就是‘读本’,这就是‘国语科’。——此为上品。”

图1

《新著国语教学法》是白话文教学论的第一部专著,堪称现代语文教学“立法”之作。黎锦熙先生在本书第一章中,对于“国语教学之目的”作了详备的说明(见图1)。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潘新和教授如是评价这一说明:

“这四个目的分别指向:自动的研究与欣赏——实用(也包含有一定的审美目的),社交上的应用——应用,艺术上的建造——审美,个性与趣味的养成——精神。这四个目的概括得很全面,而这又与今天新理念提出的核心概念‘语文素养’有着惊人的相似。”“(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居然没有涉及最重要的‘心意要旨’:锻炼人格、个性与趣味养成。把人格、个性、趣味给丢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应该发生的疏忽。大半个世纪后,我们的认识又回到了原点——离原点还距之甚远,而且‘三维目标’,是作为课改的一条最重要的‘新理念’提出的,这似乎包含着某种反讽意味。”

如今,关于“核心素养”的讨论如火如荼,有没有人想过要回归原点,守住人性最本质的需要?

我常说,学语文,靠的是情感的温度、信念的纯度和思想的深度。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日益浮躁、功利,现今中学语文教育“工具论”也甚嚣尘上,甚至有观点说:“语文教学更高境界的目标还应该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而不是走向内容与情感。”按照这种说法,难道要像教英语一样教语文?中国人学英语,就是只追求基本运用、语法正确,而母语教学的底线是语言文字的教学,但不能止于底线。没有情感的推动,我们就什么都学不会。正因为没有感情,机器从来“学”不会任何技能,它只会按照人所设定的程序运转。

语言、艺术,都是中性事物,最终造福人类还是祸害人类,取决于使用它们的人的心灵和信仰。片面强调工具性,武断否定或忽略人文性,是本末倒置,是违背人性,是一种“物化”的教育。“物化”的教育,结果就是批量生产“物化”的人。

早在1922年,叶圣陶先生就在《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第一须认定国文是儿童所需要的学科。……第二,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学童所以需要国文,和我们所以教学童以国文,一方面在磨练情思,进于丰妙;他方面又在练习表出情思的方法,不至有把捉不住之苦。……教授国文不以教授形式为目的,这不过是附带的目的;宜为学童开发心灵,使他们视学习国文如游泳于趣味之海里。”

笔者以为,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引导生命向善,求真,审美,这才是我们要努力抵达的彼岸。至于语言文字的形式,你可以说它是一条船,也可以说它是一座桥,它是工具,但工具永远不是目的。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俱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而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有一首诗:

没有认清痛苦,

爱也没有学成,

那在死中携我们而去的东西,

其帷幕还未被揭开。

现在的语文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笔者以为就是处于让学生既“没有认清痛苦”“爱也没有学成”的状态。浮于知识技术层面的语文课堂,既未能启蒙他们的思想,也没能陶冶他们的性情,也就是说,既没有审智的功能,也没有审美的效果。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应该既有审智的功能,又有审美的效果。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重“智”重“美”。审智与审美,往往是密不可分的。

审智方面,笔者以为语文教育最核心的学科素养就是价值意识。社会学家潘光旦说:“价值意识之发达,用之于理智,便知是非真伪的区分;用以待人,便识善恶荣辱的辨别;用以接物,便识利害取舍的途径;甚至艺术家所称的‘赏鉴的能力’,即美丑的辨别力,西文所谓‘taste’,也无非是价值意识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说,能够培养学生价值意识的语文课堂,就是具备审智功能的课堂。

审美方面,笔者以为语文教育最核心的目标追求应该是培养生命充沛、有创造力、有爱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的人。哲学家宗白华说:“中国哲学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道尤表象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人类这种最高的精神活动,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是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这充沛的自我,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掉臂游行,超脱自在,需要空间,供他活动。”

生活是人的生命动态展开的过程,是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直接统一的。一个鲜活的生命存在于流变世界中,不能也不可能缺少情感体验,丰富的情感体验意味着存在的完满。用审美的情感激活学生的生命能量,他们才可能拥有圆满丰泽的内心世界。审美的愉悦会引发积极的情绪反应,当学生持久地、多角度地获得审美的情感,他们的理智情感、道德情感也会受到陶冶,并作为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逐渐内化,形成丰富的人格内涵。

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人,不是人力,教育应促进人的身心生长与自我实现,即帮助每个人愉快地、从容地、动态地活着。教育是为了人的生活,为了使人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获得深刻的人生智慧,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教育的核心在于使人人化,即使人的生命具有人的尊严、人生的意义,使人像人一样生活,并谋求人生的幸福;使人领悟到生命的内涵,并使人的灵魂觉醒。

所以,我在不同的场合都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三维目标:感性、理性、知性。语文教育的目标是一个以生命为轴心的三维空间(见图2):第一维——丰富的感性体验,侧重于教学资源,包括文本材料、生活情境、语文活动等的素材价值,帮助学生从中获取直接的人生感知与情感体验;第二维——精准的理性认知,侧重于教学资源的工具价值,帮助学生从中获取客观知识与基础能力;第三维——美好的知性素养,侧重于教学资源的生命价值,帮助学生从中获取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和人生智慧。

这以生命为轴心的三维目标,就是我所认为的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我常说人性是永恒的,贴近人性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符合人性的目标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目标。无论潮流如何改变,无论教育的风向标指向哪里,守住人性最本质的需要,培植它,浇灌它,照耀它,引导它,成就它,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就能够得到体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就能够得到生长,并最终开花结果,芬芳世界。

图2

猜你喜欢

生命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