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语文核心素养之基
2016-04-07王琼深圳市宝安区天骄小学教师
王琼/深圳市宝安区天骄小学教师
语感——语文核心素养之基
王琼/深圳市宝安区天骄小学教师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母语,其核心素养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应该有一种更内在、更接近母语本来面目的内核——一种关于母语的神圣而奇特的感觉——语感!
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是怎样学会用母语表达与交流?靠的是“语”?靠是“听”?是,又不全是。习得!才是公认的途径!习得,绝不只是一种听觉,而是一种复杂而奇特的感觉,这就是语感!一种对母语之音、形、色(如表达之人的脸色)、味的感知、捕捉与反应。的确,语感,似乎最缥缈,却又最真实,看似最轻巧,却又最厚重!
“我亦无他, 唯手熟尔。”是欧阳修笔下卖油翁娴熟的手感;美国NBA赛场上常有的绝杀让整个世界为之沸腾,是球星们一级棒的球感;百步穿杨的神枪手技压群芳,是射手超一流的枪感;商战谈判桌上舌战群雄、心思缜密的高手,靠的是对语言极其敏锐的感觉!
语文学习,最需要着力培养的就是这种强大而特别的感觉!语感,是当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我国最早提出语感的是夏丐尊先生。夏丏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如此谈起语感:“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单解作红色,‘夜’不单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单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单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培养语感,落实“三个贯通”,至关重要!
贯通语文与生活
语感,从生活中来。
劳动创造了语言。劳动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苦难的人生创造沉重的语言,幸福的生活创造温馨的语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果从来没有关于“大漠、长河、孤烟、落日”的间接认知或直接体验,又怎能体会到其中的感慨?这也正是小学生较难理解古诗词的缘故。语文的外延就是广阔的生活!只有贯通了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语感才能真实、鲜活、深刻地植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经历就是财富。学生的生活经历、社会阅历越丰富,他们的语感才可能越发鲜明、敏锐而独特!
贯通语文与文化
语感,从文化中来。
先看个事例,“私塾发蒙,可想而知,读的不外乎是《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东西。上了初小,也只读了一些‘四书’‘五经’一类的书。当时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背诵。当然,光背诵而不解其义固然不是正确的方法,但小的时候背的东西往往可以记一辈子,而且背的多了对一个人的文化功底甚至可以起到相当大的影响。”(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
为什么会如此?小学生的口语已发展到了一定水平,继续发展赖于更高水平的书面语言来带动,要继续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最根本有效的办法,就是贯通语文与文化,用文化濡染学生的语文学习,夯实功底、孕育语感。成语、诗词曲赋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来自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精辟凝练,内涵丰厚,这些正是最应该提供给孩子“习得”语言,培育语感的文化珍品。
语文学习与语感培养,必须回归到浩瀚的汉语言文化中去。
贯通语文与自我
语感,从自我而来。
用现代理论来解释,语感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牵涉到个体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同于语,而异于感”,这是语感于每个人的最好写照!马克思指出:“人的感觉不是某种天赋的或先验的能力,而是在人的对象化活动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语感的培育,必须基于个体的实践与劳动。
母语教学,并非为了把所有孩子都培养成母语之艺术家,取法乎上,仅得乎其中,取法乎中,仅得乎其下!必须向着此目标出发,如此,哪怕最终只得乎其中或其下,学生的母语核心素养也会超乎我们的想象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