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民办高校服务“泉州制造2025”现状及其路径*

2016-04-07

海峡科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泉州民办高校办学

郭 伟



泉州民办高校服务“泉州制造2025”现状及其路径*

郭 伟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

当前,民办高校与“泉州制造2025”之间的相互依赖、共生共荣关系日益凸显。泉州民办高校应通过争取地方政府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政策扶持力度,主动树立适应与服务“泉州制造2025”的意识和观念,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建立适应与服务“泉州制造2025”发展的民办高校特色办学体制机制;创建促进“泉州制造2025”发展的公共实践基地,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适应与服务“泉州制造2025”的人才需求预测机制,确保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引领先进文化,为“泉州制造2025”的顺利实现提供精神动力等路径,从而为“泉州制造2025”的如期顺利实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民办高校 泉州制造2025 特色办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民办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日益融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中国制造2025”是指在制造业领域,到2025年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大国,还要进入世界强国行列。其发展纲要的核心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主线是“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中国工程院在全国各地调研比较后认为,泉州作为制造业大市,产业门类多、规模总量大,又鉴于泉州在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方面的进展,决定把泉州市作为“中国制造2025”唯一的地方样版和实践范例。“泉州制造2025”规划三大重点分别为:智能制造、质量品牌提升和服务型制造。

为此,泉州民办高校必须适应和服务“泉州制造2025”,其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设条件加快发展“泉州制造2025”所急需的短线专业,为顺利实现既定目标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外向型高级专门人才。

1 泉州民办高校适应与服务“泉州制造2025”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1.1 泉州民办高校适应与服务“泉州制造2025”的优势

1.1.1民办高校是促进“泉州制造2025”顺利实现的动力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指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劳动者素质的高低是制约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众所周知,泉州民办高校是为了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特别设立,它通过学科专业设置的调整,能最大、最快限度地满足本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社会事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为“泉州制造2025”顺利实现提供可靠而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1.1.2民办高校是促进“泉州制造2025”顺利实现的重要推手

综观世界各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均以高校集中地区为依托,如美国的硅谷与日本筑波科学城等都培养和孵化出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对本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泉州坚持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行业水平提升并举,产业集聚与优化布局互动,创新管理方式,着力建设一批信息产业、石化、高铁车辆及零部件生产、装备制造业、纺织鞋服业、泛家居产业联盟等优势产业及配套产品生产基地,特别是在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成为“中国制造2025”唯一的地方样版和实践范例。为此,民办高校也理应成为促进“泉州制造2025”顺利实现的重要推手。

1.1.3民办高校办学机制较为灵活

在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比较中不难发现,尽管民办高校存在社会地位低、师资队伍较不稳定、生源质量偏差、办学经费紧张、政府配套扶持政策尚不完善等一系列的不利条件,但较为灵活的办学机制是公办高校所无法比拟的。民办高校办学体制较为灵活,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公办院校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能够更好地为“泉州制造2025”目标的顺利实现服务。

1.1.4民办高校是当地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和知识的传承和创新之地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民办高校拥有较丰富的地方人文特色资源,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主动融入本区域各项文化活动,引领和带动本区域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发扬光大和社会新风尚文化的形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促进“泉州制造2025”的顺利实现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1.2 泉州民办高校适应与服务“泉州制造2025”的劣势

1.2.1地方政府力促民办高校适应与服务“泉州制造2025”的机制体制尚未健全

首先,地方政府引导机制尚不健全。地方政府在加强、协调民办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过程中,未能有效引导民办高校为“泉州制造2025”服务,也缺乏具体、有效、可行的激励措施。其次,地方政府调节机制尚不健全。在现行的民办高校办学模式下,由于种种原因,地方政府往往未能严格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在资金、土地和教师事业编制上等方面给予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等的实际支持,导致制约民办高校办学的“瓶颈”一时难以解决。再次,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受国家行政指令制约,导致各民办高校发展定位不够准确、发展目标趋同,不能更好地满足“泉州制造2025”对人才的需求。

1.2.2民办高校自我适应与服务“泉州制造2025”的意识和理念仍较为淡薄

虽然民办高校都把适应与服务“泉州制造2025”摆上了议事日程,但缺乏主动适应与服务的意识和理念,不能从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适应与服务“泉州制造2025”发展的重要性,缺乏自身特色,难以形成适应与服务“泉州制造2025”所要求的高效、协调、系统、有序的运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民办高校适应与服务“泉州制造2025”职能的实现。

1.2.3民办高校专业设置与“泉州制造2025”人才需求预测动态调整机制尚未建立

民办高校虽然也在为“泉州制造2025”进行专业人才需求预测工作,但受自身条件和信息资源不畅的限制,其预测的质量和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根据“泉州制造2025”发展需要,及时有效地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例如泉州市民办高校几乎都设置英语、国际贸易、中文和工商管理等办学经费投入较少的传统文科专业,而“泉州制造2025”建设发展急需的信息产业、石化、高铁车辆及零部件生产、装备制造业、纺织鞋服业、泛家居产业、“数控”等专业却开设不足。

1.2.4民办高校科研创新能力较弱

当今,科技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突显。然而,由于民办高校办学历史不长,科研经费完全靠自筹解决,且大多数年轻教师科研能力较薄弱,缺乏高质量能够直接促进“泉州制造2025”发展的横向科研成果。这对于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公司来说,更不愿意选择与民办高校进行深度合作,从而制约了泉州民办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直接为“泉州制造2025”服务。

2 民办高校适应与服务“泉州制造2025”的新路径

2.1 争取地方政府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政策扶持力度

在民办高校与“泉州制造2025”互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协调。首先,地方政府应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政策扶持力度,及时制定包括分期分批解决民办高校教师编制在内的相应配套政策,为民办高校适应与服务“泉州制造2025”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其次,地方政府应牵线搭桥为建立与完善民办高校与“泉州制造2025”企业之间合作的具体形式与途径服务。再次,地方政府应设立校企合作协调委员会,以推动具体项目的落地开花结果。

2.2 民办高校应主动建立适应与服务“泉州制造2025”的意识和观念

民办高校区域服务能力包括人才培养能力、教学科研服务能力和传承文化能力在内的诸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这就要求民办高校不仅需要从所处区域汲取教育资源,而且还需要反哺于该区域,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民办高校必须紧密结合“泉州制造2025”发展变化的新趋势、人才和科技的新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科研方向,主动树立适应与服务“泉州制造2025”的意识和观念,不断增强服务水平和能力。

2.3 积极探索建立适应与服务“泉州制造2025”的特色办学体制机制

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应为“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级人才,总的办学特色是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充分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资源等要素来构建自身的强势学科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泉州制造2025”顺利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例如福建师大闽南科技学院就确立了“致力于将学院建设成为一所立足闽南,面向海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侨乡特色的教学应用型的知名独立学院”的发展定位,值得闽南民办高校学习。

2.4 创建“泉州制造2025”公共实践基地,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民办高校必须实行开门办学,改变传统的“象牙塔”式人才培养模式,要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服务“泉州制造2025”发展的需要为宗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首先民办高校必须加强与“泉州制造2025”的有效对接,促进民办高校与行业、产业、企业深度融合,解决“校热企冷”、合作层次低、难以持续等突出问题,一起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实践基地。其次,民办高校也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开展员工在职继续培训,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例如福建师大闽南科技学院已与140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各类实践基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质平台,并分别与永辉超市集团、森源家具集团共建“永辉班”和“森源班”等。

2.5 建立“泉州制造2025”的人才需求预测机制,确保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前瞻性

随着“泉州制造2025”的不断发展和产业升级,必然导致区域内劳动力类型需求结构的变化,所以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必须以“泉州制造2025”的人才需求为导向,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深入一线实际认真调研“泉州制造2025”的人才需求新变化,科学预测未来几年人才需求发展变化新趋势,前瞻性地调整专业结构,从而达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民办高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效果。

2.6 引领先进文化,为“泉州制造2025”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精神动力

民办高校存在于特定的区域环境中,长期浸润于地方文化的熏陶之中,与地方文化水乳交融,交相辉映,在服务“泉州制造2025”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福建师大闽南科技学院师生每年都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泉州人民奉上高雅的文艺演出,使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为泉州这座古老而又现代化的东亚文化之都尽展闽南特色、泉州魅力,为“泉州制造2025”的顺利实现提供精神动力。

3 结束语

“泉州制造2025”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系统,其目标能否如期顺利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域内是否有支撑其发展的各类高级专业人才。而俗话说:“得地方者,得发展”。泉州民办高校理应遵循民办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基本规律,以泉州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为指针,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和发展思路,主动融入“泉州制造2025”发展进程,并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从而为“泉州制造2025”各项目标的如期顺利实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 王碗.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创新[J] .继续教育研究, 2010(7): 148-151.

[2] 周旭清,王思民.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考[J] .教育学术月刊, 2011(1):44-45.

[3] 王双巧,王占梅.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的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1(5): 27-28.

[4] 刘莹英. 民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4(11):1-4.

[5] 韩宝平.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探索地方高校特色发展之路[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11):4-7.

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泉州民办高校适应与服务‘泉州制造2025’路径探究”(2015D43)。

猜你喜欢

泉州民办高校办学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