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模式在美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2016-04-07章雁
章 雁
“微课”教学模式在美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章 雁
中国美术学院实验教学管理部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各种网络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微课”因其短小精悍、目标明确等特点,特别符合目前的时代特征。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利用视频提前完成教学内容,使得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巩固,非常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该文结合“翻转课堂”和“微课”对目前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课堂教学进行实践,并针对美术类院校的特点和实际问题加以改进,以期为促进美术类高校教学改革添砖加瓦。
微课 翻转课堂 计算机基础 美术类院校
0 引言
“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要求各种传统行业与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深度融合,产生新的生命力。而教育行业与互联网结合最典型的形式就是各种基于网络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视频播放技术和网络直播技术的“网络课堂”。这类网络教学资源具有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选择面广、自由度高等优势,非常符合网络社会的时代特征,受到广大网络用户的喜爱。网络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与喜好,可以自由安排学习计划和学习时间,通过网络就能进行自学,在不需要教师的帮助下也能够掌握新的技能和知识。对现有的课堂教育特别是高校教育产生了一定冲击。如何在这种大环境下,让课堂教育能够发挥其自身的特点,在网络教学的冲击力下提高竞争力,焕发新的生命力,是目前高校教师必须正视和思考的问题。
1 “翻转课堂”与“微课”的概念和特征
“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或称为“颠倒课堂”)于2007由美国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atha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最先运用。最开始只是将课堂教学的PPT演示内容和讲课声音通过录制成视频上传到网络以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随后演变为要求学生先在家看教学视频而后到课堂完成作业,并对作业中的问题进行讲解,逐渐形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雏形。“翻转课堂”是使传统的“课堂上听教师讲解,课后做作业”的教学习惯、教学模式发生了“翻转”——变成“课前先看教师的视频讲解,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做作业”[1]。
“微课”则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2]。与“翻转课堂”的完整教学视频不同,“微课”不是一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它是通过提炼知识点,以一段只有几分钟却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作为主要呈现方式[3],学习目标明确到某一个小的知识点或操作方法。同时,“微课”也不仅仅是一段视频,它还包括与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甚至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多年,根据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以及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对现有的教学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目前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尽管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大范围普及,但是因各地的重视程度不同,学生之间的计算机水平差异还是很大。这种差异一方面表现在日常操作应用上,同时也表现在不同类型的软件使用上。例如,大多数学生可以熟练使用各种网络浏览、下载工具,部分学生已经通过自学或其他途径学习过专业软件,可是即使是这部分使用电脑非常熟练的同学,对于计算机的系统设置、网络设置包括日常办公软件的使用,也有很多人只限于会使用但并不熟练。
其次,计算机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只是日常娱乐的工具,对于专业领域的应用,不同专业之间对于计算机课程甚至是计算机本身的兴趣差异很大,这一点在美术类院校中显得格外突出。一些与计算机关系密切(例如设计、动画专业)的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很大,也会花更多的课外时间学习各种专业软件。而一些传统绘画类专业(例如国画、书法、油画等)的学生则因为专业特点,对计算机在专业方面的利用并不重视,从而附带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也一并敬而远之。
再次,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而作为衡量学生计算机水平标准之一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并不轻松,因此如果以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为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往往非常紧张,教师希望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将所有的考试相关知识点都传授完,而学生因为水平差异,大部分学生无法及时消化课堂内的知识点,使得对于课程的内容感到深奥枯燥,当这种情况形成恶性循环时,必然导致教学效果下降,对于达到教学目标起到反作用,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软件应用能力达不到预期效果。
3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程实施设计
鉴于以上提到的诸多问题,《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个与计算机关系非常密切的课程,如果还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固步自封,势必是最容易受到网络课程冲击的目标。作为一个总体难度并不算太高以及有着广泛教学基础的课程,学生可以容易地在网络课程中寻找自己容易接受的视频或者文字等教学形式,通过自学等方法完成大部分知识点的学习,因此若想要让《计算机基础》课程保留其存在的价值并焕发新的生命力,必须要走出传统模式,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在实践中大致流程是这样的:
3.1 课堂教学之前
教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分解。例如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根据教学大纲及教材大致分成基础理论、操作系统和网络应用、Word软件应用、Excel软件应用和PowerPoint软件应用几个大模块,每个大模块再根据包含的具体知识点和软件应用难度等区别进一步分解成若干小知识点,每一个小知识点称之为一个“微单元”,就是在“微课”设计时的一个主题模块。
针对每个主题模块,设计配套的“微课视频”时间不宜过长,因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较课堂教学更容易分散,一般控制在8~10min左右即可。但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和操作内容丰富,也无法做到非常细致甚至每个知识点一个“微单元”,因此设计的时候,结合教材内容将具有紧密相关性的若干个知识点结合在一起较为恰当;设计配套的“微教案”和“微课件”,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前就大致了解所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和难点;设计配套的“微练习”,让学生能在观看视频后将相关知识点用于实践操作,通过练习发现问题。
学生的任务是,在课前根据教师提供的“微单元”观看视频自主学习,并根据“微练习”要求完成作业进行自测。将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课堂上提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问这一环节甚至可以在课前就通过各种“微课”教学网络平台或者社交媒体软件(例如QQ和微信等)完成,以便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将典型问题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着重讲解,并且也可以尽早发现“微单元”的设计问题,并予以完善。
3.2 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课前收集到的较为典型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同时学生也可以针对一些新的想法和问题当堂提问并由教师及时解决,以相互交流的形式巩固知识点。然后布置新的练习内容,由学生在课堂内完成,新的练习难度和内容应在“微练习”的基础上有所延伸,让学生自己在通过“微单元”的学习后进一步去扩展新的知识点,允许学生之间通过小组讨论或自行查找资料等形式来解决。在完成之后再由教师讲解或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自我比较、评判。这种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来获取的经验和知识点的教学模式,恰恰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4]的观点,通过实践也证明,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学生在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上往往优于往届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
3.3 课堂教学之后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练习予以评价,一方面是对学生课堂任务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能在课堂练习中发现新的问题。对于这部分问题也要通过交流平台进行反馈,这部分问题既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双方都通过这些问题进行总结,最后实现共同进步,教学相长。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与互动,使得“翻转课堂”模式不仅仅是简单的“课前看视频,课上做作业”,它更关注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4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美术类院校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作为教学支持资源的“微课”设计者,教师在这一教学模式中的工作内容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程内容几乎不需要设计,一般只要根据教材或者考试大纲进行“照本宣科”地讲解即可,而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乃至三次加工,提炼知识点,设计“微单元”,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专业素养,对自己所教授的课程进行反复深挖,做到“庖丁解牛,了然于心”。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大部分是在电脑上完成的,可以通过录屏软件录制得到,而后期的配音、视频字幕的制作则需要教师自己完成。一些设计类专业的课程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完成,而美术类院校中一些脱离计算机的专业(例如绘画教学、实验室工具操作)的“微视频”制作则需要视频录制、后期编辑等专业技术的支持。这一部分的工作量较大,需要一定时间积累。这一部分工作,初期可以以单一课程为单位制作,后期则应以学院为单位的多专业、多课程协同工作,发展成基于校园网或者互联网的具有一定规模一定区域的综合“在线学习社区”,并最终朝着“可汗学院”和“MOOCs(慕课)”模式发展[1],而美术类院校又因其不同于一般院校的专业特点,可以通过建立自己学校专业课程方面的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系统,无论是对于推广学校对外品牌,还是提高校内教学质量都有很大帮助[5]。
在实践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教师课前要求的“微视频”观众并不多,而能够完成“微练习”并提出问题的学生则更少。“翻转课堂”这种引自国外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区别于国外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大部分的中国高校学生,经过从小学到高中的各种传统教育,已经习惯了被动的教学方式,并且由于缺少了之前学习环境中的教师或家长监督,大学新生在学习上感到非常的“自由”,因此大学新生无论是学习自主能力或者是课堂提问的能力,往往没有我们预先设计的那么高。而另一方面,美术类院校的专业特点使得学生在大一入校后就面临巨大的专业压力,专业课程大量的课外作业导致学生并没有太多的课外时间花在一般的文化课上。对于这种特殊情况,如果还是照搬现有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上课直接讲的“典型问题”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可能是完全陌生的内容,布置的新任务,除了事先看过“微视频”的学生和部分水平较高的学生,其余部分往往是无法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的。针对这类问题,一方面,教师要做到适时监督,引导学生在课前完成“微课”学习工作,例如通过建立学习小组让学生间互相帮助,通过建立奖励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等方法。另一方面,而教师也要不断在实践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尽心设计课堂活动的每一环节,例如“微视频”时间尽量短,以便于学生用非常少的碎片时间就可以至少看一遍,大致了解教学内容。而如果在课堂教学之前通过交流等环节得到的反馈并不理想,则在课堂任务的设计过程中就要进行“妥协”,讲解过程尽量做到能反复提到相关知识点,便于学生回忆;课堂新任务的设计也不能过于复杂,尽量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者单独辅导等方式完成新任务,掌握知识点。在课堂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也允许学生在本课任务完成后,利用多媒体教室的现成条件,对下一节课的“微单元”进行预习,这种做法,对于那些课外时间较少或暂时未配备电脑的学生,显得非常人性、体贴,对于下一节课的教学压力也有大大的缓解。
最后就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的冲突与调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这一单一目标,对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有一定影响的,首先计算机等级考试操作题部分虽然具有一定难度,但也因为具有可重复性,如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只需要将历年考试真题进行反复的操作练习,死记硬背。而这种“应试教育”恰恰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不想面对的。另一方面,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理论题题库多年来未进行的更新,甚至会出现一些不符合时代特征的内容,无论是新的教材还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都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知识点作为考试内容无异于夏虫语冰。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将这两者相结合,需要教学设计者在课堂设计过程中花一些心思。例如将某道考试真题作为“微练习”让学生进行操作后,在课堂讲解中可以分析该题的得分点,并进一步提示某些步骤可以使用其他不同于“微视频”的步骤得到,同样可以得分,然后让学生自行研究测试,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在掌握多种操作技能的同时也对这道题目产生深刻的印象。
5 结束语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目前在我国已经逐渐有了多种教学应用,其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也多种多样,但也因为我国特有的一些教育原则与传统,需要大量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合作,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各种问题,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改进,摸索出各种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教学习惯、不同专业特点的新模式。笔者作为美术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旨在通过将这一教学模式与美术类院校特点相结合进行探索与实践,为其他美术类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一条可以参考的思路,为美术类院校的“微课”建设提供微薄力量。
[1] 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2]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 金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 2014(23):55-58.
[4]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5):74-81.
[5] 张春英,刘盈,赵艳君.基于“MOOC+SPOC”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6(3):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