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了吗?

2016-04-06齐贤

恋爱婚姻家庭 2016年4期
关键词:郁垒门神花鼓

齐贤

传承传统,这不是一个老朽的话题,而是历久弥新。

儿子看完国产动画《小门神》问我:“妈妈,为什么过春节我们家不贴门神呢?”我不禁哑然。别说我们家了,左邻右舍也没有谁家门上贴门神年画的,连春联都少有挥毫泼墨写就的,替代品则是千篇一律的印刷品。至于“门神”姓什名谁?是何方神圣?恐怕现在的年轻人没几个能答出来了。

难怪作家马伯庸在看完《小门神》后,深有感触:“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山海经》原文,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可能今天90%的中国人已经不知道了……”电影《小门神》里,郁垒和神荼这两位门神源自《山海经》。由于众人如今只信奉财神爷,神界的其他神仙都面临下岗再就业的抉择,两位门神也只能在神界打扫卫生。影片导演王微曾说,在撰写剧本时,他一直被好奇心驱动:如果消失的神仙还活着,那种不被人需要的局面,他们又将如何面对?

如何面对?电影里,郁垒一度迷失,为了让人类重新需要门神的保护,他冒险放出怪兽“年”;神荼没有胆量阻止郁垒,甚至不敢开口和人类说话,以为一开口就会天塌了,在唯唯诺诺中纠结。而生活中,面对曾经鲜活的传统日渐稀少,“如何面对”这样的问题不该去问“神仙”,而是我们自己。

最近北京卫视真人秀节目《传承者》第三期里的一幕在朋友圈里疯传:50个农村孩子在台上整齐划一地表演山西稷山高台花鼓,挥汗如雨。表演完毕,台下几名青年嘉宾毫不客气地评价“没有创新”,甚至有嘉宾表示“看不到个体,看到了一种孤独……”这样的一番评论引起了现场导师陈道明的感慨:“你们可能有很高的知识,但对于我们传承的文化,你们连常识都没有。因为没有看过,你们就否定他们的存在……”台上的青年嘉宾脸红了,眼神木了——他们可能这是第一次看花鼓表演,却在内心里用“土”字否定了传统。

如何面对?放下浮躁与空想,让传承如绵绵春雨润物细无声,更需要为传承赋予情感。我曾听一位闺蜜说过,她十分敬重她的公婆——一对携手走过金婚彼此仍举案齐眉的老夫妻。正是这份相敬如宾成了他们家可以传承的衣钵。或许“传承”听上去有些高深,通俗些说就是居家过日子嘛。家,过的是柴米油盐,享的是儿女情长。早年间,一家老小围着冷锅热灶,循着传统把日子过出了暖暖的滋味。现如今,网上线下的新鲜玩艺却惯着老老小小不识传统为何物,一个比着一个地说无聊了。

电影《小门神》里,小英跟着妈妈来到江南小镇,刚开始有些难舍城市的繁华,万圣节还想着要cosplay,却不知道春节应该贴个年画,放个鞭炮。到后来,在与“年兽”的PK中,感受到了民俗,接受了传统,传承了奶奶“烧了100年的老汤”。这样的结局让人欣慰,联想到身边,许多年轻人的过节模式就是:吃饭聚会,淘宝购物,自拍点赞。这是了无生趣的日子,不是有滋有味的生活。节日之所以成为节日,就是因为承载着千百年积淀而成的情感交流与文化认同。

我记得上初中时,有一年中秋节到了,老师布置了一份特别的作业,让我们将对家人、朋友的赞美与祝福写在卡片上,收集起来,共同制作了一个贴满祝福卡片的五彩灯笼。老师说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节日不是简单的假日,节日是祖祖辈辈的延续与传承,是有情感、有灵性的。当你用充满爱和赞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平凡和日子也能流光溢彩。”用数典忘祖来批评当下文化的缺失和传统的凋零,或许有些言重了。但是如果传承没有了,我们的文化何以延续?我们的民族何以存在?传承传统,这不是一个老朽的话题,而是历久弥新。

这个春节,儿子对门神年画突然有了兴趣。他拿起画笔,按照自己对“门神”的理解,勾线涂色,完成了几张栩栩如生的年画。看着他兴致勃勃地将自己的作品贴到门上,我仿佛回到了儿时的春节——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包饺子、蒸年糕,打灯笼、放鞭炮……

(责编/邓琳琳)

猜你喜欢

郁垒门神花鼓
淮岸花鼓情
小小的家
有趣的门神
幸福花鼓
花鼓灯小唱
门神都是什么样
论门神在不同时期的演变
花鼓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