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翎:用小人物烛照大历史

2016-04-06倪立秋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3期
关键词:张翎小桃小说

倪立秋

2010年10月,第十六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和宜昌举行,就是在这次会议过程中我认识了张翎。2014年11月,我们在南昌大学再次相遇。几年不见,张翎看上去并没有多大变化,依然留着卷曲的刘海,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脸上的笑容还是那么温和友善,给人留下亲切温厚的印象。记得在宜昌同桌吃饭时,我曾经问过她如何平衡工作与写作,她说:“加拿大冬天很长,冬夜更长,写作伴我在加拿大度过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虽然是短暂而匆匆的两次接触,张翎却让我意识到,她温和的笑容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对文学创作的执着探索与不懈努力。

一、左手职场右手写作:从业余创作起步的多产作家

张翎,女,1957年出生于浙江温州。曾在温州郊区当过代课老师,在工厂开过车床。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就职于煤炭部某机关担任英文翻译。

1986年,张翎赴加拿大留学,分别在加拿大卡尔加利大学及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和听力康复学硕士。赴加拿大留学前,张翎曾回故乡扫墓,其时她领悟到自己要漂洋过海,去寻找一片神秘而陌生的异国天地。如今,30年过去了,张翎把足迹印在卡尔加利、辛辛那提、明尼阿波利斯、温哥华、多伦多等许多北美城市之后,对世界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深刻的感知,也对中西文化的异同有了全新的体会。居住过多个北美城市,也曾尝试过多种职业,如今的张翎定居于多伦多,在海外职业生涯中,她主要是在美国和加拿大从事注册听力康复师工作。

自1990年代中后期起,张翎开始在海外写作并发表作品。迄今为止,她已在《收获》、《十月》、《人民文学》、《钟山》、《香港文学》等处发表过多部小说,代表作主要有《阵痛》、《余震》、《金山》、《雁过藻溪》等。其作品曾多次获得两岸三地重大文学奖项,入选各式转载本和年度精选本,并六次进入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被中国小说学会评为2011年度中篇小说排行榜首,《阵痛》领衔新浪2014年3月中国好书总榜。根据《余震》改编的灾难巨片《唐山大地震》(冯小刚执导),获得了亚太电影节最佳影片和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等多个奖项。根据《空巢》改编的电影《一个温州的女人》获得了金鸡百花电影节新片表彰奖和英国万像国际电影节最佳中小成本影片奖。其小说作品已被译成多国文字。

下面是一张简单的以倒纪年方式列出的张翎创作年表:

长篇小说: 2016年,《流年物语》,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2014年,《阵痛》,作家出版社;2013年,《唐山大地震》,花城出版社;2011年,《睡吧,芙洛,睡吧》,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金山》,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年,《邮购新娘》,作家出版社;2001年,《交错的彼岸》,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望月》,作家出版社。

中短篇集:2013年,《一个夏天的故事》,花城出版社;2012年,《恋曲三重奏》,江苏文艺出版社,和《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九州出版社;2011年,《女人四十》,工人出版社;2010年,《余震》,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雁过藻溪》,四川时代出版社;2005年,《盲约》,花城出版社;2004年,《尘世》 ,广西人民出版社。

通过这张简单的创作年表,读者可以看出张翎是一个勤奋多产的作家。从1998到2016,在18年时间里,她出版了8部长篇小说8部中短篇小说集,差不多以平均一年一部书的节奏在出版自己的作品。这个速度可能算不上飞快,但肯定也不能算慢,更何况张翎原本就不是全职写作,她还有一份专业工作,在多伦多的一家诊所担任听力康复师,本职工作是帮助病人恢复听力,其创作活动全都是在下班后的非工作时间进行的。她曾说过:“我从写第一个字开始到现在都是业余,我是不靠写作为生的业余作家。我理解的业余是一种生活状态,与品质无关。”因此,写作于她而言根本就是一种业余爱好,只是在听力障碍康复专业工作之外的一门副业。可就是这份业余爱好不光陪她度过漫长冬夜,还助她步入文坛,成为知名作家,并在大中华地区文学界赢得多项文学大奖。

概括起来,从2000到2014,张翎所获得的主要文学奖项有:中国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 - 评委会特别大奖(2014);郁达夫小说奖提名奖(2012);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2011);台湾开卷好书奖(2010);红楼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专家推荐奖(2010);中国小说学会大奖– 海外作家特别贡献奖(2010);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2009);中国首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评委会特别大奖(2009);《中华读书报》年度小说家奖(2009);《当代》年度五佳长篇小说奖(2009);《南方周末》年度文化致敬榜(2009);《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双年度优秀小说奖(2009);《中篇小说选刊》双年度优秀小说奖(2008);十月文学奖(2007);人民文学奖(2006);首届加拿大袁惠松文学奖(2005);世界华文文学优秀散文奖(2003);十月文学奖(2000)。

如此众多的奖项使读者强烈感受到张翎头上早已罩上了一道又一道亮丽耀眼的光环,不得不承认虽是业余从事创作,张翎凭借其小说的多产和质量,已经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高段位的作家,在海外华人作家中业已跻身名家之列。

二、异域游走故国回望:从第三国度观照中国和西方

2014年12月13日,张翎在上海思南公馆与《收获》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及上海读者展开过一场“在海外书写故土的心路历程”的对话。在这场对话中,她形容自己是在“第三国度”写作:“离开中国,我的根也被挖走了,其他地方扎不下。在这个第三国度,我找到了浅浅的根,带出一点不同的东西。”。这句话道出了她的人生思索与深层创作动机。

用脚丈量过许多中外城市和乡村,张翎在追寻广袤地理世界的同时一直都在不断往深广精神世界注入各种元素:学习西方语言文学让她得以吸纳西方文学精华;在沪生活多年,海派文学作品对上海当地生活的反映使她受益良多,张爱玲小说的细节追求对她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听力康复的专业学习与职业实践,让她接触到大量生活在西方文化环境中的传统西方人,有机会去聆听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与诉求……

在许多小说中,张翎的人物和故事都是时间上跨越几代人,地理上跨越中国和欧美。她用文字带着读者,将视线洞穿历史,纵横时空,而她自己,也审慎地宅居于创作这个“第三国度”,静观中国和西方,审视故乡和他乡,省思本族和异族。

《望月》是关于选择、困惑与挣扎的书。主人公孙望月、宋世昌、刘晰和南星子等人在选择了各自的人生道路后,并非义无反顾地前行,而是犹犹豫豫地揣摩着另外那条未被选择的路。故乡对他们而言只是一种午夜梦回的情怀,他乡才是需要日日面对的现实,可他们却又始终与那个现实若即若离,不能完全融入其间。于是,犹豫寡断使他们变成了他乡和故乡的边缘人。

交错的彼岸》主要是以资深新闻记者马姬·汉福雷接受调查一起华人失踪案为线索,随着调查采访的深入,小说引出了关于主人公及其家族以及相关人物跨越百年从国内到国外的人生足迹和命运浮沉。结局是黄蕙宁失踪案最终水落石出,而作为小说引线人物的马姬,也随着主体故事的结束而顺利展开自己的新生活。

《邮购新娘》叙述一家三代女人的故事。由第三代女子江涓涓的一段跨洋婚姻开始,在太平洋两岸的中国和加拿大展开,小说承载了上百年的家族史。但是这个家族中三代女人的命运叙述才是历史呈现中的关键,而筱丹凤和崔家大少、竹影和江信初、许春月和江信初、江涓涓和深远、薛东与百合、林颉明与塔米等诸多爱情故事则让读者揪心难受,主人公们似乎都没有收获美好的人生结局。张翎在谈到《邮购新娘》的艺术构思时这样说过:“这是一本关于男女之情的书,各式各样的,中国的,外国的,知识分子的,小市民的。书里的男和女都走了很多的路,造化弄人,却始终没能走到一起。那路,那人,那结局,好看,也揪心。”人物的命运沉浮紧紧抓住读者的心,不断刺激读者的阅读期待。

“邮购新娘”现主要指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女性通过结婚移民至男方所在的发达国家。这种现象长期以来在全球屡见不鲜,在美、加、澳等发达国家尤为盛行。一般上,中国大陆的邮购新娘早些时候大多会嫁到台港等地,现在则遍及全球。“邮购新娘”现象是移民文学中一个常见题材,张翎的《羊》、《盲约》等小说中也曾出现过“邮购新娘”形象。在这部长篇里,“邮购新娘”虽不是小说故事的全部主体,只是故事延展的一个线索,却是诸多女子命运的共同象征。张翎平静地讲述这些女子色彩斑斓的人生经历,演绎生命的无常和人世的悲凉。

《阵痛》的故事发生在1942到2008这段时间,历时66年。三代身份、际遇迥异的母亲,经历了同一种形如铁律无法规避的产女宿命,由此折射并概括了历史的风云变幻,人世的风波险恶,生命的无常无奈,和足以洞穿一切苦难困窘的母性的坚忍不拔。从上官吟春到孙小桃、从宋武生到杜路得,这个家族的四代女人,血脉里似乎都流淌着一种非常相似、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第一代母亲上官吟春在外出途中被日本鬼子凌辱后怀孕,多次求生不得求死不成。十冬腊月,孩子临盆,她在山洞里用石头砍断胎儿的脐带,生下小桃。而此时她却意外发现,小桃竟然是丈夫陶之性的亲骨肉,因为小桃右耳廓里,长着一团细米粒大小的、和陶之性耳朵里一模一样的肉。

小桃长大成人,上大学时爱上了越南来的留学生黄文灿。此时正值越南战争期间,黄文灿为了报国提前回越南,而小桃却发现自己意外怀孕。中国当时正处文革时期,时局动荡飘摇,街头枪战频频。小桃和母亲躲避在家,腹中的胎儿却不合时宜要来到这个世界。母亲请仇阿宝拼死找来靠边站的“右派”医生谷开煦帮忙接生。仓促间,谷医生只来得及准备一盆开水、一把剪刀,小桃就已产下私生女武生,成为小说中的第二代母亲。

长大后的宋武生到美国留学,为了生存,嫁给了从台湾赴美的杜克,而她实际上并不爱对方。本来不想要孩子的武生,在独自到巴黎度假期间发现自己意外怀孕,这唤醒了她的母性本能而决定把孩子生下来。有一天,武生忽然接到杜克电话,在电话那端巨大怪异的噪音里,她听到杜克断断续续的声音:“我这一辈子,都爱你……,只爱过你一……”。当晚的电视新闻一直重复播放着这样的镜头:两架飞机一头扎进了纽约世贸大楼,烈火和浓烟遮暗了曼哈顿的天空。看了这则有关美国9.11新闻的武生一下子感到天旋地转,挣扎着叫了一辆出租车,裹着斑斑血迹的床单,痛苦中将这个还没出生就没了父亲的孩子,生在了去医院的路上,并为其取名杜路得……。

三代母亲不同寻常的情感和孕育经历,三次传奇般的在生死边缘挣扎的痛苦生产磨难,串起这个家族半个多世纪的人间故事与悲欢离合。冥冥中仿佛有只无形的手,牵引着吟春、小桃和武生,让她们不约而同走上相同的路,经历这个家族女人相似的人生宿命,正如小说中所言:这个家族的女人,血脉里似乎都有一样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叫她们忍不住要为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壮男人情迷意乱,而最终却都嫁了一个四平八稳的老男人。

三代女人,三次阵痛,延续着这个家族的传承和命运;而张翎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女人的痛也昭示着家族之痛,国家之痛。因为在天塌地陷中,往往男人无处可寻,反而是柔弱的小女子,常常跪着躺着去撑起一天一地的支离破碎。这三代女人,分别生活在三个乱世,又各自在三个乱世里生下自己的女儿。男人是她们的痛,世道也是她们的痛,可是她们一生所有的疼痛叠加起来,也抵不过在天塌地陷的灾祸中孤独临产的疼痛。此时此刻,男人想管,却管不了;世道想管,也管不了。不是男人和世道无情,只是他们也都有各自的痛,无暇也无力顾及女人,所以女人最终还是要靠一己之力去承受那种天塌地陷的痛。

三、地震余波筑路淘金:用小人物命运烛照宏大历史

无论男女,张翎的笔下人物绝大多数都是小人物,她喜欢写小人物的个体和家族命运,从而带出民族和国家命运,喜欢用小人物的遭遇来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而烛照出家国的变迁,时代的轮替。

唐山大地震发生在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当时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地震,震中烈度Ⅺ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续约12秒,强震产生的能量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爆炸,造成24万2769人死亡,16万4千人重伤。该次地震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之首,仅次于陕西华县特大地震,即明嘉靖关中大地震。《余震》被业内认为是“至今写地震写得最好的小说”,作品反映的就是这次特大地震,是中国乃至人类自然灾难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猜你喜欢

张翎小桃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以家族伦理重释性别文化——严歌苓《妈阁是座城》与张翎《阵痛》之比较
举一反三
小桃的爱情
张翎新长篇《流年物语》尝试新写法
张翎小说《阵痛》里的他者形象
“吃货”看雪
传统与个人才能:互文视域下的张翎小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