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读活用,开发写作素材

2016-04-06李志伟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李白角度课文

李志伟

作文教学“不只是简单的方法指导和技巧点拨所能奏效的,它是一种长期积累下语感的再现,是一种综合了各种生活体验的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它需要学生的主体努力和参与,需要大量的阅读与思考”。然而,作为一线教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们通常面临的问题是,学生往往素材太少,作文“言之无物”。因此,教师如何基于以上学情有效实施应对策略,帮助学生寻找写作的源头活水,成为了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事实上,所谓的“无素材”实际上是学生十几年学习的积累——语文教材被忽略了。学生不善于利用教材、开发教材。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便可以使学生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巧用课本素材,教师要有“翻转”的意识,关键要在“活”字上下功夫。

活读教材,“翻”陈出新

活读文本,“翻”陈出新,即引导学生对于一篇文章从“规定性”认识中“翻转”出来,进而产生自觉性思考和认识,从而更好地为写作提供支撑。

例如,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从《种树郭橐驼传》中看到郭橐驼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可以从《赤壁赋》中看到苏轼对哲学规律的尊重;还可以从《小狗包弟》中读出先生对生命的尊重……不同时代、不同文体、不同作者的文章,在跳出规定性认识之后,都可以用来支撑“尊重”这一话题。这不免让早已对课本“审美疲劳”的学生产生兴奋感,让其尝试着去“翻新”课文更丰富的意义。

当然,这种“翻转”的关键需要学生在对课文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联系作者身处的特定的历史、政治、文化背景,探究文中蕴含的哲理。学生需要读进去,更要跳出来,最难能可贵的是其自身的“顿悟”。

活思教材,“转”能生慧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的多元性启发我们,教师激活学生思维,就可以让他们立足一篇课文,“变身”一千个读者,转换思考角度,从而对文章产生新的思考和认识,以此生成一文多用的价值。

一次作文课上,教师首先展示了四个不同话题、不同角度、来自不同省市的高考作文题和当年考生的优秀作文片断。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提到了屈原这个人物。这样做的目的是告诉学生,同一个素材由于认识角度不同是可以“翻转”出不同的立意来的。然后,又以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尽量多地得出不同结论。由此,学生充分意识到一个素材可以理解的角度不是唯一的,变换角度就会有多元发现。

多角度看问题,角度的选取十分重要:从人物的行为品质中提炼观点;从人物的行为细节中提炼观点;从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中提炼观点;从人物的复杂关系中提炼观点。通过发散思维寻找观点,学会逆向思考。“一材多用”说到底,关键是思考角度的转换,“转”能生慧。

活用教材,熟能生巧

学生考试中常常出现“失忆现象”,之前积累的素材一紧张便忘得一干二净,归根究底是因为对素材理解不透彻。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透彻掌握素材,使其“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

由于考试的需要,大多数教师都是按照教材结构安排进行教学。学生无法从整体上感知一个人物、一个作家的整体风格。要强化学生的整体性认识,就要打破常规,大胆活用教材,重新组合,整体建构。

李白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人物了。但是,深究起来,学生对李白的认识也不过是停留在“诗仙”“浪漫主义”等概念上,无法触及其精神实质。教学中,教师大胆尝试带领学生进行“盛唐风韵——李白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将高中阶段课本中涉及到的李白的诗文全部整理出来让学生自我解读,配以教师整理的材料帮助学生全面立体地解读李白。于是,李白在学生心中不再只是一個名字、一个概念,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

每个教师手里都有那么几本教材,我们可以就教材教教材,也可以帮助学生活读、活用,翻转教材,使其有限的素材储备变为无限,化无效为有效,由一个点辐射为一个面,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拥有一座富丽堂皇的作文“材料库”。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可以下笔千言,如有神助。

编辑 于萍

猜你喜欢

李白角度课文
神奇的角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角度不同
人啊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