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两种语言的修辞比较
2016-04-06陈萌萌
陈萌萌
摘 要:修辞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方式来进行更好的思维表达。本文就反复这一修辞进行探究。反复这一修辞格不仅能够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条理,增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而且能引发读者强烈的心理感触。通过对英语和汉语的修辞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不少共同之处。本文就英汉两种语言的反复修辞格进行对比分析,并研究其修辞效果。
关键词:反复修辞;类型;对照;效果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1
一、引言
一直以来,修辞在文学中起得作用都很大。国内学者对修辞的研究非常透彻。然而,就反复这一修辞来讲,研究成果相对有限。因此,本文对反复这一修辞进行研究,既描述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又指出他们各自的特色。本文分为两个章节,第一章讲述英汉反复修辞在分类方面表现出的差异,第二章则描写了其表达效果的相似之处。
二、反复修辞的分类
1. 紧接反复与间隔反复
根据重复的形式,可以把英汉“反复”修辞格分为紧接反复和间接反复。
紧接反复是指相同的词语或句子连续呈现。这种反复英汉语中的例子有很多。如:
(1)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Robert Frost: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2)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
(陶铸《松树赞》)
2. 连续反复与联系重复
连续反复是指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而且中间无其他词语呈现的修辞格,在英语中也被叫做联系重复。例如:
(1)…… Coming up, up, up, bringing bones for her dog.
(3)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
例(1)中Up的重复仿佛使我们听到一步一步走近的脚步声,一个如此简单的单词的重复,竟然产生了如此奇妙的修辞效果。 例(2)中 “沉默呵,沉默呵”为连续反复,这种反复不但表达了作者对段祺瑞政府的愤怒,也引发民众的醒觉。
三、英汉反复修辞效果对照
英语和汉语反复修辞格的分类有所不同,但其修辞效果却十分相似。
1.反复与突出重点
不管在英语还是汉语中,反复修辞格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从而特意重复某些句子或者词语。
(1)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
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2)…… I do not expect the union to be dissolved—I do not expect the house to fall—but I do expect it will cease to be divided.
(林肯《裂开的房子》)
例(1)中一再重复“有了这个信念”,强调这一信念的重要性,揭示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国家就有团结的希望。例(2)中,三次重复“I do not expect”,强调希望美国统一。
2.反复与抒发感情
英语和汉语反复修辞格都侧重抒发感情方面的作用。反复可以用来抒发某种强烈情感,加强话语的感染力。如:
(1)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
(铁凝《哦,香雪》)
(2)Lear: And my poor fool is hanged. No, no, no life! Why should a dog, a horse, a rat, have life, and thou no breath at all? Thou It come no more.
(莎士比亚《李尔王》)
例(1)“原来是这样的”运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此时香雪欢愉的心情。英语反复修辞格也有类似的修辞效果。例(2)中莎士比亚通过反复修辞格,把李尔王在爱女冤死狱中之后那种愧疚和悔恨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反复这一修辞格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涉及多个领域。它可以突出思想,强调情感,使层次清楚明了。但若是使用不当,就会导致相反的结果。语境不同,修辞结果相应的也会不同。因此在使用反复修辞时,要特别注意其语境,避免滥用。只有在恰当的语境中使用,其修辞效果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Frost, John. Live and Dining: The American Anthology, Volume VI. Santa Crue. Cal: The American Poetry Association. 1986.
[2]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下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吴战垒. 中国诗学[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